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如题所述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其与金沙江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若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1]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学会“上善若水”的处事哲学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学 车尔尼雪夫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的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委曲的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家。”的确,“水”在温柔而诗意的告诉你面对挫折面对不如意的心境,告诉你处世的大智慧。明镜止水,波澜不兴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彻的镜子,可以映照世间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么是纯粹,什么是污浊,在清澈的心灵面前,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反观自身的缺点时,不用被动的反抗、挣扎,荡起涟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会让自己迷失,会让自己痛苦,会让自己彷徨,不如主动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净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7
在物质方面,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世界的本源,生命从水中来,又复归于水中。而从中国古代开始,水又作为一种品质接近于“道”的存在。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最好的品质就像水一样,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质,而与万物毫不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水最显著的特点和作用: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一、“柔”
“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的贵柔思想。“抽刀断水水更流”水的这一特性深刻地体现了它柔的本质;而“水滴石穿”这一故事也体现了水在坚硬的物质面前也毫不低头,以一种更强硬的姿态来迎击,排山倒海的洪水更是体现了它一种坚强不屈,奋勇向前的大无畏精神。
柔是水的本质,柔也是人的本质。人身上的柔并非弱,而更多的是体现一种韧性。这种品质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坚韧,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虽处弱,但包含着一种无穷的力量。
现在社会中竞争激烈,而又始终贯彻着一个敢为人先,激流勇进的思想。或许当你弱者退让一步,后发制人,同样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又何必大家争得头破血流,最后又一无所有。所以以“柔”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处理事物,或许更能事半功倍,更能使自己处于优势。
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勾践在吴国服役三年,虽身处卑下,但卧薪藏胆,这才造就了楚国的崛起。水甘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但润物无声,这体现了其宽广的胸怀。但水也厚积薄发,一滴滴的水最终能汇聚成海洋。所以身处劣势只是一种现状,只要通过努力来改变也能使自己地位发生变化,由低位不断迈向高位。
就如非洲草原上最高的茅草教尖毛草,有“草原之王”的美称。生长过程及特别。最初半年,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半年后雨水一到,三五天,便有一两米高。原来,前六个月里,它不是不长,而是一直在张根部,雨季前,虽露一寸,但扎根地下超过28米。当储积了足够的养料和能量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天时间里,一下子长成了草地之王。
现在社会中同样有身处底层,单不甘于现状,拼命努力的人。这就体现了水的一种品质,他们好比水,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不过也在积蓄力量,准备后起而上。可能现在是恶劣的,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有目标,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即使现在处于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不要紧,关键是那颗如同水一般的心。厚积薄发、韬光养晦,这方能体现一种博大的胸怀,一颗坚强的心承受着现状,而双手正在打造自己的未来。
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水是万物之本,世间万事万物,无水便不能生长。上天则为雨雪,落地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老子认为,水的存在只是为万物造福而来,以其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及万物,甘于处于卑下的地位,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从来不与万物争夺任何利益,最高尚的品格就犹如最平凡的流水。
老子就是以这种思想来教育人们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而这种“不争”并不是要求人们自我放弃,也不是所谓的隐居山林,他依然要求去“为”,这种“为”就像水一样“利万物”,但所得的成果却不占为己有,更不居功自夸。以不为之心去做大事,在大功告成之后,就功成身退,不想去占有这个荣誉,没有私心,反而成就伟大。
社会上常常能看到一些人,一旦成功就居功自夸,争名利,争地位。虽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我们依旧提倡作为个人而言,应该宽以待人,改争的去争,不该争的就不争,要争得光明磊落,争在利国利民之上,而不要争在个人私欲之上。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道”的本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其自然、无意而为。“道”虽然是无意而为的,但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无不是它的所为。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无为,水亦无为。水无意识,无意志,自源而流,滋养万物。水无所不利,是其德宏,利而不争,是其德谦,处下藏垢,是其宽容,正如“道”所具有的这种博大、无私、谦虚的美德。水无作为,但当静止之时,它能沉淀杂质,澄清自我,完美的映现外物。与之相似,圣人应像水一样无为行事,人民将自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朴。 “利民而又不宣称主宰,使万物各循其道。当“道”在天下之时,万物自然归顺于斯,正如长江与大海之吸引溪流与山涧流向它。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水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我们应从它身上学到更多的哲学,我们就应具备水一样的品质,虽然处于下层,但也能积极奋进,甘愿处于恶劣的环境,厚积薄发,在适当的时候展现自己的价值。在我们获得成就的时候也要保持一种低姿态,利万物而不争。以如水般的品质来成就自己的辉煌;用水的哲学来衡量自己的未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07

从不去争 它经常停留在 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 因势利导 润泽万物 哪个文化的发源 都跟水有关系 有水处才有人类起 黄河文明 长江文明 所以 上善若水的真正的原因 是老子在这强调的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 待在众人不愿意呆的地方 所以它接近于道

第3个回答  2020-04-22
力0米9好东西整理了很多,都在 caabbb · ¢ ⊙ ㎡ 里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