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中到底是“无乃日乎”还是“无乃是乎”?

网上两种写法都能看到,我就想知道“日”字到底是古人的笔误,还是本身就与“是”字通假,又或者古人都是习惯性把“是”写成“日”?隐约记得古人写字好像是有简写的习惯,不知道此处是否也可以这么解释?

无乃是乎,王羲之碑拓。如图:

先看原文: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司机对答:“臣听说河洛之神名叫宓妃,既然陛下有看到,或许就是她!她容貌如何?臣愿闻其详。”

换成“曰”就不大合理了,假设是,这句该咋翻译呢?“臣听说河洛之神叫宓妃,既然陛下你说瞅见了,难不成想(和我)唠唠?那得,她长个啥样啊?臣愿闻其详。”感觉吧……不仅这司机是东北的,而且说完这话就可能被砍死……

所以只可能是“是”字,表达对君王的话以支持肯定态度,而非是怀疑。论社交语言,古人比现代人要好得多……否则一个不留神这人头就落地了。

追问

这个“日”好像是顾恺之画的那副洛神赋图上面写的。不过王羲之大大说了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