北宋宰辅籍贯分布特点?

如题所述

北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以门阀士族制度为核心,以科举考试制度为途径,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科举制。这种“官学化”特征不仅使科举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成为了士人政治身份界定的标准和规范。 文章通过对北宋时期不同级别官员籍贯分布情况的研究,揭示出宋代各级别官员籍贯分布特点以及与其他制度的关系。 关键词:北宋;地域;科举;籍贯 研究方向:宋代政治史、士人阶层与国家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北宋时期官员籍贯研究”(16ZDB034)、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A03)“士人与科举、士大夫阶层与社会文化”(11JS00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宋代的地域制度

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的官员大多来自外地。但实际情况是,北宋中后期,全国范围内有大量本地官员,他们是从外地来的官员。 这些官员中有不少人来自“州县”,如河南、陕西一带的地方官如韩琦、范仲淹、欧阳修等;有不少本地“县尉”,如河南、陕西一带的县尉;也有“监司”等地方基层官吏。 在他们中间,籍贯比较特殊的是一些地方官吏。 由于各地政府对这些官员在当地所担任职务情况掌握得不是很清楚,所以宋朝朝廷将全国各地的地方官按照地域进行了划分。 下面以“州县”与“监司”两个概念为例进行说明:

二、不同级别官员的籍贯分布状况

宋代的官员籍贯分布与其所在的政治体制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官员籍贯是其所属政治体制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北宋时期在制度上最重要且最核心的一个内容就是门阀政治。 与门阀制度相联系,科举制度是科举产生过程中最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 而这一重要因素又是通过科举考试这一方式实现的。 从宋代官员籍贯分布情况看,门阀士族制度在当时已经初步形成,其政治地位及影响力较以往任何时期都有所增强。

三、“官学化”影响下的仕途变迁

“官学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科举制度的出现。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以门阀士族为主体的门阀贵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科举出身官僚队伍。 首先是以宋太祖为首的新一代朝廷主事者(包括军国重事),为了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和巩固政权,需要大量选拔和培养人才,这就导致了士人阶层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以及社会地位、社会声望、官阶等级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次是在科举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和仕途升迁。 宋太祖在其建立后的第三年(960年)中进士。但他并不是依靠个人的才学和素质获得功名和职位,而是通过考试等一系列手段进行选拔任用。 这一点从其后期的政治态度以及对于“官学化”制度变化上可以看出端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