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榫卯结构与斗拱结构

= =||谁能详细给我讲一下.还有区别.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 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 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榫卯结构主要是将柱、梁等相应构件连接。

斗拱结构在起构架连接的作用下主要承担和传递建筑的主体荷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10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榫卯是说木材构件接合的构造方式,斗栱是大木结构的一部分。构造和结构,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部分,绝大部分都以木材为材料。对构件进行加工时,将端部加工为榫或卯的形式,方便互相咬合、搭接。但是很多导游所说的全部结构不用一根铁钉是不合实际的。后世维修加固时,会使用金属类零件帮助维护大木结构的安全。但是木材本身是以榫卯构造这种有机的形式结合的。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斗栱是一个结构单元,有一组构件组成,经常用“攒”作为单位。它可以在很多位置出现,比如檐部、梁架。在较早的时候,如唐、宋,斗栱有着支撑檐部并使其向外出挑的力学结构作用。而到了晚期,如清代官式建筑,斗栱用材变小,装饰意味加强而结构性能减退,因此梁思成受西方结构理性主义的影响对清代建筑评价不如早期建筑。
不知道这样讲是不是明白。

参考资料:专业所学,全部原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06
古建筑这种木制结构很巧妙的,很多手艺要失传了,现在都是在不断的修复保护中。
第3个回答  2012-07-21
两个概念。榫卯结构是古建筑构件搭接的咬合形式,简化一下就类似积木似的,积木也是一个咬接一个的,古建筑也是同样,榫卯解决的就是木结构的搭接问题,常用榫卯有燕尾榫、馒头榫、管脚榫、箍头榫、十字卡腰榫卯,百度图片估计会有的,可以试试。
斗拱是古建筑上的一个构件,是一种组合构件。可以直接百度斗拱的,看相关的文字说明吧。耐心地的慢慢研究!
第4个回答  2020-12-18

榫卯: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斗拱: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到承重作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