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贾诩

给我讲讲三个技能的由来(不要告诉我效果,我要历史故事!)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曹操自郭嘉早终之后,虽处处问计于二荀,但自得贾诩,凡临大事而不能先决者,常询于文和。所以陈寿也在三国志之中评价其道:“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但谈及机变和审时度势,则不能尽显他的能力了。荀攸、贾诩,则几乎可谓算无遗策,而且在权力变化之中能安然处之,即使张良、陈平也要自愧不如。”贾诩安然经历了曹丕执政时的权场变换,官至太尉,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善终,享年77岁,谥肃侯。姑臧

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被曹操评为胆识过于“孟贲”和“夏育"。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正当袁绍进军之要冲,守军却只有700人,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真不啻为螳臂当车。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人,胜之不武,便不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程昱所料丝毫不差,遂使得三国"空城计"又多了一个版本,也许还是最早的一个版本。可见,在那样一个危难的时势下,谋略若没有胆量的加入,是断断无所作为的,"科学家会武术”才是真正的王道。
而说到善于以武行谋的标志型谋士,三国时期除了贾诩则不作第二人想。当年在董卓手下做事时,只是从于牛辅辅军,不得直接献计。之后王司徒巧作连环,董太师长安伏诛,适逢王允要除恶务尽,拒绝对董卓旧部进行招安!李傕、郭汜等领军将领惧于吕布倒戈及朝廷威名,纷纷欲作鸟兽散……贾诩作为一介书生,身居累卵之危,但手无缚鸡之力。本来面对着灭门之祸,但他却准确地看到了王允义举长安但军心未稳,董卓旧部也人人自危的特点,于是向李、郭二人进言道——
“听说长安之中要将凉州旧部诛杀殆尽,如今如果连你们也放弃旧众单独逃跑,即使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擒获。不如率领自家军马一路西征,沿途所到招兵买马,并去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事情有幸成
功,就是为国除佞并可以夺得天下了。如果不能成功,再寻出路也为时不晚。”
郭、李等凉州莽夫自然认为此计大妙,而贾诩又散布出“王允将尽诛凉州各地遗民”的话来,“长安攻略军”也自然一呼百应,从者云集。及至交战,久不能下,但长安城中的董卓旧部果然适时谋反,里应外合,连吕布也被迫仓惶败退,王允及很多朝廷重臣更是命丧当场。贾诩妙算一至于斯,但东汉也再一次陷入了大乱,皇室大统衰微以极。“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这便是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十分不满陈寿的评价,而直言说:“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如此看来贾诩的计谋向来是不避刀兵的,但他自己的为人又是如何呢?恰恰相反,文和之意,也正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
长安既得,李傕、郭汜自然重谢贾诩,欲为文和行功封侯,贾先生则真诚地说:“这就是个救命的计策,怎么敢当呢?”李郭顺理成章地以为官儿给大了,又准备拜贾诩为尚书仆射(尚书省的长官),贾诩还是说:“这是众官之长,好多人心目中的大厉害人物,我不够格,不能服众,即使我昧着良心当了,国家怎么能认可我呢?”于是只拜了一个虚名的尚书。也正是因为没有受封并协助任何一方,之后李、郭交兵,贾诩方能以“汉室忠良”的名义全身而退,投靠段煨权作栖身。
这个段煨也是个难以容人的家伙,他一方面爱惜贾诩的能力,但是因为文和素有显名,深得人心,又怕贾诩喧宾夺主。所以虽然礼遇甚厚,却也处处提防。贾诩只得伺机投奔汉中张绣,其时有好事者劝说道:“老段带你不薄,你咋跑了呢?”贾诩则说:“我在他手下他要防着我,如今我去张绣那边,他省了一桩心事,且为了通过我联结张绣,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张绣虽然无甚才能,但能言听计从,且有汉中为依据,他人不可急图,足以。”之后果然如文和所料,双方其乐融融了。贾诩又劝说张绣联合荆州刘表,坐拥中原要地,也成了曹操的心腹大患。
曹操自然难忍腹地居危,于是多次攻打张绣,也几乎在贾诩的计谋下吃到了个人出道以来最惨重的败仗——宛城一役长子曹昂没于阵中,猛将典韦舍身护驾,就连爱马绝影也中箭而亡。依着曹操的个性,杀了自己亲爹的陶谦还要你死我活呢,但是当害死自己的爱马、猛将+长子的贾诩说服张绣依“三从”之法降曹时,曹操满心欢喜地执贾诩之手说:“使曹某信义著于天下,正是阁下!”乱武的文和遇到了卑鄙的圣人,贾诩真可谓自得其主其心。
加盟曹操的贾诩知道自己的过去并不光彩,且曹公帐下谋士众多,所以一直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但其用计仍然颇具成效——战本初相持于官渡,间马超、韩遂于渭水。就连孟德南征赤壁之时,贾诩都能及时出言劝阻。晚年的贾诩更加乖觉无比,他闭门不出,谢绝交游;处理儿女婚嫁之事,也极力避免攀附名门。
虽然如此,在曹操立嗣、曹丕与曹植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站在曹丕一边的贾诩,仍以自己四两拨千斤的谋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向贾诩请教太子争宠术时,贾诩淡然道:"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奇怪的是,就这么一番貌似不切实际的大话,竟使得曹丕从此幡然改悟,自我砥砺,终于赢得了曹操的好感。此前曹操也曾特意屏退众人,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则面露难色,故意不答。"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曹操再问,"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谁?""袁绍和刘表。"曹操哈哈大笑——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没有妥善处理好继承权问题,死后遂使得兄弟阋墙。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
在魏文帝曹丕当政之时,功劳盖世的贾诩被委以太尉重任。然而文和老矣,他只仿佛一个大隐于朝的隐士,依旧过着恬淡的生活。世事阴阳,果报难料,这个邪恶的播种人,谋略的热衷者,最终是以一副德高望重的神情,安然去世,享年七十七岁。依照当时"人过五十不称夭"、"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标准,贾诩真可谓寿比南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1
完杀:贾诩号称算无遗策,游卡给他设计这个效果,也是敬佩他的神机妙算吧,同时也是为了平衡三国杀体系吧。这个技能没有什么故事来历。
乱武:贾诩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董卓死后,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准备逃离长安,这是遇到贾诩,贾诩算到长安城空虚,可以打回去,于是有了李傕郭汜乱天下的局面。再后来,李郭反目,贾诩又投奔张绣,怂恿其自立,抵抗曹操,还用计处理了曹操大将典韦。最后说服张绣投降曹操。后世称其为乱武。
帷幕:贾诩神机妙算,所以也善于自保。自从来到曹操幕下,贾诩沉默讷言,很少再为曹操献计,官路亨通,最后一直做到太尉,还活了77岁。
第2个回答  2012-04-01
乱舞的由来是根据贾诩先后随从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董卓死后,贾诩出于自保的考虑,跟随李傕,然而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东汉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的时候说:“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作为一位杰出的谋士反而让长安一团糟,这大概是乱舞的来源
至于完杀与帷幕以及其冷酷的毒士称号大概都是基于设计者对贾诩的阴险冷酷的印象而来,但这并不准确,贾诩可能为了自保而让天下大乱,但并不至于到阴险狡诈冷酷无情的地步,当然出于游戏乐趣考虑,当然可以接受
第3个回答  2012-04-02
贾诩完杀的来历《本人猜测》——贾诩在董卓死后 王允将李傕等人放掉 希望他们能归顺 然后贾诩说 王允是欲擒故纵 丢掉兵权是死 造反也是死 还不如造反 赢了风光无限 失败了 也逃回西凉 也为时不晚 然后李傕等人杀进长安 让长安百姓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西凉军抱着杀一个够本 杀2个就赚的 土匪想法 血洗了长安。 我认为这是完杀的来历
乱武 是一位学者《名忘了。》评价的
帷幕 是因为贾诩做事谨慎 自保为重 因此经常隐藏在那些将军身后 幕后献计 一出现便会提出计谋 因为他的为人谨慎 帷幕很适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01
没有,,,,完杀乱武帷幕没什么历史故事
贾诩这个人深明自保之道,被称为毒士,为曹操帐下军师,这个人心里没什么忠义只会跟随强者,跟谁边章韩遂造过反,在董卓麾下当过幕僚,后来董卓死王允要除尽西凉一系李傕他们,他为了自保又撺掇李傕郭汜打长安,后来看那俩不行了又投靠张绣,张绣投降曹操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又撺掇张绣在反曹操,这下曹操是看出贾诩的能力了,贾诩这么做完全没考虑双方士兵的生命,估计这个就是乱武的由来,后来在曹操帐下当军师最后官至太尉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