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配置:意义、内容

信息资源配置:意义、内容
有总结性的话术吗?

  企业效率、行业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率

  企业经济效率、行业经济效率与社会经济效率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企业经济效率与行业经济效率均指产出/ 投入最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单个企业生产的有效率肯定能使整个行业是有效率的。因为,如果在某一行业内,将原来用于相对效率较低的企业(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或管理落后的企业) 的投入转移到相对效率较高的企业,可以导致全行业更多的产出,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原来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并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 尽管单个企业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同样,行业的有效率也并非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充分条件,资源有效配置所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一定意味着行业有效和企业有效。换言之,行业有效和企业有效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3] 。

  对于这三个不同层次概念的区别,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涵义。有些学者常常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概念混同于信息产业(行业) 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理解是十分偏狭的。对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解只能是在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背景下考察其有效性。

  1.3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与资源有效配置的条件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是一种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能够自动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单个行为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即一般竞争均衡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3] 。

  资源配置帕累托最优有三个基本的条件:

  · 生产的有效性,即必须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

  · 各种产品比例的有效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偏好;

  · 交换的有效性,即市场中不存在交易障碍,产品的分配与交换是充分的[4] 。

  尽管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以最低的成本自动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中的垄断性、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都会扭曲价格信号,从而使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 信息资源与信息资源配置

  2.1 信息资源

  肯尼思·阿罗(K.J.Arrow) 明确指出“信息是具有经济成本的”[5] 。尽管早期的资源配置理论对“资源”的理解通常是指劳动、土地、资本这类物质资源。但当代经济学理论已经赋予资源更加宽泛的理解,将知识信息作为内在变量,与有形资源共同构成生产要素。问题是在研究信息资源配置有效性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真实涵义是什么。

  许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坚持一种“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并非仅指信息内容,而应包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如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网络、信息系统等。但笔者认为,无论是信息人员,还是信息设备都只能是信息生产过程的一种“物”的投入,而不是信息本身,将信息生产和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均视为“信息资源”过于牵强。因为这样我们将面临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这些人员和设备不用于信息活动,它们还是不是信息资源?

  因此,笔者认为,对信息资源的涵义的理解,不能持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信息资源只能是信息内容本身,或者说信息生产和信息活动的产出,即各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

  2.2 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无疑应当包容在资源配置的范畴内,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资源的有效配置即意味着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配置。如果我们把信息产业(行业) 看作一个“黑箱”,信息资源配置所考虑的应当是信息产业的投入(包括投入的数量、方式和结构) 和产出(包括产出的数量、质量、形式和品种),因此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涵义即为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对信息业投入与产出的安排。但是,研究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不可能脱离信息行业、信息企业的运行效率来孤立地考察,因此,必须在微观层次上将信息行业、信息生产、信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纳入研究的范畴。

  3 信息生产的有效性

  信息生产的有效性是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条件。信息生产的有效性指不可能再找到另外一种生产方式增加一部分信息产品的产量而又不减少其他信息产品的产量。即信息生产的产出/ 投入最大化。信息生产有效性要求信息产业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即增加一种信息商品产量只能靠减少其他信息商品的产量。目前,相当多的信息机构面临着一种进退维谷的尬尴境地,一方面资源条件、装备水平亟待改进;另一方面产品的形式单调,产出数量和质量与现有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信息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3.1 信息生产的主体非企业化

  由于信息服务机构在传统上是作为事业性单位,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是免费的或是象征性地收取少量工本费,根本不能也不需要补偿生产成本,因而缺乏利益驱动激励,也就失去了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的内在动机。这是造成信息机构普遍生产效率低,资源闲置的内在原因。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可以对信息机构的营利性功能和公益性功能进行剥离,将人员、资金和信息资源进行明确的划分,对前者转换经营机制,按照现代公司制度设立和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利用经济杠杆调控信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让市场来决定企业的经营方式,选择或淘汰企业,迫使信息企业自觉地注重费用效益分析,改进服务质量,提高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协作和联合,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后者则可以作为单纯的公益性服务机构运作,制订一套相应的绩效考评指标和考评制度,并以此促进其提高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水平。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有公益性服务功能不受影响,又可以剥离出一部分人力、物力资源,利用经济利益目标,驱动其创新信息产品、拓展市场,进入一种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 信息企业缺乏规模经济效果

  我国的信息服务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由传统的科技情报所演化而成,这类信息机构受条块行政隶属关系的约束,缺乏必要的社会分工,各自为政,装备水平和资源条件有很大的相似性,功能性重复现象十分显著;另一类是民营性质的小型信息中介机构,这类信息企业一般规模小,设备条件简陋,从业人员素质差,只能生产“复制水平”的信息产品。缺乏社会分工和企业的分散化、小型化,导致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低水平重复的特点,产品加工深度低、形式单一化,有些信息机构甚至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这种状况抑制了信息业的成长与发展,只有打破原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走规模化、集约化的道路, 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和误区,实现规模经济效果,在整体上提升信息业的生产效率。

  3.3 信息生产的外部性

  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Externality) 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以不通过价格机制而直接地影响(增加或减少) 他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又不对这种影响取得收益或付出代价。由于信息具有复制成本低、易于扩散的特征,信息经常表现外部性,生产者很难监督其运行和使用过程,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大量的“搭便车者”( Free Rider) 使得信息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效益,从而导致信息生产者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取得有效的补偿,信息生产不足,信息资源配置无效。

  关于外部效应的问题,庇古(A·Pigou) 曾得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又一条件,称为“黄金法则”,作为对帕累托边际条件的补充:要使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就要使任一经济行为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其边际社会成本[6] 。即必须以某种方式让生产者对“负的外部效应”付出代价或从“正的外部效应”中取得效益。“市场失灵”要求必须由政府出面,通过加大信息产权的保护力度,以排斥“搭便车者”,保障信息生产者的利益,或者直接给予信息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资助来补偿其生产成本,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的产出效率。

  4 信息市场的有效性

  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要求不仅用有效的方式生产,而且能最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即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能够反映消费者的偏好,而且以适当的方式实现价值。当市场是完全竞争时,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边际替代最终等于其生产比例,从而保证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基本处于一种无序和无效的状态,而信息市场的无效性无疑又导致信息交换的无效性,最终导致信息资源配置的无效性。因此,只有发展和完善信息市场,才能发展信息产业,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实现帕累托有效。但是,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市场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

  4.1 不完全、不对称的信息市场

  价格在市场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统资源稀缺程度的信息。但在信息市场中,价格的这种信号功能被大大削弱了,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 信息的价格一般以其效用为依据,而信息效用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它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取决于消费者对信息的偏好(主观评价) 和利用能力;

  · 在空间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和时间上(事前与事后) 都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在交易中无法准确地把握信息的质量和效用。这就使得信息市场中的交易活动带有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妨碍了信息交易的有效性。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所能找到的办法主要有两个:1) 信息生产者通过在长期的市场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商誉来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障碍;2) 由政府出面,制定严格的规制,规范信息市场的生产经营活动[7] 。

  4.2 信息市场的供求矛盾

  由于信息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市场机制对信息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机能明显地弱化了,需方的需求信号不能顺畅地通过市场传达到生产者,因而在信息市场上经常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方面信息产品和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另一方面买方找不到所需的信息产品,造成“有效供给不足”[8] 。这种矛盾反映出信息生产偏离了消费者的需求,产出结构比例不合理,从而造成严重的效率损失。

  4.3 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市场

  从总体上看,我国信息市场的发育还很不成熟,信息企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信息市场零星、分散,成交量小,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放任的状态。由于信息产品的知识含量高, 且不具有固化的形态,因而对从业者的业务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单靠零打碎敲的“摆摊设点”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在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 落实和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完善法规制度,规范信息市场,对不具备资质条件和违规经营的信息企业进行整改,改变信息企业“皮包公司”的形象,重建消费者的信心。

  ·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借助Internet 构建网络化的信息市场,可以扩大供求双方的接触范围,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大幅度地减少信息交易的费用,提高信息市场的运行效率。

  5 信息产业的资源配置

  信息产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体系性产业”[9] ,为所有的产业服务,追求“体系性福利”目标, 这就意味着,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出发,信息产业不仅要谋求自身的直接经济利益,更应着眼于对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目标的贡献。

  5.1 信息产业政策目标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相信完全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会导致资源最优配置,政府必须借助政策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讲,产业政策的总的目标就是优化该产业的资源配置,信息产业政策的目标也不例外。但在操作层面上,信息产业政策必然面临着多元化的目标,例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R &D 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技术成果商品化、规范信息市场、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均是信息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政策目标的多元化往往会导致政策的不连续性,使政策的执行者感到无所适从。不稳定、不明确的政策等于没有政策。

  政策的有效性要求信息产业政策中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工作或基本目标,其他的政策措施应促进和确保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产出效率,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加速信息产业化进程,这无疑应当是现阶段我国信息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

  5.2 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

  我国的信息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政府必须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入,调整信息产业的结构,改进信息资源的条件和信息装备水平,以保证信息产出数量、质量的提高。

  5.2.1 市场结构

  由于信息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引起的行政性垄断与重复建设、功能重置导致的过度竞争并存,使得信息市场处于一种割据、无序的状态, “大而全”“小而全” 的模式带来的必然是低效率。因此,必须摆脱条块束缚,按照社会化分工的要求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的信息机构进行重组,理顺体制关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构建一个公平、规范、适度竞争的统一市场。

  5.2.2 产品结构

  我国的信息机构普遍存在产品初级化、形式单一的问题,固守着简单的文献服务模式,仅限于提供报道、检索类的服务项目,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产品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主动的寻找客户,拓展市场,在加工深度和产品多样化上多下功夫。笔者认为, 现代信息企业应逐步形成一个包括六大序列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商情信息 面向企业提供技术、工艺、价格、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各种商情数据;

  ·技术产品 不仅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文献资料,还应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组织力量对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发,再将成型的产品技术提供给生产企业;

  ·信息系统 应将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工程作为信息企业的一项重要业务;

  ·管理咨询 包括企业诊断、项目论证、CI 策划、营销策划等;

  ·战略咨询 为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有偿地提供行业动态分析、市场预测、决策方案等综合性的战略研究报告;

  ·传统的文献服务。

  5.2.3 人员结构

  信息机构在传统上比较重视基础性文献工作,因而在人员配置上也以资料人员为主,而一旦作为营利性的企业进入市场,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人员进行调配,尤其要加强营销和开发力量,把“死资料”变成“活产品”,这不仅有助于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而且可以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

  总地说来,信息产业的改革思路可归结为:信息机构企业化、信息产品商业化,信息服务产业化,信息产业集团化。

  6 结 束 语

  由于信息资源配置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不仅涉及信息产业内部的生产效率,而且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既有微观层面的生产经营问题,又有宏观层面的政策、规制问题。因而笔者限于篇幅,无法对此展开全面而深入的阐述,本文的目的仅仅对信息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是提出一种思路和框架。

  参考文献

  1 周毅1 信息资源配置的质量问题探讨. 情报理论与实践,1988 , (1) :17~19

  2 保罗·A·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十四版).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271~272

  3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2~76

  4 黄亚钧等.微观经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60~364

  5 肯尼思·柯罗著,何宝玉等译.信息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157~176

  6 李纲.市场信息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9~22

  7 李纲等.风险、不确定性与信息约束1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 , (1) :19~21

  8 马费成. 信息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24~243

  9 张元生等..加速实现信息服务业“两个根本性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