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府后庙有何说法

如题所述

前府后庙是指一种古代官员住房制度。

古代官员住房制度也叫“官邸制”。

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官员异地做官,朝廷就不能不考虑异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

中国的官邸制和吏舍制早在西汉初期就已形成,《汉书》记载“御史府吏舍百余区”,可见汉代各部门官邸吏舍之多。秦汉以后,地方官和京朝官入住官邸的实际情况因客观条件而各有差异,呈现不同的走向。

凡守、令、丞、尉或督、抚、司、道等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官佐,即现在的领导班子成员,一律携带随任家属免费入住建造在衙署围墙内的官邸,这既是政治待遇,又是纪律。

其他功曹、主簿、参军等,就是办公室主任、处长、科长之类中层干部,只要是当地政府拥有产权的空置房屋,通常也能享受廉价入住的待遇。

相反,京朝官住房的解决方式却经历了很大变化。由于京朝机构及供职人数的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无力再沿袭两汉时的大包大揽,到隋唐时,绝大多数的中央部门都不再提供官邸,京朝官的居住形式开始多元化。

在地方,凡州郡府县各级领导的官邸,按规定都是圈造在衙署即机关大院以内的,俗称“内衙”,并用屋宇式的宅门同以大堂为中心的办公区域划出界线,严禁另开后门或边门,以此对跟随入住官邸的亲属在起居活动上加以限制。

此外各级衙署连同大墙内官邸吏舍的形制和基本结构,也有工部颁布的统一标准。

旧时官场上有“官不修衙”的传统,尤其忌讳修建官邸,所以多数官邸的住房条件都很差劲。

官邸既然是国家为官员在任期内提供的住房,故官员一旦解任或离职,马上得迁出来让给继任者。通常搬出官邸后,卸任官员仓促间多以借住驿舍或庙宇为过渡。官员搬出官邸时不得带走任何公家用品,也是历代的规矩,即使贵为宰相亦不得违犯。

扩展资料:

唐玄宗时任相的姚崇,因为首都中心地段房价太贵,所以只能在偏远的“郊区”买房;为上下班方便,又在办公地点附近的旅馆里包了一间房,终因起居失调而“病”。

玄宗得知真相后,“诏徙寓四方馆”,就是在专门接待周边少数民族和外邦使节的涉外高级宾馆里,为他开一个套房,以方便家人同住照顾。

但“(姚)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最终还是政府出钱,在位居长安中心地段的兴宁坊为他新盖了一座他认为合适的官邸,姚崇才免除了挤旅馆的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邸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这是对古代官员住房制度的一种简单描述,但一般说“前堂后室”,而较少说“前府后庙”。
  一、古代官员住房制度:
   1、简介:古代官员住房制度也叫“官邸制”,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职期间居住的住所,官员拥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只要官员离任去职,就要让出国家配给的官邸,腾空供继任者使用。早在《史记·范雎列传》记载,当年秦昭王便给丞相范雎配置了官邸;
   2、格局布置:早在汉代,官邸平面布局基本上是“前堂后室”。就是将其隔开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处置公务的大堂,后面是官员及其家属的住所。目前留下来的明清一类县级官邸,基本上都是这样。 据《中国古代建筑史》记载,高级官邸占地面积和规模都很大,后半部也会有若干建筑,中间的称为“室”,两边的称为“房”,有的还带有花园。
  二、“前府后庙”中的“府”和“堂”的意思是一致的,古代说的“庙”并非指现代的寺庙,而是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一般借指朝廷。后来也指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前府后庙应该是在住所中单独布置一个房间,设庙堂供养皇帝或自己的祖先牌位。

  参考资料:历史学家倪方六著《中国古代的“官邸制”》、百度百科“庙堂”词条。
第2个回答  2008-01-04
这是古代官吏住所的设置。一般布局是,在前面(南面)设大堂处理公务,中部是衣食住的场所,后面设庙堂供养皇帝、恩师的长生牌位或自己的祖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