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不是有去过平海

如题所述

  没有去过平海

  1963年,通济门城墙遗址最后的石墩被清除,这个明代最庞大的城门就此在南京人眼前消失殆尽,就连一点墙基的踪影也难以寻觅,老南京们也只能从老照片上回味通济门曾经的风采。

  当年,它高几许?长得啥模样?有城楼吗?具体位置又在哪里?就在通济门城墙在老南京的脑海中渐渐模糊时,一个考古发现又拉回了人们的记忆。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队员们在龙蟠路399号一建设工地找到了当年的城墙基址,推断是通济门西侧城墙和第二道瓮城遗址。

  “早些年,已经发现过通济门瓮城的城门遗存和东侧城墙遗存。如果将三次考古的数据汇总,将有望还原历史上完整的通济门。”考古专家说。

  通济门采用了皇家标准地基

  龙蟠中路东城水岸小区北门,高大的围墙遮住人们的视野。围墙外的龙蟠中路车水马龙,围墙内却是另一番景象。围墙内的600多平方米目前都是考古工地,纵横交错的探沟,让人浮想联翩。这里在挖宝?不是!几个月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员一直在这里考古,他们寻找到了朱元璋建筑的通济门遗址。

  现场,两条石砌的墙基向外延伸,一条东西方向,一条南北方向,墙体两侧全都用大青石整齐地垒砌,而墙基中间则堆满各种石块,还夹杂着一些石凳等石构件。细细看,你会发现,墙基都带有一定的弧度,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弯曲的,其中,南北向的墙基越往南越往里收拢。

  布局奇特的两条墙基为何会出现在此?考古人员给了答案:它们是通济门城墙遗址一部分。南北走向的就是当年通济门瓮城的西侧墙面,而东西走向的这段,初步推断是通济门的第二道瓮城城墙遗址。当年通济门瓮城共分三层,有四道门,而这次发现的墙基应该是第二道门所在的墙体了。

  通过考古,专家们基本上可以还原当年通济门的堆砌方法。墙外部,一律采用长约1.5米、宽约1米的条石堆砌,中间用乱石和黄土填充夯实,乱石主要都是一些建筑废弃构件。这样,一段厚达5米左右的城墙就显现了出来。城墙的基础又如何呢?他们先把地夯实,平整,然后一层黄土一层砖块来垒砌。

  “这是明代典型的夯构基础,一般都是用于皇家建筑或者比较大的工程上,一般7到10层不等。通济门遗迹地基就夯了7层。”

  巨无霸船形疑是皇家独特审美

  其实,通济门城墙遗址“出现”,这并不是头一回。2002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龙蟠中路东面凯悦天琴小区建设工地,发现了通济门东面的城垣,2006年,又在这个工地发现了从外往里的第四道城门遗址;而这次发现的则是瓮城的西侧墙体,如果将三次考古的数据汇总,将有望还原历史上完整的通济门。

  历史上的通济门就像一艘大船,停泊在秦淮河岸边,“从现有的东水关、九龙桥、秦淮河等,我们可以知道通济门大体上的位置,但具体的走向、布局,还有建筑学问等方面,还要考古来实证。这次的考古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说。

  在杨国庆的电脑中,储存的通济门照片都是民国时期拍摄到的,不仅有整个鸟瞰图,还有城外图。图片中看上去,通济门就像一艘古船。“明初的13座城门中,聚宝门是中规中矩的,四四方方的;但通济门却不是,占地面积很大,却是船形的。和通济门一样船形的瓮城,还有水西门和石城门(即今天的汉西门)。”

  杨国庆说,聚宝门、水西门和通济门、洪武门(皇城正南门)都是在同一年开建的,都是朱元璋直接拨中央财政来建筑的。那一年是南京城墙营建21年后,公元1386年12月24日,朱元璋下令由中军都督府督造,当时除洪武门外,其他三座城门均建造了内瓮城。“当时刘伯温已经去世多年,朱元璋出于对京城防御体系的考虑,建筑了这些城门。当时,这些城门的最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通,除了交通外,主要是战时瞭望,一旦遇到打仗,就是攻防重点;平时主要用来观瞻,以显示大明王朝帝都的气势。”

  通济门有三座瓮城,明朝时期,通济门内向西为商市居民区;向东为皇宫政府机构区。而这多道瓮的设计思路,又藏有玄机,它是朱元璋的发明吗?杨国庆摇摇头:不是。宋代的南京(江宁),已经出现了多道瓮的瓮城,朱元璋只是承袭了这样的设计思路。“从民国的史料图片可以看到,通济门有两条马道,这和聚宝门是一样的,有门垣四道。三座内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呈南北直线而设,都为拱券砌筑,上面还有城楼。”

  让人费解的是,通济门城墙为何要设计成船形的?杨国庆也摇头:不知道,但最起码可以说明当时的瓮城设计已经有审美思想了。“会不会是一种隐喻?隐喻着‘平民皇帝’朱元璋创建的‘大明王朝’,与天下百姓‘同舟共济’的一种心态。”

  朱元璋造通济门为打仗,子孙却用它逃命

  “通济门、聚宝门等城门的建筑都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1386年,明朝的火器已经大大发展,不仅有了火枪,还有火炮,这些火器都是射程又高又远的,旧有的矮小城墙已经不适应了。所以,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开始加高加固城墙。”

  遗憾的是,朱元璋为后代们建造的高大城墙并没有保住大明江山。“从朱元璋于公元1386年下令建造通济门,到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皇帝由通济门‘出狩’,前后历时259年,南京的通济门成了大明王朝由辉煌走向灭亡的最好见证。”

  弘光皇帝是位“命运不济”的皇帝,说好听一点是“临危受命”的皇帝,他得位于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那棵歪脖子树上吊自尽之后。在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和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拥立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武英殿即位,年号弘光。当时的南京,宫殿年久失修、国库亏空,军火器械没有一件像样的。弘光皇帝得到清军大举南下密奏后,曾信誓旦旦表示:“太祖的陵寝就在这里,我一定要死守江山。”

  1645年6月1日夜,清军主力利用黑夜和大雾,从仪征和瓜州之间渡江,并于次日占领镇江。消息传到南京,几天前还表示以死守城的弘光皇帝于6月3日深夜,只带领少数随从,悄悄打开通济门离开了南京,就连他的辅佐大臣马士英也被蒙在鼓里,毫无觉察。皇帝丢下满城百姓不管,悄悄逃跑,史书上称之“出狩”。

  结果6月17日,被俘的弘光帝身穿平民衣服,就被押送回到南京,引起全城百姓的极大愤怒,沿途受到市民的辱骂。

  通济门藏宝库的真假疑云

  清军占领南京后,将全城一划为二治之。从通济门起,以大中桥北河为界,东为兵房,西为民舍。原住城东和城北的居民“日夜搬移,提男抱女,啼哭满路”,腾出的地方让给入城的清军驻防。顿时,“西南民房一椽值一金。”这是南京历史上的一次城内大规模移民,通济门成了“坐标点”。

  此后,通济门被披上了神秘外衣。最神乎其神的是,通济门城墙根有洪秀全的藏宝库。“我也听过,但那肯定不是真的。”杨国庆说。

  但是,民国杂志《真相》却讲述了在通济门城墙根的一次挖宝行动,说湖南人林开泰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太平天国服军役,洪秀全死了以后,林开泰把48缸黄金窖藏在南京旧都统署前城根。民国成立后,林开泰曾来挖过这些藏匿的黄金。

  于是1912年12月20日,挖宝开始。藏金库的“记号”是在距通济门城楼约60多米的一个土堆,土堆很高,靠城墙根,上面有一株10多米高的柞树。

  掘金的时候,前后道路都有人严密把守,负责看守的工人加上挖金的人有好几百人。所有掘金人都是湖南人。他们开掘到12米深的时候,发现了10方3米多长的石块,石块下面全是黄土。下面还发现了石灰,再往下挖3米多发现了铁质物品。当时工人怕挖错了地方,又改道挖起来,但都没有任何发现。“一直挖了一个多月,挖到了地下40多米深,都没挖到藏金库,大家失望之余,只好空手而归。”

  南京保卫战的历史见证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夏之际,曾有人提议将通济门改名为“共和门”,以纪念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开创共和之伟业。改名后的“共和门”,曾一度被使用过,甚至还出现在地图上,但终未被国民政府正式命名。

  1937年12月9日,侵华日军从南京东郊、东南、南面3个方向,抵达南京城墙附近。在攻击光华门失败后,日军遂转向通济门方向。上午10时许,经过激战,日军在光华、通济两门外,“遗坦克车六辆,尸体二百余具于大道两旁,我军士气大振,光华、通济两门均已转危为安。”因此,在南京保卫战中,通济门曾是中国守军抗击日寇的见证之一。

  拆除通济门背后的隐情

  “通济门是因为交通需要被拆除的,拆了两个时间段。” 在上世纪拆城墙的大潮中,从东水关到光华门,城墙被拆得一点不剩,通济门也被拆了。通济门当时具体位置在哪儿?因为资料很少,一直没搞清楚。我们只能通过通济门历史上的照片,来领略它当年的规模、气势,可是图片上没有参照物,也很难确定它的位置。虽说上世纪50年代末才拆掉通济门,上了年纪的老南京还保留着通济门的外观、位置的记忆,但是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地表已经改变很多,当年通济门确切的位置,谁也说不清,所以只能通过考古摸清了。

  说起当时的拆除,杨国庆对这段历史也有专门的研究。当年的通济门,险情严重,长期得不到及时修缮。南京著名建筑工程设计师麦保曾等人曾于1954年8月1日至3日,在对通济门及内瓮城调查时,就发现至少有10处险情。其中“极其危险”、“状甚危急”、“情况严重”等字样,在当年麦老亲笔所写的《南京市城墙损坏情况调查表》说明中随处可见。

  1958年夏,南京市建设局向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发出《通知》,称:“本市通济门年久失修,危险程度日趋严重;加之城外将有很多新工业建立,该门的存在,也严重阻碍了交通。经市委考虑后,已同意拆除。”文管会经过研究,于7月23日向市文化局呈报《为请考虑通济门可否拆除的报告》。

  1960年2月3日,在经南京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拆除通济门后,由白下区负责先拆除两座瓮城之垣。

  通济门剩余的一座瓮城,由于年久失修,城墙开裂现象更为严重。1962年10月,拆除工程再次启动,延续到了第二年初。1963年5月,通济门及内瓮城拆除后,土方及石料未及时清理,还遗留了条石墩子10个。交警二中队及交通分局以“通济门是城乡要道,进进出出拖粪车、街道卫生垃圾车、郊区菜农挑菜进城,非常拥挤”为由,多次向白下区第二土石方工程队提出意见,而且“当地居民群众也纷纷提出意见”,最后由该工程队清除了这10个条石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