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栖 传说故事

麻烦各位给我几个关于塘栖的传说故事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

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扩展资料

塘栖镇的景点

姚致和堂

位于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内,创办于明末清初,五开间门。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

两桩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是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一匾。  塘栖姚氏祖籍浙江余姚,家传秘方,所制神效痧气丸(紫金锭)名闻天下,痧药“宛似紫金,尤称神效。

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光绪唐栖志》)嘉庆道光年间时,浙西水灾,疫后姚致和堂所制痧药救人无数。连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舟过塘栖时,也连连感叹道:“买姚致和痧气等药,货此非止一家,不知谁为真伪也。”

(《文靖公诗钞》卷二)近代以后,致和堂到上海市开设分号,并在广告纸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栖痧药”。民国年间名绅劳少麟从北平返里时,为了表彰其母姚氏(致和堂之女),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诵芬传世”一匾,后被悬挂在致和堂药店的大堂之内。

劳鼎昌

全称是“鼎昌绸缎呢绒冬夏布匹抄庄”,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月。座落于市东街葡萄湾斜对面。座东朝西,二楼二底,砖墙结构,西式门面,水泥地坪,为当时塘栖镇上唯一的新式店铺。鼎昌绸布庄专营棉麻布匹、绸缎、纱罗、呢绒,批零兼营,货源充沛。

柜台尽头,立有“经纶是裕,真不二价”二块黑底金字招牌。商品大多直接从沪、苏、杭、绍、湖等产区进货,广销于临平、瓶窑、德清、上柏、东塘、丁河等地。鼎昌绸布庄开张时资金4万元,从业人员20余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分为二,开设了“鼎昌”与“荣兴”二家绸布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塘栖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关塘栖你可以多找一些关于丰国瑞的书籍,他介绍的应该很多。
  有一个塘栖枇杷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塘栖的东南面有个小村坊,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名字叫阿祥。这阿祥自幼便死了父亲,他母亲既做爹又做娘,艰难辛苦地将他养大。故阿祥大起来后十分懂事,对自己的娘十分孝顺,是个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的孝顺儿子。
  这一年,阿祥的娘突然得了一种哮喘病,整日里咳个不停,特别是到了夜里,咳起来像敲毛竹罐头一样,特别厉害。阿祥本来就和母亲俩相依为命,眼见娘病得这个样子,不由心痛得要命。
  为了给母亲治病,阿祥动足了脑筋,访遍方圆百里的老中医。可是铜钿花掉了很多,可母亲的毛病还是没治好。眼看母亲的病越来越厉害,这天晚上竟然都咳出血来了,把阿祥急得团团转。

  这一天,阿祥跑了很多地方,采摘了一些草药,回到家里就煎给母亲吃。给母亲喂过药后,阿祥感到疲倦,当即倒头就睡了。可睡在床上,阿祥却还在想母亲的病。想着想着,就这样做起梦来。
  在梦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身边,那老头一股仙风道骨,白胡子飘到了胸口,他笑咪咪地摸摸阿祥的脑袋,说道:“阿祥呀,你不要着急,你母亲的毛病不要紧,有一种东西好治的。”
  阿祥一听,高兴得差一点要跳了起来。他当即一把拖住那白胡子老头,既兴奋又焦急地说:“老爷爷,老爷爷,快告诉我,那是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我又要如何才能够得到?”

  那白胡子老头子微微一笑,说:“阿祥,那是一种野果子,到现在还没有名字,我给它取了个名,叫‘黄金果’。这‘黄金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你的孝心感动了我,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
  阿祥听了那白胡子老头的话,真是高兴极了,看来母亲的病是有救了。于是,他一把拉住那白胡子老头的手,激动地说:“老爷爷,老爷爷,你快告诉我,这黄金果它长在哪?”
  白胡子老头撸撸胡须,笑着说:“这‘黄金果’长在超山的山坳里。你去把它连果带叶都摘来,果子鲜吃,树叶拿来煎汤吃。告诉你,‘黄金果’对付咳嗽称得上是百发百中,吃后你娘的毛病保证好。”
  说完,那白胡子老头冲着阿祥“哈哈哈”地大笑三声,突然离地而起,一下子便无影无踪了。“老爷爷,老爷爷……”阿祥当即叫了起来。这一叫使他惊醒了,这才发现,原来却是一个梦。
  虽然这只是个梦,可阿祥却当了真。他认定这是自己的孝心感动了神仙,仙人才托梦给他。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天不亮就起了床,匆匆带了点干粮,便带着一些工具,直奔超山而去。
  超山离塘栖不远,只有几里路就到了。可是这超山太大了,那黄金果又不知道长在哪里,怎么找呀。阿祥静静地想了一下,还是先从北面上山,一处处地找过去,不找到黄金果决不罢休。
  这么大的超山要去找一棵树也实在是太难了点。阿祥在超山找得好苦,爬上爬下,差不多把整个超山找了个遍,可就是找不到那老爷爷说的黄金果。怎么办呢?阿祥不由头痛起来了。
  这天,北面的山坡几乎跑遍了,阿祥腰酸腿痛,依旧一无所得。怎么办?回去吧,可回去的话娘怎么办?阿祥一想到娘,浑身就有了力气,于是,鼓足信心,翻到南面山坡上继续东爬西找。
  当天下午,阿祥又把南面的山坡跑了个遍。眼看天色快暗下来了,筋疲力尽的阿祥又爬上最后一个山坡上,也许是累了吧,突然,阿祥一脚踩了个空,竟然从一个山岙里摔了下去……
  也许是阿祥命不该绝,也许是阿祥的孝心感动了上苍。阿祥跌下去时,中途正好有一棵大树把他给挂住了,要不然他可惨了,摔到那山岙里就是不死也得掉层皮呀。
  说起来也真是巧,大难不死的阿祥抬头看了看那棵救了他生命的树,不由惊呆了。天呀,这棵树上竟然真的长满了一颗颗金黄金黄的果子,这不就是那白胡子老头所说的“黄金果”吗?
  阿祥顿时喜出望外,高兴极了,这可真应着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古话呀。他当即爬到树上,随手便摘了几个黄金果尝尝,只觉得那野果子酸甜可口,味道真是好极了。
  于是,兴高采烈的阿祥当即手忙脚乱地在树上采了一大筐野果子。然后,他又摘了许许多多的树叶,这才用根绳子捆在树上,小心翼翼地攀着绳子滑下了山,匆匆直奔家中而去。
  顾不上休息,阿祥一进门,就直奔他娘的床头而去。跑到母亲的床头,他当即从那筐里取出了几个黄金果,用双手捧着递给了他娘,一边动情地说道:“姆妈,你快吃吧,这是能治你毛病的黄金果!只要你吃了这个黄金果,你的毛病就会马上好起来的。”
  阿祥他母亲当即眼泪汪汪地接过阿祥递给她的黄金果,点了点头,连皮也不剥,塞进嘴里就大口吃了起来。
  说来也真是奇怪,阿祥他娘那个病本来已经咳得快支撑不住了,连医生也说没啥办法好想了,可是当她吃了阿祥摘来的那些黄金果后,马上就明显地感到气也不太急了,人也舒服多了。
  阿祥看见娘吃了黄金果之后气真的不急了,兴奋得难以言表。顾不得煮饭吃,当下就去灶间,将摘来的黄金果的叶子放在药罐里,煎汤给他娘吃。
  阿祥的母亲一边吃着阿祥采来的黄金果,一边喝阿祥用那黄金果树的叶子煎成的汤。一连喝了七天,奇迹出现了,那四邻八乡的医生都认为看不好的咳嗽毛病,竟然一下子完全好透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阿祥的母亲,问她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得知是一种神奇的黄金果治好了她的咳嗽毛病,人们都觉得奇怪,不是太相信。
  为了日后乡亲们咳嗽时也能治疗,在母亲的指点下,阿祥叫了几个小伙子到超山把那棵黄金果树给掘回来了。而村里的乡亲也纷纷来讨黄金果吃。之后,纷纷来向阿祥讨黄金果的种子。
  一时间,在阿祥的带动下,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全都种上了黄金果。时间一长,人们见这黄金果的树叶长得像琵琶,便开始把黄金果叫为“枇杷”了。
  时间一长,四邻八乡的乡亲也看他们的样,纷纷在自家的田头地角种起了枇杷。就这样,枇杷慢慢地遍植整个塘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塘栖一带便形成了“五月塘栖树满金”的景象了。
  到了唐代,塘栖枇杷的名气传到了京城,皇帝听到塘栖枇杷有如此名声,不由下令也要吃塘栖的枇杷。于时,塘栖枇杷便成了贡品。《唐书·地理志》中曾有着“余杭郡岁贡枇杷”的记载。
  到了明代,医圣李时珍走遍神州大地,撰写《本草纲目》,为了了解塘栖枇杷,他还专门来塘栖作过周密的调查,并在《本草纲目》上留下了“塘栖枇杷胜于它乡,白为上,黄次之”的记载。
  现在的枇杷,已成了塘栖的一种著名特产,塘栖枇杷成了枇杷中的名品,塘栖也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枇杷之乡。到现在,塘栖枇杷已拥有软条白沙、红毛丫头、大红袍、杨墩种、夹脚种等五大品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8-06
此说始见于元朝胡玄

敬所撰的《栖土风土记》。胡玄敬云:国初开设运河,大筑塘岸,居民初集,负塘而栖,因名唐栖。此说言之凿凿,颇为可信,是不少研究者、学者广为认可的一种说法。但除此之外,有关镇名由来,有据可查的尚还有以下三说:一曰“寺”说,清王同所撰的《唐栖志》云:唐栖之名,以唐栖寺为最早,宋代在下塘之西有唐栖寺,遂以寺名名其镇。后镇名显而寺名转微,于是居此者,知有唐栖镇,不知有唐栖寺矣;一曰“隐居”说,《卓氏家乘》唐栖考中说:“唐栖者,唐隐士所栖也。”隐士姓唐名珏,系宋末元初人,世居绍兴攒宫宋六陵之旁,因痛恨元僧杨琏真珈盗六陵、弃帝骸的罪行,夜邀乡里壮士,移六帝骨骸于兰亭附近,事后,他为了避其祸,匿名陷居于唐栖的三分村,里人们敬重他的义行,遂名其居住地为唐栖;另有一曰为“方位”说,张之鼐在《唐栖古今沿革考证》中云:唐栖位于官唐之西,故宋范玉湖有纪行唐西诗,苏轼有“明朝归路下唐西,不见莺啼花落处”诗句可证。
第3个回答  2012-08-06
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据现存的史籍记载,早在北宋以前,塘栖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打渔村,渔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居,在此晒网休息。直到元朝张士诚拓宽了官塘运河以后,人们沿塘而栖,小镇才初现雏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广济桥的构筑使镇区两岸连成一片,这才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镇。光绪《唐栖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又云:“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陆辐辏,商家鳞集,临河两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见,是秀丽的京杭古运河哺育了塘栖。
第4个回答  2022-10-01
登塘栖有关的民间故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