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出处?

如题所述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这首诗出自《桓灵时童谣》,是东汉末年的一首民谣。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

原文: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译文: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被选拔为寒素、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这一制度正式确定。这本来是选拔人材的办法,但在东汉后期腐朽的政治环境中,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挤陷害,出现公然“卖官”的事。这首童谣,便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这时,近四百年的汉王朝几经起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更加腐朽。

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岁,灵帝12岁),愚顽无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团争权夺利,倾轧不休,朝政黑暗,贿赂公行,只有蝇营狗苟的黑暗官场,没有治国卫家的贤臣良将,童谣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童谣的前两句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我们后人熟悉“范进中举”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诗中的“举”即“察举”制度。举,推荐;察,考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桓灵时童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
抱朴子曰:华霍所以能崇极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实赖股肱之良也。……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危害忠良。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又云:“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免治生。”盖疾之甚也。于时悬爵而卖之,犹列肆也;争津者买之,犹市人也。有苴者无分而径进,空拳者望途而収迹。其货多者其官贵,其财少者其职卑。故东园积卖官之钱,崔烈有铜臭之嗤。上为下效,君行臣甚。

之所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会有,是因为《乐府诗集·卷八十七》中有提到:
后汉桓灵时谣,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
所以还是《抱朴子》最早记录了这首民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09
选举上来的秀才,孝廉缺、德才寡,或没有学问,或不孝敬父母;所谓清白寒门子弟,不过是些肮脏东西;所谓上等良将,实际上是些胆小如鸡之徒。
这是东汉末年的民谣,讽刺了宦官当政时期的人心不蛊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