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名臣之间都有哪些复杂的关系,为何这么复杂?

如题所述

《清平乐》中的包拯上线了,一出场就是对宋仁宗的劝谏要免去张尧佐的官职。张择行、唐介等人也认为应该如此,迫于强大的压力,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之职。此时包拯已经51岁了。





北宋耳熟能详的名臣基本上在剧中已经露脸,有些已经过世,比如晏殊。这些名臣看似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实际上他们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知常容就想与大家一起理一理这些名臣之间的关系。

我们就从包青天说起。

明确记载进正史的与阎王有关的就两个人,一个是隋朝的韩擒虎,还有一个就包拯。包拯活着的时候,民间就给他起了“阎罗包老”的称号。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史列传·卷七十五》

包拯的清廉刚正也是符合历史的,没有夸张,他居高官之后生活和没有做官的时候一样,没有任何变化。这一点在北宋就显得很难得了。



包青天是被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才入京就官。

王拱辰的年龄比包拯小十几岁,他是公元1030年的状元,所以起点自然比包拯高。他和欧阳修是连襟,他们的岳父叫薛奎。

欧阳修曾经批评过包拯,因为什么事情呢?

三司使也就类似于财政部长,这是一个肥缺。有一次包拯就盯上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张方平。他先是弹劾张方平不法,张方平被免职。宋祁接任,包拯又一次弹劾他,宋祁也被免职,这下这个财政部长就没人干了。宋仁宗就让包拯来当,欧阳修就开始说话了:

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宋史列传·卷七十五》

欧阳修说包拯这不是摆明了想要这个肥缺嘛。



包拯一听脾气就上来了,老子不干了,呆在家中就是不去上任。最后是宋仁宗再三命令他才接任了这个肥缺。

包拯在这个位置上做的很好。

欧阳修站在哪一边的呢?知常容曾经写过一篇《晏殊的朋友圈都有哪些人?这个圈子为啥宋仁宗要出手打压?》这里面就说到他和《清平乐》中已经领了盒饭的晏殊有些关系,他中进士之时,考官正好是晏殊,他和推动“庆历新政”的主要首领范仲淹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他是晏殊这一边的。

晏殊的女婿是富弼,韩琦和范仲淹是晏殊推荐的。

王拱辰虽然和欧阳修是连襟,但是立场却不同,站在“庆历新政”的对立面。

欧阳修有一个学生叫曾巩,曾巩有一个好朋友叫王安石。王安石与晏殊是老乡,都是抚州临川人。所以这样算下来,王安石就是晏殊一派“庆历新政”的延续,所以他主政之后就开始打压王拱辰,将他贬为知应天府。被包拯弹劾的张方平也是王安石的死对头,反对变法。



欧阳修有一个好友叫苏洵,他是苏东坡的父亲,苏东坡还有一个弟弟叫苏辙。这样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间的关系就弄清楚了。

这帮人可以暂时列入与晏殊一脉之人。

当然这内部分歧还是比较大的,比如王安石与晏殊的女婿富弼之间就不怎么友好,苏东坡也是王安石打击的对象。

重新回到包拯这条线,提拔包拯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刘筠。

刘筠与晏殊也有交集。

刘筠为人清正,有一次宋真宗把丁谓与李迪罢相了,由刘筠起草罢免文件。结果文件还没有发出去,宋真宗就改变主意了,留下丁谓。丁谓兴冲冲地跑到枢密院让刘筠起草,结果刘筠理懒得理他,就是不重新起草。这个时候丁谓只好叫晏殊进来拟文件。



晏殊知道这件事有损气节,所以他见到刘筠时有些不好意思。

筠自院出,遇殊枢密院南门,殊侧面而过,不敢揖,盖内有所愧也。——《宋史·列传·卷六十四》

刘筠和杨亿齐名,当时被人称为“杨刘”。杨亿是支持丞相寇准带着宋真宗抵抗辽兵的。当时主张南逃的有欧阳修写的文章《卖油翁》中的主人公陈康肃的大哥陈尧叟,他主张迁都成都,因为他自己就是川人。

寇准和晏殊也有交集。

寇准这个人有一点不好,那就是地域观念特别强,以中原自居,看不起其他地方的人。



晏殊中举之时,寇准说了一句话:

宰相寇准曰:"殊江外人。"帝顾曰:"张九龄非江外人邪?"——《宋史列传·卷七十》

幸好当时的宋真宗特别喜欢晏殊的才华,否则估计晏殊的官途会受到压制。

这样理下来,北宋的三大民间传说的“阎王”,寇准,范仲淹,包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好了,暂时理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看晕了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