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里对朱棣喜欢北方沙漠的描写

如题所述

五征漠北
很多人在讨论明成祖的功过时,常用“三下安南,五征漠北”来描述概括永乐年间的几次出征,三下安南的主帅是永乐名将张辅,而五征漠北是朱棣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永乐初年,朱棣也曾设立哈密卫、建州卫、奴儿干都司等卫所以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命令靖难功臣丘福率师远征蒙古,但由于丘福贸然举动被鞑靼部骑兵包围,兵败,损失惨重,举朝震惊。朱棣经过再三思量,决定亲征鞑靼,于永乐八年二月初十率师出征,五月初旬找到鞑靼骑兵部队,出其不意发动了攻击,大胜,班师回朝。朱棣通过这次出征削弱了鞑靼部的力量,暂时稳定了北方的局势。
永乐十二年,瓦剌部和鞑靼部发生冲突,鞑靼部首领阿鲁台向明朝求援,引出了朱棣的第二次北征。三月十七日,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始了第二次北征。但此次战况较为激烈,双方各有损伤。从史料上分析,朱棣是凭借优良的火器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取得了胜利,但这次获胜后并没有像第一次一样乘胜追击,而是即刻回师,史书记载“几危而复攻,故急还”。不过这次亲征也使瓦剌部大伤元气,北方又重归于平静。
永乐十九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此时的朱棣已经年过花甲,且刚刚迁都。由于阿鲁台不时对边界进行骚扰,使北方一直有潜在的隐患。朱棣决定再次亲征,却遭到多数大臣的反对,但朱棣还是在一片反对声中亲率数十万大军于永乐二十年再次踏上征途,此次出征并没与追到阿鲁台,但在回师时攻打了朵颜三卫,同年九月得胜回朝。
在朱棣的第四次北征前,身体状态已经很差,“病重几危”,但在出征时又精神焕发,似乎又找到了青年时横扫蒙元的那种英武豪迈的感觉。于公元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率军三十万出征,在这次亲征中,鞑靼部王子也先土干主动前来归附,使这次出征成为五征漠北中最有收获的一次。朱棣在出征中途经土木堡时进行过一次阅兵,当时细雨绵绵,朱棣却十分兴奋,撤去伞盖,和将士们一同沐浴在雨中。在军队休整的时候,朱棣经常去看士兵们打猎,说,我不是喜欢打猎,我是喜欢看我的将士们健捷勇敢的样子。军队在凯旋回师的途中经过居庸关,满朝文武和当地百姓都夹道欢迎,“万岁”的呼声延绵万里,这是朱棣五征漠北最有收获的一次,也是北征中最辉煌的瞬间。
班师仅两个月后,鞑靼部首领阿鲁台就攻击了大同,身不由己的朱棣被一群投其所好的大臣推上了最后的征途,但是这次他是真的累了,需要休息了,出征时连骑马的力气都没有。直至六月中旬,还是没有找到敌人,朱棣下令回师,但此时的他已经生命垂危,他对身边陪同的官员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此时朱棣已经六十四岁了,能不能活着回到北京已经成为一个未知数。
大军到达榆木川,朱棣的病情更加严重,乌云密布的天空下,秋山老树一片朦胧,朱棣在这处很多人不知道的荒野上度过了一生最后的时刻。七月十八日,六十四岁的朱棣,在冷月寒光中安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为这次未捷的出师增添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五征漠北到此结束。
五次亲征漠北是与永乐年间下西洋、修大典、迁都等许多大事相继进行的,充分展现了明朝永乐年间的强盛的国力。朱棣五征漠北,为大明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用生命换取了北方几十年的和平与安宁。
永念明君成伟业,血染大漠傲北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