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自律比规则更重要的理由?

如题所述

自律的重要性
增强自律能力
成为现代化的高素质商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严格自律。那么,什么是自律,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内容。
一、自律的表现---自爱、自省、自控
有一首歌曲,歌名是《你是这样的人》,歌中的“你”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这首歌曲是电视剧《百年恩来》的主题歌。正如很多人所谈到的,周总理是深受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好总理,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严格自律的实际行动以及全心全意、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和工作,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仰和喜爱。
那么,什么是自律?
1.自律的含义
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具体说,自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学习、卫生、时间等等。
2.自律的具体表现:
(1)自爱
自爱就是自己爱护自己。也就是说要塑造自己具有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
可见,自爱首先是要为自己塑造良好的形象。
俗话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里所说的相,指的就是形象。它告诉我们,坐、站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也就是说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一个人的形象,既有外在的方面,也有内在的方面。
外在形象是看得见、听得到的,是有形地表露在外面的气质。例如:你的相貌、身材、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等。内在形象则表现的是比较深层的气质。例如:你的性格、理想、品德、学识、情操、心理等等。
每一个自爱的人,都应该努力去美化自己的内在和外在形象。
美化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都有各方面的要求。对于我们来说,穿着打扮应该质朴庄重、大方得体,符合我们的身份,言谈举止文明有礼,学习勤奋,积极向上,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有鲜明、和谐的个性,有远大的理想等等。
为此,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体现出自尊、自强,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
名誉就是名声,它是社会或他人对你的评价,是一个人尊严的象征。珍惜自己的名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自己的言行玷污自己的名誉和形象。而生命,她是宝贵的,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她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还属于你的家庭、国家和社会,因此要珍惜她,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是对自己、家庭、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的表现。著名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妙动听的音乐,同时也以自己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公爵,你所以为公爵,只不过是由于你偶尔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可是贝多芬在整个历史上却只有我一个”。这段话,今天听起来,仍然荡人肺腑、感人心弦。
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叶挺将军也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被捕入狱后,敌人许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被他严正地拒绝了。在狱中,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可见,一个自由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自爱的人。
(2)自省
自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叫做自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错误。一个自律的人应该经常检查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纠正错误,改正缺点,这是严于律已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错误或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它,不去改正它。
宋朝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文章《河豚鱼说》,里面说的是河里的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到桥柱上。它不责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打算绕过桥柱游过去,反而生起气来,恼怒桥柱撞地它。它气得张开两鳃,胀起肚子,漂浮在水面,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后来,一只老鹰发现了它,一把抓起了它,转眼间,这条河豚就成了老鹰的美餐。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条河豚,自己不小心撞上了桥柱子,却不知道反省自己、责怪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恼怒别人,结果丢了自己的性命。
海涅说的好:“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作为从业者,我们应该对照《经营管理十二条》,检查、反省自己每天的表现,严格要求自己,发现不足之处,就要改正过来,不断地完善自己,千万不要有错不改,那将后患无穷。
(3)自控
能够自律的人,还应该是善于自控的人。
自控,即自我控制,就是自我监督、自我引导、自我催促的心理过程。
有时候,你也觉察到了自己的弱点,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不对,可是你就是控制不了自己,而事后又自己埋怨自己。大家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或这样的事?

确实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况,例如:随便说话、随地吐痰、不做值日、抽烟等等,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可见,有的时候我们最难对付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是自己的缺点、不良习惯以及惰性。自控可以帮助我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克服惰性和不良习惯,使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一个自律的人,应该是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祖祖辈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美德,特别注重个人的修养和自律,早在两千年前,就把它看作是培养个人良好品质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注重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律的自觉性,提高自律能力。那么,增强自律的自觉性,提高自律能力,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义呢?
二、自律使人优秀起来
自律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律,使人能够自知
自知,就是能够自己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他人,是智慧的表现;而能够认识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做到有自知之明是很不容易的。唐太宗的例子,作为一代明君,尚经常感叹自知的不易,可见自知的艰难。我们要认识自己,就要严格要求自己,并善于通过对照他人来对照自己,以人为鉴。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见先进模范人物,就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或缺点,就要扪心自问,检查对照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和不足,避免重蹈覆辙,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吸取他人的长处,克服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
罗休夫柯说:“认识自身的缺点,是一个人最高智慧的表现”。我觉得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努力纠正它,更是智慧的表现。自律,可以使我们认识自己,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自律,使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仔细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有的人从来不迟到;有的人则经常迟到;有的人学习时很认真,积极思考;而有的人学习时不是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或者东张西望;做值日时,有的人打扫得很干净,非常认真;有的人做得马马虎虎;还有的人则根本不做,一到做值日就想方设法找借口推脱,等等。
从以上这些现象中,你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习惯,其中有的习惯是良好的,有的习惯是不良的。请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你有哪些习惯?你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
良的?
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当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而当一种习惯形成后,要改变它,将是很困难的,甚至是很不愉快的。例如:你早已养成了晚上睡觉前刷牙的好习惯,那么每天晚上你就会自觉地、愉快地去做这件事情。相反,如果你养成了每天晚上睡觉前不刷牙的习惯,现在要求你改变这一习惯,晚上睡觉前要刷牙,那么你会感觉怎么样呢?
首先,你会感到不自然、不习惯;其次,有的时候你会不自觉,需要别人提醒;再次,当别人提醒你,你不得不做时,你可能会不愿意,或者感到很不愉快,很烦躁。
可见,当一种习惯形成后,要改变它是很麻烦的。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防止养成不良的习惯。而一旦养成了不良的习惯,一定要增强自律能力,尽量去改变它,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着良好习惯的,受人欢迎的人。
3.自律,使人学会战胜自己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有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事事几乎都有战胜自己的任务。
一个人要战胜“自己”是有点难的。而要战胜自我,就需要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发挥自己的优点,克服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战胜自我要有恒心和毅力,同时要防止旧病重犯。
4.自律,使人身心健康,助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心健康,理想的人应是品德、才干、健康三位一体的人,在这三者中健康可以说是人的“第一财富”。一个身体、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和人民,所以我国古代就对健康之道非常重视,提出了心理修养和生理修养的许多方法,其中方法之一就是自律。
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是在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因此不可避免要同他人交往,也需要同他人打交道。在家里,你要同父母和其他亲人交往;在学校,你要同老师、同学打交道;在社会上,要与各行各业的人交往。有人统计,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大约占了全部有效时间的70%。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相互交往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你希望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你讨厌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由于人与人的性格、年龄、爱好、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因而交往的要求也不同,但在交往中有的东西是共同的。从大众化角度而言愿意交往的人是:有礼貌、有教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人正直、诚实、热情、能体谅别人
、宽容别人、富有同情心的人,等等;讨厌交往的人是:自私、傲慢、没有礼貌、为人虚伪、嫉妒心强、不尊重他人的人、等等。因此我们要使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律的自觉性。你要求或希望别人怎样做,自己首先应做到;凡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样你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自律,使人高尚起来
一个人品德的高尚,是在生活、学生、工作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那么怎样使自己的品德高尚起来?
要使自己高尚起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应该从多方面去努力,特别要从两个方面多努力。一是“积”,即积累美德,通过长期的学习、自律、磨炼去培养好的道德品质;二是“防”,即防微杜渐,预防和清除不良思想、不良习惯、不良风气的侵蚀和污染,自觉抵制和清除不良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律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优秀的品质,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自律是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使人明于自知,能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学会战胜自我,还可以使人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高尚起来。同时它是一个人修养的起点和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行动自由所必需的条件。
三、能自律,得自由
首先,你觉得什么是自由?
很多的看法,其中有些人认为,自由应该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任何限制,随心所欲,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自由;也有的人认为,自由应该有一定的限制。那么究竟哪种观点更正确呢?
比赛正在进行,双方运动员们正在奋力拼抢,突然一名球员在拼抢的过程中严重犯规。裁判的笛声响了,这名球员被出示黄牌警告,裁判同时判对方发任意球。比赛继续进行。
足球比赛非常精彩,很好看。但是大家想一想:如果足球比赛没有规则,没有裁判,那么这场比赛将会怎样?裁判和规则是不是使球员不自由了?
如果足球比赛没有规则,没有裁判,那么就会一片混乱,比赛将没法进行。从表面上看,裁判和规则好像限制了球员的自由,而实际上是保证了所有球员的自由和比赛的顺利进行。可见,真正的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组成的整体,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因此任何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你做某件事,说某句话,或采取某种行动,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人。因此,每个人的自由都要受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0
为什么自律比他律更重要

德国人的严谨有目共睹,如此强大的民族性,从何而来?答案无非就是教育。

教育孩子时,最让家长头疼的一个问题之一就是让孩子学会自律。

自律对孩子的人生有什么帮助?该如何引导孩子自律?

德国家庭的62条德式教养规则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1

能力大于成绩,让孩子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父母未完成梦想的接力者。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规则1:孩子像花也像大树,需要呵护更要历练!死知识和活能力,都是学习!

规则2:既要学业好,更要能力强,宠物是最好的老师──教会孩子热爱生命、付出爱心和动物相处,就是一种学习。

规则3:从小能和动物相处,长大就能和他人相处,拥有柔软的心,关怀弱势,善良比金子更可贵!照顾比自己弱小的生命。

规则4:为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训练逻辑思辨能力,动脑筋,就能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规则5:从餐桌上学礼貌,随时随地机会教育,培养孩子的礼仪。

规则6:放手,是学习独立的第一堂课!自己能够完成,就不接受他人帮助。

规则7:不要多帮孩子做,而是多「让」孩子做。

规则8:环保,不只是口号!就从生活做起,让孩子从小知道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环保教育,从日常生活做起。

规则9:相信孩子的感受与判断力,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2

身教重于言教,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否则就无权要求孩子这样去做。

规则10:再怎么富裕,都要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教育孩子说不必要的花费,就是浪费!几块钱也是浪费!

规则11:阅读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基础。

规则12:跌倒了,自己站起来!负责的第一步──告诉孩子:这是你的责任!孩子出了问题,自己要负责。

规则13:以身作则:守规矩,从过马路做起闯红灯是小事吗?再小的事都要以身作则!父母坐得直,孩子就行得正。

规则14:一分或一秒都算迟到,德国家庭这样教守时!迟到一分钟,也要向孩子道歉!为了孩子,父母必须学会守时。

规则15:说到做到!对孩子守信,可不是随便说说,妈妈,你说话不算话.……父母说话算数,孩子才会守信。

规则16:成为图书馆的常客──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为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

规则17:家里弥漫美妙音乐,是让孩子喜欢音乐最好的方式,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父母喜欢,孩子就会喜欢。

规则18:家庭气氛和谐,才能教出性格平和的孩子,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3

尊重优于权威,不贬抑、不纵容,让孩子自然成长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然而许多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不分场合地教训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到伤害。

规则19:爱无敌!爱孩子就让他知道,我不是捡来的……妈妈爱我吗?爱要大声说出来,让孩子知道。

规则20:居高临下、大声训斥、缺乏耐心,只会让孩子充满压力,将孩子视为个体,平等对待、相互尊重。

规则21:不干涉,多鼓励,让孩子自主学习。

规则22:即使孩子犯错,也不能随便训斥,孩子也有尊严,不是孩子不成器,是教育出问题!

规则23: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

规则24:尊重孩子的发言权,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说话时,要半蹲,眼睛相互对视。

规则25:应该给孩子的是爱,而不是伤害,爱与被爱是最可贵的能力。

规则26:尊重孩子的爱情。

规则27:缺少体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4

吃苦好过吃补,适度磨难,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和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德国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出了名的强。磨难营就是德国父母的法宝之一,会经常让孩子参加一些近乎残酷的训练活动。或许你会觉得这么做很残忍,德国父母却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爱。

规则28:让孩子在碰撞中成长,而不是在呵护中长大,磨练孩子非凡的勇气和胆量,才能保护自己!

规则29:不让孩子做家务,是害而不是爱!让孩子体会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

规则30:让孩子了解社会的黑暗面,学会自我保护。

规则31:德国人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规则32:给孩子的成人礼,尝试一个人旅行!

规则33:孩子有十个缺点,父母要为其中五个负责,肯定孩子的优点,也别忘了检讨缺点。

规则34:让孩子多吃点苦,长大后就不会受苦。

规则35:少量的衣物能保暖,大量的衣物是负担。

5

规则大于宠爱,宽容而不纵容,建立规则比说教更有效

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许多父母的做法是不断说教,但聪明的德国父母会为孩子立下规矩,从小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规则36:订了规则,就要坚持下去,让孩子按照协议行事,才是关键!

规则37:孩子自己能做的,家长不要帮忙。

规则38: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规则。对待孩子,有两个原则:事先约法三章,事后毫不妥协。

规则39:建立“能与不能、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

规则40: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规则41: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规则42:礼貌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没有人会因为表现得有礼貌而出错。

6

放养优于圈养,这个不行、那个不准,怎么教出好孩子

在父母的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在长成大树的过程中,身为园丁的父母一定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规则43:教育孩子独立,大方。

规则44:培养好习惯,就能培养好性格,从小教起,从小事入手。

规则45:告诉孩子,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教孩子学会原谅,宽容待人,到底谁对谁错呢?「原谅」就是解答。

规则46:十分是进步,一分也是进步,孩子,你不笨,只是还没有学会而已。

规则47:鼓励和肯定是成长必需的雨露和阳光,培养自我意识,教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规则48:如果孩子大声说“不”,应该为他开心,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拒绝大人的要求。

规则49:不要将谦虚与表现自我混为一谈,让孩子学会表现自我、传达热情,教孩子敢于站出来、敢于唱出来、敢于说出来。

7

自由大于限制,给孩子独立空间,发展才无限大

在德国父母的眼中,孩子既不附属于家长,也不依赖家长。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也具备独立的思维。德国的孩子多以自我独立发展为成长目标。身为父母,只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即可。

规则50:看到自己孩子的特点,也要看到别人孩子的特点,切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将两个孩子的优缺点做比较,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规则51:不要把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贬低孩子,会让孩子的自信归零!不要贬低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向他人学习。

规则52:避开父母主导的教育方式,避免比较式的教育方法,顺著个性养,孩子也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案

规则53:多给孩子自由空间,学会对自己负责,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等于侵犯孩子的自由!亲近大自然,放养的孩子,眼界更开阔!

规则54:孩子要放养,不要圈养。

规则55:做决定前要思考,做决定后要负责,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负责,让孩子自己作主,培养主见。

8

自制甚于控制,从小建立理财观,教孩子存第一桶金

德国人富有,但绝对不奢侈,这主要得益于德国父母从小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下,德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理财习惯:不乱花零用钱、随时去银行存钱,即便玩游戏的时候也很节省。

规则56:与其多给钱,不如学会如何用钱。

规则57:二手市集体验,让孩子学习交易常识,举办儿童旧货市集,让孩子体验买卖过程。

规则58:在游戏时浪费,现实生活中也会浪费,“你知道一枚导弹的价格是多少吗?”玩游戏也要抓机会教育!

规则59:拥有自己的帐户,存自己的零用钱,为孩子开立银行帐户,从小学会金钱规划,发红包V.S对帐本的理财观:教育孩子记帐力量大!

规则60:让孩子知道,多花的钱是属于父母的。

规则61:买东西前要想清楚,钱花完了不能再要,带孩子去银行存钱,感受储蓄的氛围,学习控制欲望,告诉孩子:花每一分钱都要考虑!告诉孩子:乱花钱是欲望的放纵!

规则62:小时候乱花钱,长大就不懂得节俭,带孩子去银行,关键不是存多少钱,而是拥有储蓄意识。
第2个回答  2020-10-10
如果一个学校或一个老师只注重规范的制定,那再好、再全的规范也是贴在墙上看看的,所以本人认为更重要的是规范的执行。如果上述所例举的规范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我敢肯定班规将不了了之,正因如此,我一直强调班规的执行,直到学生把执行班规看成是一种习惯,正因为如此,所以到毕业时班级的各项制度、班规仍然执行的很到位,各个任课教师非常满意班级纪律、卫生、学习氛围等各方面的表现。严格执行规范不是说一定采取一律黑脸,一定的技巧还是要讲究的,树立执行规范的榜样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更何况此时的中职生喜欢模仿,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引导。最近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训室7S管理,我觉得可以把它搬到教室里来,以7S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把课桌,椅子,书本,卫生洁具等都按照一定的要求摆放。刚开始几天学生不习惯,或老是忘掉,老师的提醒不是很管用,但我注意到有几个学生却做得很不错,于是我每天早上来校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拿出手机,把课桌椅子书本按照要求摆放整齐的拍下来,做成PPT,在读报课时再把PPT放给他们看,作为榜样去引导学生如何做、怎样做是符合要求的,然后再要求他们继续,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学生就清楚了,再安排一个做得最好的学生专门负责此事,每当学生离开教室前,该同学会及时提醒个别未做到位的同学。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有时还需要通过活动强化和通过不断的交流、反思才能把榜样牢固树立在他们心中、植根在脑中。为此,班级要多举办一些活动,让学生能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读写唱的时间,以前都是由班主任去寻找学习材料,如励志方面的故事,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早恋的危害等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一个学期下来,学习的文章不少但是效果没有预料中的好。于是我决定把这块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打理,即让学生自己准备学习的材料、组织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也由他们自己选择。为体现公平,听取学生的意见,提前一周采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下一周负责组织学习的同学,被抽到的同学有一周的时间思考学习的内容,用演讲的方式进行,这里要利用好他们好面子的心理,他们有的上网查找资料,有的做成PPT,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等等,总之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地对待,所以学习、演讲很真实、感人,教育意义强,学生们受益匪浅,效果真的很好。
三自律能力源自良好的班级文化

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中,班主任不能只搭建平台——学生一些活动、交流,而是要通过各种活动等方式来得到训练、提高他们的自律能力。首先是增进交流,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锻炼,从而他们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让他们充分交流和讨论,上升成一种共识,演变成一种文化,以此来规范、约束他们的言行,从而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定期召开班级同学座谈会,让每个学生谈谈近期所取得的成绩、管理班级中所碰到困难与克服办法或想法。其次是指导学生反思并有所提高,意识到近期还有哪些地方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应该如何改进,如果再重新做这块工作又将怎么干。交流与反思是学生的一种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会在反思和总结中不断成长。在自我评价中以积极的、正面的评价为主,班主任对于学生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这种评价方式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集体的核心与灵魂,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舆论风气、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反映。班级文化对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所以只有上述的各项做得好,班主任多加以引导与指引,班级文化就会慢慢地有了雏形,此时再加以提炼就形成了独特的班级文化,它比一开始硬塞给他们一个所谓的“班级文化”要有用的多、实在的多。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规章的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打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当学生步入高三后,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特制订“为了梦想,我们不断努力”的班训,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努力,不断拼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全力以赴。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不断强化巩固。制定目标、设置任务、及时总结、定期表彰,这样会让学生重视每一次自我管理上的点滴进步,消除畏难情绪,产生自信心、自豪感和成就感;会让学生从被迫的自我管理到自觉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遇事就产生自我管理的冲动,形成自律的内在动力。为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最容易做的地方入手,培养信心;从最显性的方面抓起,让看得见的点滴进步强化信心,循序渐进,直到学生养成全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学会自律,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教育者从实际出发,寻找恰当的教育模式,我们的学生是一定能学会自强,养成自律的。而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它需要从事德育教育的工作者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
第3个回答  2020-10-10
班级管理是班级中的重要活动,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就是班主任采用民主科学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去,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这种“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
  一、农村小学班级“他律”管理模式现状
  现阶段,农村小学的班级管理仍然处于低级境界——“他律”的管理模式阶段。
  1.“班主任权威式”管理
  目前,由于条件的限制,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小学教师一般都没受过专门的班主任工作培训,他们非常缺乏班级管理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班级的管理大多数都是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观念依然停留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他们要求学生要绝对服从老师的安排,老师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得怎么样,从来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自主性。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就是“工具”,而班主任就是这些“工具”的操纵者。
  2.“班规至上式”管理
  由于有的小学,每个班级人数较多,为了方便管理,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始都会制定班规。用班规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一旦违反班规,就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翼翼,身心高度紧张,生怕犯了什么错而受到惩罚。
  二、小学班级构建“自律”管理模式路径探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应当顺应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走出一条适合学生自我发展的“自律”模式。
  1.组织班级活动,营造自主管理氛围
  班级氛围对学生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学生会具有积极的心态、较好的行为、理想的学习成绩;反之则相反。因此,班主任要经常组织班级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班级活动做贡献,让学生感受到做班级主人翁的自豪和快乐。比如,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创建班级特色文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装扮自己的教室,从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班级自己管的乐趣。
  2.倾听学生心声,帮助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要构建“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班主任就必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一些行为在判断上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需要班主任陪伴和指导,班主任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然后再进行耐心的沟通指导,告诉学生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做学生的领路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级中人人就能自觉地对待学习,约束自己,“自律”班级管理模式也就能顺利进行了。
  3.结合家庭教育,培养自我约束性格
  在人们的印象中,教育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互动,实则不然,现代社会的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它还与家庭和社会有关,良好的教育是三者合力的结果,尤其是家庭,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学校教育需要家庭的支持。因此,构建“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农村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照顾,这种隔代抚养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差,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使他们养成自律的性格。这就需要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情况,与学生的爷爷奶奶或者姥爷姥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引导他们在家里应该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了解班级的管理情况,建议他们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总之,“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是小学班级管理的一种创新形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要改变观念、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这种“自律”模式,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和能力,为小学生提供一个更美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第4个回答  2020-10-10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对于班级德育工作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保障,学生纪律管理就成为了德育工作者必须面对而且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要想做好班级纪律管理工作,需要在班级纪律管理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学生规则意识与班级纪律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班级纪律离不开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就需要从班级纪律管理中去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1 班级管理需要规则和纪律
规则意识是未来小公民必须培养的重要品质。规则是保障社会良好秩序运行的前提,任何组织、集体都要有规则,没有规则以及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很难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小小的家庭或集体都应有明确的法规来约束个人意志。
研究资料显示,人的规则意识一般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养成。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意义重大。
当前,教育工作者流行着这样一句良言:“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直接指向班级纪律的重要性。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
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是德育工作者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最终实现自我管理。
许多教育研究证实,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不应该去压抑学生个性,而应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让班级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的管理工作,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渴望被信任、被尊重的心理。学生在管理别人的同时,学会约束自己。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他们主要生活班集体中,班规校纪就成为他们学校生活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言道:“规矩定方圆”,学生遵守校纪班规也就成为学校进行正常教学和班级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 纪律与规则意识
第一 纪律和规则意识的定义
纪律是一种行为规则和规范,是学生对个人权利的追求和权力在班级行为中的体现,最良好的纪律应发自学生内在的需求,纪律的最高境界是对纪律的超越,即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集体观念。
纪律管理分为他律和自律。他律是学生接受外部制度或他人的监控与督促,自律是学生接受自身内部对自己监控与督促。自律是对学生的一种更高的要求,也是学生纪律意识培养的最终目的。
规则意识是学生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它是由规则认知、规则情感、规则意志、规则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组成。学生在规则意识的指导下产生规则行为,进而形成规则行为模式和习惯。
第二 纪律制定与规则意识培养关系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A·H·Maslow)“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制定也要遵循该理论。
学生从接受学校和班级纪律教育开始,学生自身就在心里对规则产生潜移默化的的认同感,逐渐转变为内心纪律和规则需要,从而纪律就逐渐转变为规则的行为化,表现为学生遵守纪律。这一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和班级纪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形成学生集体归属感,学生在内心也希望成为集体中重要的一份子,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平等待遇。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