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春秋时期罗国的起灭

如题所述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汨罗。
  罗,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的一个先祖 芈姓首领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与楚国之后改姓熊,属于同姓同祖。秦嘉谟所补辑的《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注:“案《秘笈新书》引《姓纂》,以罗为祝融氏。”《姓苑》也说是“祝融氏之后”。《姓氏急就篇》则就“罗氏,颛顼后。”《通志·氏族略》:“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本来祝融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系颛顼系祝融氏吴回的后裔,和荆楚同一祖系。
  到了商代吕,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域的荆山、楚水叶,罗人也迁到楚北面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的罗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二百三载:“罗山,在正宁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入宁州界。《元和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白眉初《秦陇羌蜀四省志》载:“罗水出子午岭,西流至峡西县会泾水。”罗山,系子午岭西来的一以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和水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为罗川县。这个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的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共同联合以抵抗商人。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当系罗国的首领,又是巫师,与巫彭相近,巫彭亦在西方,今彭水(甘肃庆阳县南古彭阳县)一带。到了周武王灭商时,才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国势强盛,楚向汉水以东和以北发展势力,罗国首当其冲,便遭楚国不断的侵凌。《左传·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国派兵征伐绞国,“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注:罗“国在宜城西山中。”次年春,楚屈瑕伐罗,……(师行)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这次罗、卢两国乘楚以大国自骄,座痹无备,夹击楚军,把楚国打得大败,主帅自缢,其馀将帅被俘,使楚国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的势力还很强大。但因楚毕竟是个大国,“其后,楚复伐罗,并其国,子孙以为氏。”罗国被楚所灭,时间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随之前。否则,楚国决不能越过罗国去攻打随园,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随园,也不能越罗国去攻打邓国。所以,楚灭亡了罗国之后,完全控制了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巩固的基础。
  对于罗的灭亡原因,据富辰谏周襄王说:“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罗则季姬,……是皆外利离亲者也。”注:季姬,姬氏女,为罗夫人而亡其国也。……外利,行满腔热情僻求利于外,不能亲亲以亡其国也。“这个季姬,很可能是汉东诸姬国君的女儿,与罗联婚’含有共同抵抗强楚的目的。至于把罗的亡国原因,归咎于季姬这个妇人,未免过分。但罗子胜楚而骄,发展为骄奢满腔热情佚,不能团结群众,却是亡国的主要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0
春秋罗国
  
  第一世郐公匡正 孝公次子。 周武王三年,因镇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
  
  第二世宣公奕芳
  
  第三世定公祥德 荫袭卫守计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
  
  第四世代公隆, 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配周氏,干氏。
  
  第五世文公安 世袭子爵。
  
  第六世德公贤
  
  第七世昭公操
  
  第八世真公进贤 世袭
  
  第九世介公顺
  
  第十世庄公璇
  
  第十一世景伯日通
  
  第十二世世伯赞
  
  第十三世静公善
  
  第十四世还公洪统 静公长子。世袭祖爵。
  
  第十五世平公和 世袭祖爵。固守城廓。配陆氏
  
  第十六世文武公班 世袭祖爵。周平王东迁后,桓王十三年甲.败楚
  
  第十七世幽公震
  
  第十八世博吉
  
  第十九世太公尊
  
  第二十世桓君晖
  
  第二十一世惠君缙
  
  第二十二世敬君屏 世袭祖爵,国势渐衰
  
  第二十三世研君家斯
  
  第二十四世乙君万通 定王乙丑,楚报荒谷之耻,侵占罗国。国亡
  
  
  「罗」源出 ;
  一 ;出自「妘」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周代有罗国,初封宜城(湖北宜城县),徙枝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周末居长沙,国人以原国名「罗」为氏。
  
  二﹕相传古帝祝融的后代。
  
  三﹕唐朝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以斛瑟罗为氏,后改姓「罗」氏。
  
  四﹕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破多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罗」氏。
  
  五﹕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改姓「罗」,后代亦称罗氏。望族居豫章郡(江西南昌)。
  
  六﹕据《后汉书.南蛮传》及《华阳国志》载「板楯七姓」有罗氏。
  
  
  王善国:古罗国为祝融氏之后,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时,“因大罗氏有功封罗国”(亦说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国本属熊姓国,被楚灭亡之后,为纪念故国,即以“罗”为姓。
  
  王善国:古罗国文化遗址包括今宜城市以西的刘猴镇一带、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等部分地区。古罗国城遗址就在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早在1984年就被市政府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王善国:首先,这两个诸侯国具有游动性特征。从这两个国家的建立来看,就可以看见这一特征;其次,他们具有依附性特征。楚国强盛后,罗、卢这两个小国都是以楚为依托的,并随楚国的迁移而不断向南迁徙;再者,他们具有融合性特征。古罗国文化与古卢戎国文化既有相似部分,又各自为阵、相对独立,实则是古荆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故有“楚卢同源”之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最后,古罗国文化与古卢戎国文化渊源广泛,具有“多源性”特征。
  
  王善国:虽然古罗国和古卢戎国依附楚国,但他们占领了蛮、潍流域的良田沃野,扼居楚人南下的咽喉,当时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楚人拟从荆山移居、侵占江汉平原,罗国首当其冲地成为“拦路虎”,被楚人视为“眼中钉”,所以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大约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先后灭掉古罗国和古卢戎国。
  
  王善国:面对强大的楚国,古罗国与卢戎国彼此照应,同仇敌忾,罗、卢联军于公元前699年(楚武王四十二年)两军夹击楚国屈瑕伐罗之大军,曾大败楚师。但当时,大国兼并小国是必然趋势,古罗国与古卢戎国虽经抵抗,最终依然为楚国吞并。
    他们从建立到灭亡,始终没有脱离楚国的支配,可以说其兴衰存亡系于一楚。
  
  楚武王先后灭掉古罗国和古卢戎国后,如何彻底地剪除其反抗实力?当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分散瓦解,先是让这两个诸侯国的国人远离楚故都“丹阳”(在南漳县),后则让他们远离楚新都郢城(在江陵纪南城)。楚武王灭罗后,将罗国“徙今湖北枝江市东北,楚文王又徙今湖南汨罗市西北”。古卢戎国被灭后,部分卢人依附了楚国,而卢戎国的主流群体与罗国遗民会合后,被楚文王迁到湘水之阴的汨罗江南岸以及古辰州一带。
    古罗国、古卢戎国被迫南迁至湖南汨罗一带后,逐步向西、向南扩张,到了战国末期,秦王荒淫、残暴,为了反抗苛政和逃避苦役,古罗、卢之故旧又沿洞庭湖顺长江而逃。据有关学者考证,他们是从长江出海,流落到海外。
  
  王善国:古罗国文化和古卢戎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楚文化的折射和渗透,都具有荆楚文化特性,古罗国文化和古卢戎国文化与楚文化不可分割。在古罗国文化和古卢戎国文化中,荆楚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如楚人“一名数地”,而古罗国被灭亡后,虽浪迹他乡,仍建有多处“罗子国”,古卢戎族人也曾在山东半岛建立了“卢子国”。
    综观大江南北,古罗国、古卢戎国迁徙地的“端午节”“苞茅缩酒”“拔河”(起源于古楚国汉江流域的“牵钩之戏”)等宗教信仰、民间巫风和古老习俗活动都保持了古楚风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罗国,又称罗子国,传说发源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县一带),传说为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季连所创。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

商朝中叶被迫西迁到今甘肃正宁县,周武王灭商有功时,封罗为子爵,成为周的属国。后随楚国迁徙到宜城(今湖北宜城)。

春秋时东周庄王七年(前690年)被楚国所灭,其遗民被强迁至枝江(今湖北秭归附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