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至今还具有生命力?他的精华和糟粕表现在哪里?

如题所述

第一个问题就不用回答了!好的东西自然是要被人们所传承和发扬的!至于不好的东西要抛弃也需要一些时间!

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糟粕

奴性作为中国人人性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为何如此根深蒂固?这与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密不可分。或者说,正是儒家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奴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

“三纲”奠定了奴才思想的架构

先看看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虽然它也讲仁、义、礼、智、信这些人际交往的规矩(即五常),但是它的三纲是根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王,妻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丈夫,儿子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父亲。后来的儒学鼓吹者更进一步发展成这样的行为规范: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夫虽不夫,妻不可以不妻。也就是说,君王其行为不论有多荒唐,作为臣民的只有忠心跟随的份儿,绝对没有任何怀疑或批评的权利。

这样的思想,不但彻底抹杀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批判精神,还是把全国臣民变成了君王一人的奴才。而儒家思想的所论述的“君权天授”,更是赤裸裸地彻底剥夺了人民的参政权利,使得君王可以凌驾于全国人民之上作威作福不受制约。这种思想基础,正是集权主义者求之不得的温床。

等级观念造就了不平等的社会

儒家思想更卑鄙的理论还在于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而且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中国搞的那些阶级成分划分,正是儒家思想的“革命版”。而目前的中国,农民的孩子一出生就只能有农村户口,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生存和发展机会都远远不如有城市户口的孩子。至于那些高干子弟比普通民众的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在官场上发迹这一事实也是有目共睹的。这种论出生、论血统的伦理思想从哪里来?从儒家思想来的!

孔子的训条扼杀了人民的创造性

儒家思想最窒息人性的,要数孔子的这个训条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没有统治者的允许,人民是不能去看、去听、去说话、去行动的。
在民主社会里,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所指明的条款,人们就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看他们想看得东西、说他们想说的话。如果人们做的某些事情会引起新的社会问题,那么新的法律条款就必须因应而生。在新的法规出台之前,人们的行动应该不受制裁。所以文明国家里的法律是对人们行动的具体制约,而不是指明人们如何行动的行为准则。孔子的教条与此恰恰相反,它规定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皇家贵族们制定的行为规范,它是束缚人民行动和思想自由的枷锁。而历史上专制统治正是得益于这个思想。长期以来,全国人民只有统一思想的份儿,只有与上保持一致的份儿,只有按照上面规定说话做事的份儿,而绝对不允许人民怀疑和批评。孔子的这个思想,不但彻底扼杀了中国人的创造性,还为统治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奴才。

“忠孝”所包含的思想糟粕

再来说说儒家提倡的忠孝。如果是对国家的效忠,比如岳飞的事例,那当然比效忠一个政党或效忠某个“伟大领袖”更符合人民的利益。象岳飞这样的军人,在文明国家里都是要效忠国家的,这是军队国家化的结果,是便饭,是最基本的要求,根本就不值得大书特书。相反,在中国历史上,军队往往都是效忠当朝皇上的,所以岳飞的故事才显得与众不同。

对于那个“孝”字,其中的糟粕路人皆知。儒家所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今如果有个女人因为身体上的疾病不能生育,或者她根本就不想生育,你能指责她最为不孝吗?这儒家思想分明就是要将女人变为没有自尊又没有自决权的生育机器。其荒唐、反人性之意不言自明。

以期盼明君来麻痹人民

《大学》里有这么一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简述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在中国三千多年有史书记载的历史上,哪个帝王统治者是靠自己的修身养性来治理国家的?哪个帝王不是靠军队杀戮、血腥镇压、恐怖统治、甚至焚书坑儒来坐稳其帝王交椅的?

对于当权者而言,如果其权力来源不是来自人民的授权,如果其权力不受限制,任何一个人去当权,不论其修身养性的层次有多高,结果一定是个独裁者,甚至是个暴君。

世界上也有不用靠血腥镇压、不用靠屠杀人民、不用靠恐怖统治而上台的政府,但这些政府多数出自不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欧美国家。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即使自身的涵养不太完美,象克林顿还乱搞男女关系,但是国家却可以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自在。

为何会有这样的天壤之别?事实已经一再证明,单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是绝对不能造福于人民的。

不单单中国的历史,即使在世界历史上,在实施民主制度之前也没有哪个帝王是靠个人的修身养性来治理国家的。只有民主制度才能把帝王的权利交给人民,让人民来决定谁当国家领导人,并有权更换不合格的领导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确保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人民自由、社会进步。

儒家思想片面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极具欺骗性,而绝口不谈那些不受制约的皇权正是产生腐败和荼毒生灵的根源。其实,真正可以使天下太平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民主的社会制度,不是个人的什么修行。正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专制制度导致了人的堕落、暴君的肆虐、人民的惶惶不可终日、以及对人民创造性的严重压制。

儒家思想一直提倡“君权天授”,而不是“君权民授”。为了让人民有个盼头,它告诉人民:如果君王也修身养性,天下就会太平,人民就会幸福。它的目的是麻痹人民,让人民整天做梦,永远期盼出一个修身养性层次极高的“明君”,却不让人民直接参政、不让人民选择心目中最佳的君王人选。可是中国历史上出过几个明君呢?确切地说:一个也没有!但是人民就这样在儒家思想麻醉之下期盼“明君”期盼了几千年。儒家思想是中国最成功的精神鸦片。

专制制度不但充分利用儒家思想,还篡改歪曲儒家的部分论述来为其服务

对于帝王而言,任何有利于集权统治的思想都是求之不得的。既然儒家思想有浓重的奴才意识,历代帝王崇尚儒学也就顺理成章了。非但崇尚儒学,更有把儒学断章取义者,如把《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的一句牢骚话“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变成这样一个集权统治的理论依据而流传千百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2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所以至今还具有生命力,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生命力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源远流长的传承。几千年来,中国人民一直以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这种伦理道德意识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生命力还表现在其与当代社会需求的契合性上。尽管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孝道忠诚等基本价值观念仍然具有强烈认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价值观框架,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困扰和挑战时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作用。伦理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使得社会能够保持相对和谐与安定。尊重他人、恪守承诺、负责任等价值观念的遵守,有助于建立互信关系和维护社会的良性循环。这种道德约束对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体现在其强调家庭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家庭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孝道和团结。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倡导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社会公德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影响,倡导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等品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过于注重个人义务和责任履行时,可能会忽视了个体权利和自由;在过分尊重权威和长辈时,可能会造成不同意见被压制或失声;在追求社会和谐时,可能会牺牲个人权益。这些问题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所以至今还具有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契合性以及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作用。其精华体现在家庭伦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健康、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第2个回答  2023-11-18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所以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秉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社会关系,尊重长辈、关心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这种关系导向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亲情友情的纽带促使着中国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秩序,让人们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在社会中,公共利益高于个人私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中国人乐于奉献、勤劳踏实的品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了自律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念,人们被鼓励从内心深处做起,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种自律和自我修养的精神使得中国人民具有坚韧不拔、严谨认真的品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时间变革的能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演变。尽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问题和挑战,但中国人民依然能够以传统伦理道德为指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其意义和价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它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共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自律和自我修养以及时间变革的能力。这些精华所在使得中国社会拥有稳定、有序的秩序,并且能够应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挑战和变化。我们也应该正视其中存在的糟粕,如对个人权益的忽视、道德观念缺失等问题,并努力改善和完善传统伦理道德,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3个回答  2007-12-22
5000多年的文化根深蒂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