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里的著名人物

如题所述

郭里镇人杰地灵,自古英才辈出,早在魏晋时期,便出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叫王叔和,官至太医令,在郭里广为流传。
王叔和出身在医药世家,家里世代相传开药铺。王记药铺传到王叔和的时候,规模没比从前大多少,家产没比从前多多少,但那治端正救人的名气却比从前大多了。北苏州南许昌,王叔和的名字家喻户晓。上至王孙公子,下到庶民百姓,千里迢迢来王记药铺就医的络颖不绝。王叔和秉承祖德,不尚虚名,不贪金银,山下修一盘药城,村边摆一副药臼,家中开一间药铺,日常里或为人治病,或上山采药,或潜心研究他的《脉经》,日子过得悠然自在。
可惜好景不长,到了魏末晋初,北方战争频发,瘟疫流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穷苦百姓得了病,还要挣扎着去做工挣钱,等到病入膏肓实在熬不过了才不去求医。这样的病人那有好治的。王叔和是个直性子,既不会说那好听的绕弯话,又不会把麻烦事推出手,依旧是尽心尽力为人治病,却小料看一个死一个,瞧两个死一双,一时间人心浮动,对他的医术也产生了怀疑,得病再也不敢登王叔和家的门了,王家药铺日益萧条。
再说高平城里有座杂货铺,铺子里有两个年轻伙计,一个叫大二,一个叫小三。这一天,俩伙计正在铺子里站柜,忽然看见王叔和从铺门前走过,免不才汉论一番,大二说:“这王先生可是越来越不行了,先前是个济世活人的菩萨,如今变成了要命的阎王。”小三道:“这话不对,那些病人原是他自个病的没救了,如何怨得王先生的医术!”,大二道:“你也好笑,没病谁个求医,求医原为活命,难道为了找死?”小三道:“照你这么说,便是好人经王先生搭手也要亡命了,我今天偏要请王先生诊脉,看看我死了死不了!”伙计讴了满肚子气,就吃饭去了。那小三子是个犟脾气,和大二拌了嘴,心里很不痛快,下死地往肚里扒饭,刚放下碗,就看见王叔和又从铺前走过,小三心里一急,喊一声“王先生!”一个猛子从里屋跳到当街上,接着,身不由己地躺倒在地上,大喊肚痛!王叔和见地下躺着的楞小子,热汗满面,就地打滚,忙蹲下抓住他的手腕切了脉,叹口气道:“此人无救了”。那大二一听此话忍不住笑道:“这真是大白天碰上勾命鬼!我师第半点病症也无,原不过讴气,打赌考考你,你还真当他要死了,这样的庸医……”大二话还没说完,只听小三呼了一声就不动了。上前伸手一探,己没了气。大二心里大惊,连连叫道:“怪了、怪了,王先生真把活人给看死了!”那小三本因吃饭过饱,又猛力一蹦,使胃肠崩裂,但那些街头看热闹的不去细究其因,也不听王叔和的解释,立刻一传十,十传百,加枝添叶,把王叔和描绘成了灾星魔头瘟祖宗,别说谁来找王叔和治病,就连他原先的街房邻居,也唯恐避他不及。这样一来,王叔和在家乡一时难以立足,只好挑起个药担云游他乡去了。
几经波折,王叔和来到了太行山下济州城,在城里的“济生堂”药店当上了坐堂医生。一天,济州城里有一家出殡,那口薄板棺材从济生堂抬过时,沥下几点鲜血。正在柜台前坐堂的王叔和弊见自迹,陡然一惊,再定睛细看就大叫:“出殡的,棺材里乃是一活人?”出殡队里哀哭的,哀歌的,吹打的,各司其职,无人理会。王叔和一急,上前拉住拉灵蟠的半大孩子不放行,连声大感:“棺里是活人,棺里人没死!’,出殡的队伍乱了套,几个年轻后人以为王叔和有意搅闹,扯住他就要打。吹鼓手是个老者,见多识广,看坐堂先生不象作恶的,唤过当家的中年汉子叫他裁条。中年汉子姓午名逢生,棺里殓的正是他的妻子贾氏,年仅二十八岁,因产后血崩脱阳暴亡。按当地风俗,年轻女人死于流血等症,统称“血光之灾”为不连累家人街房,须及早入殓安葬。当日贾氏刚刚昏死,族中长者便硬张罗出殡。这午逢生中年丧妻,无限悲伤,听坐堂先生一说竟也异想天开,甘愿开棺验尸。与几个愣小子将棺盖“嘎吱”打开,王叔和便抓起死者的人中、吴元等穴,顷刻之间,那贾氏时而换气,继而呻吟,再而略睁双目,半欠身子意欲起动。这一件事情,倾刻轰动了济州城,人们相互一打听,才知是王叔和,又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王先生早年在家乡行医,医运不济,将王记药铺诊死的事。一时间,一传十,把王叔和又传成了当今扁鹊、再世华佗。
种种奇异传闻,传到了京城,在王公大臣们推荐下,王步和入京坐了太医令。王叔和一生医学功绩卓著,不仅整理了《伤寒论》,还著述了《脉经》、《脉诀》、《脉赋》等医学书籍,是位难得的医学奇才。
后来,后人在其故乡所在的山东省邹城市建起了“叔和中医院”,以这种方式悼念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杰出医学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