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武将官职名称及品衔

如题所述

武官依其官阶分为横班、诸司使、使臣三等。

宋初武官处以“三班”者,称“祇应官”,有左、右供奉班。太宗时因资品少,又陆续创设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原殿前承旨)、左右班殿直、左右侍禁、东西头供奉官,称“小使臣”;内殿崇班、内殿承制以及阁门祇候,称“大使臣”。

大、小使臣都由三班院统辖。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其他武官都改称“大夫”或“郎”,唯有使臣依旧不改。宋高宗时重定武阶,其中小使臣八阶,大使臣两阶。

宋初承后唐旧制,在三班之上设诸司使、副使,当时尚有正官担任实职,但后来逐渐变成阶官。自皇城使至供备库使,共四十使,是诸司正使;其副职是诸司副使。《宋史·职官志九》云:“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谓之东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谓之西班。初犹有正官充者,其后但以检校官为之。”

东班和西班是因朝参时班位的排列方向而得名。诸司使、副使,到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改用新名,《宋史·职官志九》云:“政和二年,乃诏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东西班官员都是正七品。

比诸司使更高的武阶是横班,或称为横行,也有正、副使之分。正使是内客省使、客省使、引进使、四方馆使、东上阁门使、西上阁门使;副使是客省副使,引进副使、东上阁门副使、西上阁门副使等,共十阶。朝参时位在东班前,列成横行。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亦改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共十二阶。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增置宣正大夫、宣正郎、履正大夫、履正郎、协忠大夫、协忠郎、翊卫大夫、翊卫郎、亲卫大夫、亲卫郎等十阶,通称为横班。正使为正五品到正六品官,副使为从七品官。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孝宗欲清阁门之选,置阁门舍人十员,以待武举之入官者,掌纠察殿廷礼仪失制,并兼侍立,若皇帝驾幸,作为随从,称为“阁职”,有如文官之馆职。此职先由中书省召试,然后任命。淳熙间,又置看班祇候,由忠训郎以下、秉义郎以上充任。

阁门祇候,须由胸怀韬略,善弓马,并在边境任过职者充任。宋宁宗时,特别重视此类官员的选任,《宋史·职官志六》说:“庆元初,申严阁门长官选择其属之令,非右科前名之士不预召试,盖以为右列清选云”。凡带阁门之职者,均称为“阁职”。

武职充任最亲信的近侍为带御器械,这是因为五代时皇帝多在军中,故有此习惯。宋代沿袭,非极亲近之人,不令其在左右持带武器作侍卫。《宋史·职官志六》说:“宋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櫜■、御剑,或以内臣为之,止名“御带”。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改为“带御器械。”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定其人数不得超过6人。《职官志六》又载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枢密院奏言:“带御器械官当带插。”宋高宗说:“此官本以卫不虞,今乃佩数笴骹箭,不知何用。

方承平时,至饰以珠玉,车驾每出,为观美而已。他日恢复,此等事当尽去之。”虽然绍兴二十九年曾再次诏增带御器械4员,实际上仅作为装饰而已。

扩展资料:

取得入仕资格的途径:

“入仕”(即开始做官)资格的取得,有三个主要途径,即科举(包括进士、诸科及武举为常选)、制举(特举)和荫补。

1.广泛吸收士人的“特奏名”制度:科举

宋朝制度,礼部贡举设进士及诸科。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乡贡,“诸州判官试进士,录事参军试诸科,不通经义,则别选官考核,而判官监之”。合格者“第其甲乙”,监官、试官署名其下,然后举送。

礼部试后有廷试(殿试)。礼部举年份初无规定,英宗时“诏礼部三岁一贡举”。宋朝科举制度更加严密。宋太祖废除“公荐”,以避免请托。“公荐”是唐代陋习,影响科举的公正程度。宋朝加强了考试的管理。

现任官应进士举有锁厅试,验证身份和德行。应举之人,要“什伍相保,不许有大逆人缌麻以上亲,及诸不孝、不梯、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试卷有弥封制度,糊名,使考官不知举子姓名;有誊录制度,将试卷重新抄写一过,以免考官认得举子笔迹,上下其手。

考官与举子有姻亲、师生关系,有回避制度。宋太宗时,对达官子弟中礼部贡举者要复试。

宋朝科举等第最初只分甲乙,后来进士分三甲。考第之制分五等,上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举者才能称“进士”。凡“及第即命以官”,不须经吏部试,此点与唐制不同。

宋朝有允许“附试”的“特奏名”制度。凡士人“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遇皇帝“亲策士则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例如咸平三年(1000年),亲试陈尧咨等八百四十人,特奏名者九百余人,共一千七百余人。

宋朝科举考试,制度日趋严密,不受门第影响,较少请托,录取名额又较多,向社会各阶层士子开放。

2.允许士人自荐的“制举”制度

“制举”又称制科,习称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

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3.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

宋朝对官吏子弟的照顾,另有荫补制度,荫补的范围比前朝扩大。高级官吏,文臣自太师至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而且可以荫及门客;武臣自枢密使至观察使、通侍大夫,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

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高级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大臣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可多至五人。

由于官吏荫补机会多,名额扩大,最高记录曾达到同时荫补子弟四千人,致使孤寒之士十年不得一任。宋朝优待大臣的这些作法,对巩固统治阶级队伍固然有一定益处,但也是促成宋代官吏冗滥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朝官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7
我简要说下:
北宋后期的武将制度

中央直属部门

兵部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是啥都管的总指挥(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
蕃军,四夷官封承袭之事,舆马、器械之政,天下地土之图。) 长官兵部尚书 。副职兵部
侍郎。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职官三

枢密院
相当于现在的总司令部 主要职能就是把持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分为十二
房,类似现在的国防部下属诸司。包括北面房(北方战区司令部),河西房(西方战区司令
部),支差房(调拨军队的总指挥),在京房(中央警备局),教阅房(训练基地),广西
房(南方战区司令部),兵籍房(官兵档案局),民兵房(预备役和武警),吏房(人事局
),知杂房(司令部办公厅),支马房(专职训练装甲部队:骑兵),小吏房(士官的管理
),长官为枢密使,经常为宰相兼任。这个部门不要和兵部搞混了。两者是互不隶属的

都承旨 副都承旨 代表皇帝处理一些军政事务,可以任命文臣。

军器监 军器少监 相当于现在的后勤装备部。负责各种武器装备的采购。

中央直属部队武将官职

殿前司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首都警备司令及副职

殿前司属下骑兵官员有殿前指挥使、内殿直、散员、散指挥、散都头、散祗候、金枪班、东
西班、散直、钧容直

步兵官员有御龙直、骨朵子直、弓箭直、弩直

殿前司直属官员有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副都头、十将、将虞候

殿前司所属部队建制四支,称为四指挥。每指挥官员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
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

北宋后期殿前司官员权力很大。

中央政府另设精锐部队负责安全保卫工作。
侍卫亲军马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
侍卫亲军步军 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

环卫官 皇家宗室担任的荣誉官职
左、右金吾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左、右骁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武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屯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领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监门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左、右千牛卫上将军 大将军 将军 中郎将 郎将

各路地方武将官职

大都督 设置在各地节度使驻地,一般为节度使或长史兼任
副官为长史 左右司马 录事参军 司户、司法、司士、司理、文学参军 助教

制置使 没什么用处的边境要职 不常置

宣谕使 传达上意的钦差
宣抚使 传达和军队有关的上意的钦差
副职为宣抚副使(曾有宣抚使兼任副使) 宣抚判官

总领 各路掌管军用钱粮运输的官员

留守 副留守 中央派至重要城市的特派员

经略安抚使 各路负责民政政的官员

经略安抚都总管 各路负责驻军行政的官员
走马承受 经略安抚司向中央传达军情的官员。因为时常谎报军情而起民愤

发运使 负责各地特产上送中央的官员

都转运使 负责各地钱粮上送中央的官员

招讨使 剿灭盗贼的官员
招抚使 收编盗贼的官员
抚谕使 调查民情的官员
镇抚使 对盗贼“恩威并施”的官员
上述四官在靖康之变后才逐渐重要

各路部分行政武官
路分都监 本路负责卫戍训练的官员

巡检司 负责和盗贼作战的武警官员
提举弓箭手 负责统计本地弓箭手的情况
提举保甲司 训练民兵的官员
府州军监 实施军政合一的州的行政长官
总管 州的训练军队长官
县尉 县城公安局长

诸军都统制 副都统制 统制 统领 等职在岳飞传里很吃香,但北宋时没什么特别

有一个大略的宋朝武将品级

骠骑大将军 从一 辅国大将军 正二上 镇国大将军 正二
冠军大将军 正三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 云麾将军 从三上
归德将军 从三 忠武将军 正四上 壮武将军 正四
宣威将军 从四上 明威将军 从四 定远将军 正五上
宁远将军 正五 游骑将军 从五上 游击将 从五
昭武校尉 正六上 昭武副尉 正六 振威校尉 从六上
振威副尉 从六 致果校尉 正七上 致果副尉 正七
翊麾校尉 从七上 翊麾副尉 从七 宣节校尉 正八上
宣节副尉 正八 御武校尉 从八上 御武副尉 从八
仁勇校尉 正九上 仁勇副尉 正九 陪戎校尉 从九上 陪戎副卫 从九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1
骠骑大将军 从一 辅国大将军 正二上 镇国大将军 正二
冠军大将军 正三上 怀化大将军 正三 云麾将军 从三上
归德将军 从三 忠武将军 正四上 壮武将军 正四
宣威将军 从四上 明威将军 从四 定远将军 正五上
宁远将军 正五 游骑将军 从五上 游击将 从五
昭武校尉 正六上 昭武副尉 正六 振威校尉 从六上
振威副尉 从六 致果校尉 正七上 致果副尉 正七
翊麾校尉 从七上 翊麾副尉 从七 宣节校尉 正八上
宣节副尉 正八 御武校尉 从八上 御武副尉 从八
仁勇校尉 正九上 仁勇副尉 正九 陪戎校尉 从九上 陪戎副卫 从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