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的试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的“试”意为:尝试、试探、试着。如:试问:试探性地问,试着提出问题。

这句诗的意思是: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出自宋代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原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扩展资料:

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

人在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 ”,这就更加表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

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词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读后令人感到荡气回肠,余味深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试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1

“试倩悲风吹泪”中“倩”的读音是【qiàn】。

    “试倩悲风吹泪”出自于宋代朱敦儒所作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译文:南京城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吹泪过扬州。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拼音】qiàn

    【部首】亻

    【结构】左右结构

    【笔顺】撇、竖、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释义】1、美好:倩装、倩景;

    2、请,央求:倩人代笔。

    【示例】倩装(qiàn zhuāng):时髦而美观大方的装束。

    倩景(qiàn jǐng):美好的景色。

    倩人代笔(qiàn rén dài bǐ):请托别人帮自己代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21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作者】朱敦儒    【朝代】宋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               

词语注释

①相见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金陵:南京。

③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④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⑤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⑥簪缨(zān yī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⑦收:收复国土。

⑧倩:请。

⑨扬州:地名,今属江苏,是当时南宋的前方,屡遭金兵破坏。

白话译文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的城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文学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第3个回答  2018-08-21
尝试。
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