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作文怎么写

如题所述

门道一:对比型联想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陈淼《桂林山水》
漓江“这样的水”是怎样的水?静、清、绿!作者由眼前的漓江联想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通过对比,显现出漓江水与别处的不同;由此衬托,其特点也更为明显。这种不同的事物特点之间的联想,就是“对比型联想”。
仔细观察,你一定发现了,大海、西湖和漓江,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同一个事物,即“水”。也就是说,这还是相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老舍先生写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不大一样。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都是山岭,但秦岭的险峻与大兴安岭的温柔形成了对比。如此联想,还在原有的景物画面又拓展了其他的画面:漓江之外见西湖,大兴安岭之外见秦岭,还单一、呆板吗?

门道二:相似型联想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草原》
由小丘线条柔美,作者联想到中国画的一种——“不用墨线勾勒”也就没有了清晰明确的界限,“只用绿色渲染”则完全模糊了界限,这正表现了“柔美”;且“晕染”更有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将静止小丘描绘得有了动感,于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也合情合理了。倘若没有“中国画”,小丘能“流入云际”吗?这是由相似的事物特征产生的联想,可称之为“相似型联想”。
再一揣摩,你肯定发现,上述相似性是建立在不同事物上的,小丘和中国画。也就是说,这是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李广田先生写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明明写花,作者却用潮水来表现,用潮水“翻腾”来表现繁花涌动的形,用潮水的声音来表现繁花涌动的声。这般联想,草原与画作叠合,繁花与潮水交织,自然不会单一、呆板了。

门道三:融合型联想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李汉荣《山中访友》
本是访问山中老友——树,看着看着,自己也成了树。这是多么神奇的联想啊!一般情况下,人很难观察到树木缓慢的生长过程,它几乎是静止的。然而当“我”与其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神奇的可能性——“脚下长出的根须”,是不是感觉你的脚趾正在扎根;“头发长成树冠”,是不是感觉你的身体不断伸展;“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也许你已经听到血液流动的声音!这种将本不相干的事物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联想,就是“融合型联想”。
一比较,你就发现了,与上面“相同事物”和“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不一样的,这是“人”与“物”之间的联想,确切地说是“作者”,也就是“我”与景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叶圣陶先生描写荷花,“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我”与荷花合二为一:我是荷花,荷花也是我;是我的感受,也是荷花的感受。这样联想,树有了“我”丰富的体验,花有了“我”美妙的感受,又怎么会单一、呆板呢?

门道四:描述型联想
上述联想都是景物和具体事物、具体形象之间的联想。习作是语言艺术,当然还有景物与语言文字之间的联想。
就像上面提及的李广田先生赏花写花,联想到龚自珍“四厢花影怒于潮”“如钱塘潮夜澎湃”,自然以潮水比拟满山繁花。若观月,是不是也会联想到“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或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要是登山,大致也会联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除了诗句,还有其他名篇、名句、成语、俚语等。由景物联想到这些或美妙或质朴的文字,文字也会赋予景物独特的意味来。我们姑且将这些景物与文字之间的联想称为“描述型联想”吧。这样联想,景物不仅是眼前的景物,也是千百年来人类情感的寄寓,当然不会单一、呆板了!

你在欣赏景物的时候,也会有这么多奇妙的联想吧?不妨写下来。比喻、拟人肯定会用上,还有哪些方法也常用呢?不用说,你的发现肯定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