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及训练

如题所述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四、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下联词性与上联同位词相同。
例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3.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六、对联练习题
1.指出下列对联所指行业:
松竹赠绿素雅为佳 男添庄重女添俏 虽然毫末技艺
芝兰送香淡雅最奇 夏透风凉冬御寒 却是顶上功夫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刻刻催人资惊醒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声声呼汝惜光阴

2.指出下列寿联所指年龄:
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 明月有恒纪年合献九如颂
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 长春不老添闰当称百岁人

辞赋登坛方半甲 不惑但从今日始 上寿期颐庄椿不老
功名强壮蚤旬年 知天犹得十来年 君子福履洪箔思陈

五岳同尊唯松峻极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 从古称稀尊上寿
百年上寿如日中天 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自今以始乐余年

(三)下列对联分别指历史上哪个人物: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生死一知己 鬼狐成性格
心存燕国潇寒易水古今流 存亡两妇人 笑骂成文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白铁无辜铸佞臣 八年于外平成河海江淮

名望重三唐是谁敌手陵厉骚坛春树暮云竞传白也诗篇上
遭逢同五代故事回头从谈天宝秋风破屋令我呜呼感慨多

(四)给下列对联断句并指出对联中的通假字: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妙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丰收 月月月明秋月月明明分外
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捷报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船漏漏满锅漏干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灯吹吹灭火吹燃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开关早关关迟听过客过关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水陆洲舟停舟舟行舟不行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看我似我我非我我也非我
今夕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对年头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说人之人被说人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
唱弹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欢离合喜怒哀惧献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20
要学对韵的话可以先背笠翁对韵与声律启蒙,这是音韵学基础哦,里面有好多很美的对联,我就非常喜欢。
第2个回答  2021-08-02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但从步入现代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在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繁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改革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只要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上下重字,而且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一样,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对联知识及训练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对联平仄口诀:“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白居易《忆江南》中...

对联考点的专项讲解和专项训练
根据对联的有关常识,我们可以把后半句改为: 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二)、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对联知识的运用。 这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又要对对联知识有所了解,2002年大连市中考试卷有这样一题,有一副由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

了解对联知识 对联
下面最适合作为下联的一句是 A、 半入江风半入云 B、一味清凉上月时 C、二分明月万梅花 D、三月细雨春妩媚 27、上物理课时 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 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 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 水结冰冰温未降” 下联是“盘内冰水 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 A. 液体凝固、晶体...

求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以下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形式特点:字数相等: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断句一致:上下联的断句方式需保持一致。平仄相合: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对联的基本知识谷向阳
对联基础知识(谷向阳的新浪博文)一、对联的分类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将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

对联知识,对联常识,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及常识 一、明确答案 对联,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要求字数相等,意义相对,音韵协调,并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表达。对联通常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二、详细解释 1. 对联的基本特点:字数相等:对联的两边字数必须相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意义相对:对联的上下联在意义...

求有关对联的知识
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以下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定义与形式: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形式多样,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特点: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断句也要保持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一)对联概述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简要概述如下:一、对联的基本形式 文字长短:对联的文字长度不一,短的仅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字。形式多样: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多种形式。二、对联的“四大讲究”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词组结构、句读也需相同,以保持整体的工整...

关于对联方面的基本常识
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其中和之半为“言”。对联与律诗中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3. 对联的基本常识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诗,讲究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对称和平衡是先民美学观点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在语言文字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