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小结

如题所述

我国西北地区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是大型挤压型盆地和隆升山体相间排列。 强烈的变形带位于天山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 天山的隆升是碰撞推挤的结果,相应发生地壳的缩短和增厚。 在地壳缩短过程中,物质必须得到保存,这必然导致地壳或岩石圈的增厚。

剖面还显示了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冲推覆构造,以及在构造的南翼向斜部位存在东湾-吐谷鲁东南潜伏背斜带。 这些构造具有深浅层构造形态不一致的特征,浅层陡,深层缓。 由南往北,构造高度逐渐下降,隆起幅度逐渐减小,最后变为平缓的潜伏背斜。 我们根据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推断在地壳的中部存在一条向南缓倾的滑脱带,它控制逆断裂-褶皱带的形成和发展。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的震源位于清水河逆冲断裂与滑脱构造的交汇处。

地质学家们对1980年阿尔及利亚的EL Asnam地震和近几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Northridge地震和Colinga地震的研究(King et al., 1981 ; Stein et al., 1984),认为它们均属于一类称为逆断层-褶皱带产生的强烈地震。这类地震的地表伴有褶皱变形。 活动断裂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玛纳斯7.7级地震也属于逆断层-褶皱带类型的地震(张培震等,1994;Deng et al., 1996)。

1906年玛纳斯地震震源深度由于缺少当时的地震记录,震源深度只能用野外调查资料推测,因而误差较大(顾功叙,1983;谢毓寿等,1986;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6)。 对自1980年以来由区域台网较精确确定的北天山地区发生的110个M≥3.7地震的震源深度作统计的结果表明,优势震源深度为20km。 如果用这些资料推断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震源深度是可行的,则震源深度为20km左右比较恰当。 它正好位于本书深地震反射剖面显示的滑脱构造与清水河逆冲断裂相交汇处。 其上方地表为相应的极震区,即是博尔通古—石场一线。 玛纳斯地震发生后,由于滑脱构造的存在,地表的变形和褶皱隆起发生在第二排逆断层-褶皱带上。 因此,1906年北天山玛纳斯7.7级地震也是一次断裂地震。 由清水河断裂、滑脱面和玛纳斯浅部断坡组成的断层系构成了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地震构造。

基本结论如下:

1)北天山地壳结构显示了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壳缩短和增厚的构造变形(如逆冲断裂、“薄皮构造”等)。

2)天山处于地幔对流的沉降挤压构造环境中。 天山隆升是青藏高原北移的推力和地幔对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天山内部中下地壳的高速异常可能与在挤压作用下地幔物质向上迁移有关。

4)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的“褶皱地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