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苏*的来历,有谁知道?

如题所述

苏姓的由来及分布 分类:默认栏目2007.2.18 01:03 作者:福清阿太 | 评论:0 | 阅读:1025
一、姓氏源流苏(Sū 苏)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周代昆吾之后,以封国名
为氏。据 《元和姓纂》和《苏洵族谱》等所载,颛顼帝裔孙吴回为帝喾火正,生子

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建立苏国。后

迁都于温(故城在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苏氏。 2、出

自古代少数民族中有苏氏。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附汉,他们分迁

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3、出自古代

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

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② 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

苏木尔氏,汉姓为苏。③ 裕固族苏勒都斯氏,汉姓为苏,土族苏卜氏,汉姓为苏。

④ 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⑤ 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得姓始

祖:昆吾。名樊,字衍,己姓,颛顼之裔陆终长子。其父陆终娶鬼方氏之

女为妻,一胎生下六子,其后均有封国,樊初封于昆吾(故城在今河南省许昌,后

迁至今河南省濮阳),后又封于苏(一说其子封于苏),夏桀时被商汤所灭。周初,其

裔忿生因功被封于苏国,后忿生迁都于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春秋初,苏国为

狄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称为苏姓,并尊昆吾为其始祖。二、迁徙分布苏姓发

祥于河南温县,后西周被犬戎所灭,周天子迁都洛阳,史称东周,苏姓为官者随之

迁徙洛阳,并在当地形成望族。春秋时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汉

武帝时,因苏建讨伐匈奴有功,被封为平陵(治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侯,此

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群雄 割据,有苏

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方连年战乱,烽火连天,

苏姓也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江南各地。苏建十二世孙苏则为曹魏东平(今属山东省)

相,而居山东。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隋炀帝除为光州(治

所在今河南省光山)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唐初,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已有

苏姓人入闽,到唐末时,苏威五世孙苏益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死后赠上将军、武

安侯,葬于同安县,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威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

德化、永春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莆田一带,三子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

早期迁至湖南新化、安化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章

敦平定梅山蛮,杀戮过甚,苏姓之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云南一带,也有逃到

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南宋时散居江南各地,并有

一支由闽入粤。苏姓入台始于宋、明时苏姓入台,其因有二:一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二

是逃荒谋生。此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居于福建沿海的苏姓则有飘洋过海,侨居

海外者。满清时,苏姓人已广布全国。如今,苏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省为

多,广东省的苏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苏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

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三、历

史名人苏 秦:河南洛阳人,战国时的纵横家,曾成功地劝说六国国王联合抗秦,身

佩六国相印,可谓三寸不烂之舌能抵百万雄兵。苏 武: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

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匈奴羁留十九年,牧羊于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

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

咸阳)人,东汉名臣,少博学,善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历任冀州、并州刺史,后

因抑制豪强,不徇私情而被罢职。苏 惠: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十六国时女诗

人,以回文璇机图诗著名,此诗今人仍寻解不疲。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

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苏 颂:福建省泉州人,北宋天文学家、药学家,官至右

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有《新仪象法要》遗

世,叙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和制造。在医药方面,编著了《图经本草》,对药物学

的考订有很大的帮助。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

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

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北宋文学家。

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

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

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

易传》、《东坡书传》等。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

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

成就不如其兄。苏忿生:周初大臣,官至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后被封于苏国(

甘肃省的河内)为王。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

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苏定芳: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

人,唐初大将,在抗击突厥、援救新罗的战斗中战功卓著,使大唐势力西至中亚,

东至朝鲜半岛,因功封邢国公。苏味道:赵州栾城(今属河北省)人,唐代文学家。乾

封进士,武则天圣历初官居相位,当时武则天任用酷吏,政治环境险恶,朝官宰相

动辄遭杀身灭族之祸。苏味道为达到辅佐武则天治国安邦的目的,处世谨慎小心,

后人不理解苏味道所处的实际环境,贬称他苏模棱。模棱两o这一成语即出自《旧唐

书苏味道传》。其诗文与李峤齐名,号&苏李;;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号称初唐;文

章四友。苏廷硕:京兆武功(今属陕西省)人,唐朝文学家,袭封许国公,曾与宋

王景合作,共理政事。文学上,时人有与张说(燕国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人

辑有《苏廷硕集》。苏舜钦:四川省三台人,宋代高士,其慷慨有大志,好为古文

诗歌,隐读以终,著有《苏学士集》。苏廷煜:安徽蒙城人,清代画家,其墨梅兰

竹菊及书法,为时称;双绝。苏六朋:字枕琴,号怎道人、罗浮道人、南水村老,清

代广东省顺德县南水人,岭南著名风俗画家。幼年从罗浮山宝积寺德堃和尚学画,后

在广州石亭巷设石亭池馆,以卖画自给。善画人物,早岁精细之作多仿宋、元画法,山

水作青绿重彩,晚年专攻意笔人物,略有黄慎之风,常写道释、仙人及民间生

活与市井风俗,形象生动逼真,运笔流畅,颇具奇思,作细笔者尤佳。画有《群盲

聚斗图》为时人所赏。苏长春:字仁山,别署静甫、教圃、夤珊、七祖、栖霞等,

自号菩提生身尊者鱼潺,玄妙观道士,清代广东顺德县杏坛乡人。个性刚强,不合

流俗。善画人物、山水,兼写花卉。作画不泥古人法度,自辟蹊径。用笔构图冲破

传统,能自成一家。与同乡苏六朋称;二苏写仙道人物用干笔焦墨,以线条和白描法

,偏重写意,逸笔草草却能表达精神特性。论者谓其;白描有如石刻造像,苍劲古朴,

气韵淳厚。苏曼殊: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近现代文学家,其小说以男女爱

情为主,描写细腻生动。通英、法语和梵文,亦工绘画。后削发为僧,号曼殊,有

《苏曼殊全集》传世。 苏兆征: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中共早期工运领袖之

一,曾组织过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1929年病逝于上海。四、郡望堂号1、郡望武

功郡:战国时秦孝公置武功县,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四十里、渭河北岸。扶风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蓝田

县:秦(公元前379年)始置蓝田县,迄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盛产美玉而

得名。治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雒阳(在今河南

省洛阳市一带)。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原阳县。隋

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河内

郡:春秋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武陟西南)。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西

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

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相当于今河

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洛阳郡:东魏置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

汉水北岸。 2、堂号芦山堂:北宋的时候,苏芦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

气象台,集观测天体、演示图象与自动报时于体,比欧洲人发明的时钟表早了600年

,被誉为中国时钟的祖师。苏姓以;芦山;为堂号。此外,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

孝堂、;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白玉堂;路阳堂;嵋山堂;等堂号。五、宗族特征

1、在我国历史上,苏姓可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早在三千多年的春秋时代,

便显赫一时,此后苏姓人材济济,俯拾皆是。 2、宋代时,整个文坛似乎都成了苏

姓士的天下 ,为他姓所不能比。除三苏外,还有苏门四学士(或苏门六君子),皆

名垂千古,光照史册。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十二年苏晋生等修《苏氏族

谱》,陕西长安县苏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洪华正昌佐,庆炳宗才贤,善成垂鸿章,

绪克笃长

http://fuqingshi.bokee.com/viewdiary.15079408.html

参考资料:http://fanimal.blog.hexun.com/576924_d.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3
啮雪吞旃,而仍杖汉节,为保持民族气节树立了榜样。苏 章:扶风平陵(今陕西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