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科举考试背的材料是死记硬背一字不差的吗?是不是与现代的人是被关键词不同??

如题所述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基本简介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
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各种方式,建立过各种官吏制度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均为血缘世袭关系,难以得其优秀人才,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风”老百姓的儿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汉朝的“察举”和“征辟”制替代了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但仍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愿,人为因素很大。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朋比为奸,徇私舞弊,出现的严重问题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出身底层的好人才还是不能被选拔上来。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2
古人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并不是将死记硬背的东西写上去,出口成章
第2个回答  2021-03-12
并不是这样,古代的科举制度比现在的大学都难,像脑筋急转弯这类的问题都是有的,你看很多著名的诗人有的都是考不上科举而出去游历的。比如李白。可想而知,如果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考上科举的。
范进中举最后疯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科举太难了。
第3个回答  2021-03-12
过代科考种举,复习方式。是:经文、赋文、谱文丶贤文`族文、皇文等都必须要死记硬背,一丝不苟。其它的学文是记载:公式丶组单、方程、提纲、字义就可以作题。幼学里面知识广,里面有:外文丶各族文丶皇家家规丶族规`民间俗语等古中今外的知识,全盘死记难勿。他们读别人的书记录的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标点符号、生词生学、时代背景等就可行。写好文章必吐露吐明这几点。除掉皇文一字不差,其活学活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