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种的相关知识

如蒙古人种,越南人种

[编辑本段]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轻微的卷发;少数为浅色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脸型有扁平的,还有窄长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较尖,有些则为较扁。颧骨突出。鼻宽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适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睑褶发达,大多有内眦褶遮盖泪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内角。头骨上表现的特征是鼻尖点指数中等,眼眶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亚洲的蒙古人种那样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门齿舌面的铲形结构也是黄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
[编辑本段]蒙古人种的分布
  蒙古利亚人种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纯蒙古利亚人种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南亚的不丹,锡金;这是新蒙古人种,或者叫北蒙古人种。
  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菲律宾,东帝汶。在俄罗斯,尼泊尔,印度,美洲各国,也有相当多的黄种人。东南亚的除了中国人,其他的黄色人种是马来人种
  另外,蒙古利亚人种从两万年前,开始从东亚向周围迁徙。所以,今天的中亚,西亚,南亚,东欧,中欧,北欧,很多的民族是黄白混血种。而今天的东南亚,太平洋诸岛,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很多的民族是黄种人与赤道人种的混血种。地理大发现后,美洲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白人又发生了广泛的混血,这种现象在拉美更加明显。
[编辑本段]蒙古人种的划分
  大多数中国人及周边一些国家的人群属于现代蒙古人种,可以分为五个亚种:现代蒙古族的种族类型属于蒙古人种中的北亚亚种,又称作西伯利亚亚种或大陆蒙古亚种,是蒙古人种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主要分布于中央亚细亚和西伯利亚等亚洲大陆的腹地。他们体质特征具有鲜明的特色:面部既高且宽,因此脸部显得很大,并且非常扁平;颅型多半比较低、宽,由很大的垂直颅面指数所反映出的低颅高面性质是该小人种的一个突出特征;鼻根一般比较低矮,鼻型略宽;眼眶比较高,内眦皱褶(蒙古眼)和上眼睑皱褶(单眼皮)等蒙古人种性状十分典型。其他的区域性蒙古人种类型包括:东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南亚亚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的印支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地;东北亚亚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和美洲北部的阿拉斯加、格陵兰岛等极地附近地区,以因纽特人、阿留申人为其主要代表;美洲亚种,即印第安人的各个类型群,该人种广泛分布于南、北美洲大陆。这些人群在体质特征上虽然有一定差异,但都属于蒙古人种的范畴。我国目前居民的主要种族成分是蒙古人种中的东亚、北亚和南亚亚种。
[编辑本段]蒙古人种的形成
  与其他人种形成的过程一样,蒙古人种的形成是一个既漫长又复杂的过程。蒙古人种大约起源在东非维多利亚湖沿岸。后来经过几万年分化、迁徙,在地理分布上基本定格为今天的格局。
  人类学家通过对我国石器时代人骨标本人种问题的考察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中国是蒙古人种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我们的远古祖先就在非洲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向蒙古人种的发展历程。这一人种的形成、发展和分化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单一的蒙古人种主干水平上发生的。这种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人种学背景,为阐明东亚、美洲文明几千年来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由于气候逐渐转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人口的数量急骤增加。因此可以想见,当时各人类群体之间的迁徙、接触和混杂现象一定较之旧石器时代来得更加频繁,这无疑将会大大地促进人种分化的历史进程。在我国地下出土的古人骨研究资料中,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材料比较丰富。这些人类学资料多半集中在田野考古工作开展的时间较长、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黄河流域、内蒙古长城地带、燕山南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和部分南方沿海地区。
  历史上,蒙古利亚人种的种族特点出现的非常早。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就是铲型门齿,这是蒙古利亚人种的特有性状。但北京猿人不是现代黄种人的祖先。真正的黄种人在五万年前的中国才出现,典型的是马坝人,柳江人。但更出名的是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一带的山顶洞人,他具有了大部分现代黄种人的特点。山顶洞人是一种尚未分化的黄种人,他兼具了远东,北方,北极和美洲蒙古人种的特点,甚至正如当时北欧人具有蒙古利亚人种特点一样,他也具有一些北欧白人的特点。有的学者估计,山顶洞人已经和北欧白人在隔绝状态下繁衍了两万年,即大概1000代。这两万年并不是单纯的就地繁衍,而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迁徙的。从蒙古人种的祖先从东非向东北亚洲启程那一刻始,蒙古人种的繁衍分化就掐下了秒表。因此说来,山顶洞人已经是真正的黄种人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5
人种的类别,是根据人类的生物体质和遗传的性状而加以区别的,如肤色、体型、头型、眼色、发型、鼻状、血型以及性格和潜力等。它不象语言和宗教因时而异,是人类长成后所附加的。人种是与生俱来的。

人类学家在18世纪就开始研究人种的分类。1775年德国的布鲁门巴哈(Johann Friedrish Blamenbach)根据肤色、发型、身高等体质特征,把人类划分为5个人种:高加索人种,俗称白种;蒙古利亚人种,俗称黄种;尼格罗人种,俗称黑种;亚美利亚人种,俗称红种;马来亚人种,俗称棕种。这个划分,可以说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将人种作第一次的地理分类。其后1927年,英国的泰勒发表了《环境与人种》的著作,详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种的影响以及各人种的区域分布,对人种地理学有极大的贡献。 1929年,德国的伦丝(Bernhold Reusch)用“地理人种”来描述大区域的人种。其后又有人倡议“区域性种族”和“小种族”的名词,因为存在着虽分居在地球各大洲,而在体质上具有相似遗传特征的人群,或因隔绝,或因受习俗限制,日久在各区域遗传性上变为有所差异的人种。1961年美国加恩(Stauley M.Garn)采用以上分法加以综合,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32个地域性人种。

数百年来,世界人类的分法,五花八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根据最流行的分类法,把全世界的人种分成下列3大类。

(1)高加索人种——又名白色人种或欧罗巴人种,发源于南欧北非和西南亚洲,体质特征是瘦长、鬈发、高鼻、蓝眼。高加索人种包括居住在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地中海人种,东北欧的白海和波罗的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和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以及居住澳大利亚的白色人种。在15世纪以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南亚等地。目前该人种遍布全球,是南北美洲、欧洲和澳洲的主要人种。

(2)蒙古利亚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发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沙漠地区。体质特征是中等身材,头发黑而直,面扁。在三大人种中,该人种人口最多。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等地。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属蒙古利亚人种。

(3)尼格罗人种——又名黑人和赤道人种,发源于北非和欧洲接壤地区。体质特征是黑肤、发鬈而曲、宽鼻、厚唇。尼格罗人种包括居住南非的布西曼人种、中非的班图人种、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北非的苏丹人种和小黑人种。原来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太平洋岛屿,由于西方贩卖人口的殖民政策,该人种现已遍布南北美洲。

关于原住澳大利亚的人究竟属于何类人种,是争论很久的问题。英国的赫胥黎(Thomas H.Huxley)等学者,认为其是棕色人种,与以上三大人种并列成为全球四大人种。由于澳大利亚人种的肤色、眼色、唇型和鼻型等和尼格罗人种相似,因此法国的居维叶(George Cuvier)等主张将其与尼格罗人种合并,统称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可是又有人如法国的白洛嘉(Paul Broca)根据发型、血型和人类化石遗骨的特征,认为澳大利亚人种应该归入高加索人种。澳大利亚人现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塔斯尼西亚等地。

以上三大人种,以高加索人种分布最广。仅欧洲一地,高加索人种又分为以下三个分支。

(1)北欧型——体质特征为身材高大、蓝眼、头长、发鬈。主要分布在英国、瑞典、挪威、芬兰等地。

(2)地中海型——体质特征为中等身材,发黑而鬈,棕眼、头长、肤呈棕色。性格多热情豪放,多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其主要分布于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地。在英国此类人居住在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威尔士。这些人可总称为凯尔特,在历史上也曾居于伊比利亚半岛。

(3)高山型——体质特征是身体短壮、黑发、棕眼、面宽。性情多保守,工作勤奋。主要分布地为中欧和东欧的山地区域。
第2个回答  2013-11-05
人种(race),亦称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性的人群。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生物学家以本质主义方式(即以体质特征为标准)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自1775年德国生理和解剖学家弗雷德里奇·布鲁门巴赫教授(1752~1840)提出“人种”生物概念以来的200余年间,由于1785年出版的康德著《什么是人种》的哲学化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和推波助澜,“人种”及其“人种分类”等概念广为世人接受.
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过去全世界人种大致上分为3大人种,即蒙古人种(黄色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有人还主张再分出澳大利亚人种(棕色人种)来。在这些主要人种之间还有若干过渡人种,如介于尼格罗世界人种分布图人种和高加索人种之间的有埃塞俄比亚人种和南印度人种,介于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之间的有南西伯利亚人种和乌拉尔人种,介于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的有波利尼西亚人种和千岛人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能力的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增强,社会因素逐渐加强而自然选择因素逐渐削弱,人类交往日益频繁,各人类集团间不断发生混杂,混杂现象越来越广泛,几乎扩展到了世界上每个角落,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绝对的纯种。
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三大人种主干的体质特征是在约 3.5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亚、欧、非三大洲发现的晚期智人的化石证明他们在本地区延续发展。美洲、澳洲和大洋洲较晚才有人类居住。由于澳洲土著的体质特征较为特殊,他们常被列为与以上三种人不同的另一种人。
  蒙古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中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和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晚期智人头骨化石表现了以黄种人特征为主导的特征。在马来西亚沙捞越的尼亚洞和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瓦贾克发现的人类化石很像现代澳大利亚土著。早期蒙古人种逐渐向北方扩展,成为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和楚克奇人以及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跨过西伯利亚和美洲阿拉斯加之间曾经存在的“陆桥”,蒙古人种来到美洲,定居下来,成为美洲大陆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
  蒙古人种从印度尼西亚,或者还有其他的地方,航海到澳大利亚,比到美洲去的历史或许稍早一些。在澳大利亚的芒戈湖、科阿沼泽发现的人类化石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因此有人认为曾经有过两次从亚洲向澳洲的迁移。大洋洲的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可能只是在几千年前才有人居住。
  非洲尼格罗人与在本地区发现的晚期智人在体质特征上的继承关系很明显,大部分人认为他们起源于非洲本土。但是,地区内变种分化的较晚。南非和东非的晚期智人化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尼格罗人 (Negroes)、科伊桑人(Khoisans,即以前所称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和当地现代人特征的混合。只是在几千年之前,科伊桑人才在非洲南部定居下来,在北部,与狩猎经济相适应,形成尼格罗类形。
  与欧洲晚期智人有关系的早期智人,即尼安德特人(Neandertals) 阶段的化石比较复杂。最早的白种人的起源地目前只能圈定在南欧、北非和西亚这样一块较大的区域之中。欧洲本土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以克罗马农人(Cro-Magnon)为代表,他们在3万年前已经显示了高加索人种的性质。由于欧洲与附近亚、非洲部分的人群混杂很频繁,高加索人种再分化为现代的次级人种则是大约 1万年以内的事。这样的次级人种包括波罗的海周围浅肤色的北欧人种、浅黑色皮肤的地中海人种和北非埃塞俄比亚人种以及深褐色皮肤的南印度人种。1000多年以前宗教对婚姻的限制也是后期人种特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意大利航海家C.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大陆以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寻求新的殖民地,世界人种的分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涌向美洲、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高加索人种的数目迅速增长。例如,近4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约6倍,而英国人的后裔至少增长50倍。与此同时,几百万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绑架到美洲。由于混杂又出现了新的人种,美洲的有色人种已达6000万人之多。有的人种(塔斯马尼亚人)已灭绝,有些人种如澳洲土著及美洲印第安人人口大大减少。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形成了现代人种分布的基本格局。
不同的人种
第3个回答  2013-11-05
我只是觉得按肤色分更好,有白色人种,黑色人种,黄色人种,和棕色人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