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史

如题所述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样建造成的?
纪念碑·选址
周恩来提议 建在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们。然而,此前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多种意见,记者从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所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发现,当时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更多的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最终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纪念碑建造时间表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奠基
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
1958年4月22日正式落成
1958年5月1日揭幕
纪念碑·碑文
用时一星期 完成154字的篆刻
“我父亲就是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刻碑文的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篆刻师陈志敬之子陈光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当时才10岁,只能给父亲打下手,但我也是历史的亲历者!”
陈光铭记得很清楚,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9月23日,突然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
陈光铭回忆说,接到任务后,父亲陈志敬开始准备碑的石料。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找石料,肯定来不及,只能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了一块合适的碑,但必须先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在父亲的带领下,年仅10岁的陈光铭和哥哥、母亲先用粗砂石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细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干净碑的表面。最后由父亲给碑上墨、上蜡,此时已快到夜里12点了。
9月24日,政协委员把碑文送到陈光铭家,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陈志敬终于按时完成了碑文镌刻任务。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9月30日晚上6点,周恩来主持奠基仪式,毛泽东宣读碑文,在场的有陈志敬和刚刚结束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
陈光铭还透露说,当时父亲看到的碑文共有154字。大约在1954年后,碑文发生了两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碑文少了“为国牺牲的”5个字,第二个变化是落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敬立”中,“敬立”改为“建立”。
纪念碑·设计
成立委员会 筛选数百件方案

1949年9月30日晚的奠基仪式上,毛主席正在宣读碑文
194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持,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方案的通知。
当年参与纪念碑设计的老专家杨信勇告诉记者,1951年前后就收到了140多件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
“1953年,我们设计人员正式参与进来,筛选征集到的140多件设计方案,第一次筛选留下30多个方案,第二次筛选只剩下几个。” 杨信勇回忆说。
1953年3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个,向专业设计人员和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归纳、修正成最终的图样。
杨信勇告诉记者,1953年后,他们的工作就是对既定方案的颜色、高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57年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算起来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从发布征集通知到最终定稿用了8年。
纪念碑·选材
百吨碑心石 34天运送30公里

整座纪念碑由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如果算上浮雕等石料,整座纪念碑总共用了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才得以砌成。在纪念碑所有的石料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块整石料碑心石的采运。提供碑心石的青岛石料厂原厂长,86岁的王文建说:“大约在1953年春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全国寻找适合建纪念碑的石料,最后找到了青岛石料厂。”
王文建回忆,找一块好石料其实不难,但石料采集好以后,如何运送重达100多吨的石料确实是个难题。对石料进行第一次加工整形,确保石头内部没有缝隙后,准备运往青岛车站。位于浮山的采石场距青岛车站约30公里,大部分是丘陵地,再加上缺乏运输设备,搬运大石料非常困难。
后来有人想出办法,将大石料放在一个无缝钢管的初坯上,由进口拖拉机牵引向前拖动。“运送的速度很慢,一天行驶不到1公里。短短的30公里,一共用了34天才到青岛火车站。”王文建说。
有关资料显示,碑心石采运工作于1953年4月11日开始,至10月16日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历时7个半月,有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
纪念碑·泥塑
真人当模特 先做泥塑再雕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170多个人物浮雕,这些浮雕需要先做泥塑,再由雕刻人员按照泥塑的形状雕刻在纪念碑上。
参加纪念碑花纹创作的老艺术家顾士元,把泥塑过程称为雕刻的第一次创作。
他告诉记者,参与第一次创作的大多是中央美术学院留学归来的专家们,纪念碑上所有的浮雕和花纹都必须要艺术家们先创作泥塑,然后雕刻组再根据泥塑进行雕刻。
做浮雕并不是专家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做的,而是有模特作为参照。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所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中提到,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先做泥塑人体,再穿衣服。
而塑人体要对照模特儿,为了让人物更逼真,专家们也会找一些战士来做模特儿,有的战士同意脱衣服,有的战士不同意脱,说什么也得穿条短裤。
纪念碑·雕刻
两年单练兵 精工巧匠门槛高
“纪念碑上浮雕和花纹的雕刻是100多名雕刻工匠,用了近3年时间完成的。”老艺术家顾士元告诉记者。他回忆说,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在全国招募雕刻技术精湛的人员,参与纪念碑的建造。
当时在上海工作的顾士元被单位推荐给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有单位的推荐,并不一定能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还要经过考试,确保雕刻技术精湛才行。
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拿了一块样品让大家去做,两个星期后,如果完成的作品被认为是合格的,就被留下来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
经过严格考核,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淘汰了,留下来的有100多人。
顾士元告诉记者,因为对纪念碑雕刻的要求很高,所以1953年到1955年只是练兵阶段,需要进一步培训、学习。
1955年后,雕刻组的100多名成员才正式依照第一次创作的泥塑形象进行雕刻。雕刻工作进行了近3年,到1958年才全部完成,再加上匠人们练兵的两年,仅雕刻部分就用了5年时间。
纪念碑·题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3幅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
然而记者从北京画院提供的史料中看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主席共写了3幅。
毛主席给工作人员带来口信说,要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问他们哪一幅可以用。
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取单个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
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3幅字中取出个别字重新编排的,虽然不是取自一幅,但仍不失毛主席的书法神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7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么样建造成的?
纪念碑·选址
周恩来提议 建在天安门广场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要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在解放战争和革命中牺牲的英雄们。然而,此前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多种意见,记者从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所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发现,当时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更多的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最终是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这里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纪念碑建造时间表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奠基
1952年8月1日正式开工
1958年4月22日正式落成
1958年5月1日揭幕
纪念碑·碑文
用时一星期 完成154字的篆刻
“我父亲就是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刻碑文的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篆刻师陈志敬之子陈光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当时才10岁,只能给父亲打下手,但我也是历史的亲历者!”
陈光铭记得很清楚,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9月23日,突然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
陈光铭回忆说,接到任务后,父亲陈志敬开始准备碑的石料。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找石料,肯定来不及,只能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了一块合适的碑,但必须先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在父亲的带领下,年仅10岁的陈光铭和哥哥、母亲先用粗砂石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再用细水砂石把石碑磨光,擦干净碑的表面。最后由父亲给碑上墨、上蜡,此时已快到夜里12点了。
9月24日,政协委员把碑文送到陈光铭家,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陈志敬终于按时完成了碑文镌刻任务。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9月30日晚上6点,周恩来主持奠基仪式,毛泽东宣读碑文,在场的有陈志敬和刚刚结束会议的全体政协委员。
陈光铭还透露说,当时父亲看到的碑文共有154字。大约在1954年后,碑文发生了两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碑文少了“为国牺牲的”5个字,第二个变化是落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敬立”中,“敬立”改为“建立”。
纪念碑·设计
成立委员会 筛选数百件方案

1949年9月30日晚的奠基仪式上,毛主席正在宣读碑文
1949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持,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方案的通知。
当年参与纪念碑设计的老专家杨信勇告诉记者,1951年前后就收到了140多件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
“1953年,我们设计人员正式参与进来,筛选征集到的140多件设计方案,第一次筛选留下30多个方案,第二次筛选只剩下几个。” 杨信勇回忆说。
1953年3月,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个,向专业设计人员和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意见,归纳、修正成最终的图样。
杨信勇告诉记者,1953年后,他们的工作就是对既定方案的颜色、高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57年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算起来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从发布征集通知到最终定稿用了8年。
纪念碑·选材
百吨碑心石 34天运送30公里

整座纪念碑由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
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如果算上浮雕等石料,整座纪念碑总共用了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才得以砌成。在纪念碑所有的石料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块整石料碑心石的采运。提供碑心石的青岛石料厂原厂长,86岁的王文建说:“大约在1953年春天,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从全国寻找适合建纪念碑的石料,最后找到了青岛石料厂。”
王文建回忆,找一块好石料其实不难,但石料采集好以后,如何运送重达100多吨的石料确实是个难题。对石料进行第一次加工整形,确保石头内部没有缝隙后,准备运往青岛车站。位于浮山的采石场距青岛车站约30公里,大部分是丘陵地,再加上缺乏运输设备,搬运大石料非常困难。
后来有人想出办法,将大石料放在一个无缝钢管的初坯上,由进口拖拉机牵引向前拖动。“运送的速度很慢,一天行驶不到1公里。短短的30公里,一共用了34天才到青岛火车站。”王文建说。
有关资料显示,碑心石采运工作于1953年4月11日开始,至10月16日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历时7个半月,有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
纪念碑·泥塑
真人当模特 先做泥塑再雕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170多个人物浮雕,这些浮雕需要先做泥塑,再由雕刻人员按照泥塑的形状雕刻在纪念碑上。
参加纪念碑花纹创作的老艺术家顾士元,把泥塑过程称为雕刻的第一次创作。
他告诉记者,参与第一次创作的大多是中央美术学院留学归来的专家们,纪念碑上所有的浮雕和花纹都必须要艺术家们先创作泥塑,然后雕刻组再根据泥塑进行雕刻。
做浮雕并不是专家按照自己的想像去做的,而是有模特作为参照。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所著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中提到,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先做泥塑人体,再穿衣服。
而塑人体要对照模特儿,为了让人物更逼真,专家们也会找一些战士来做模特儿,有的战士同意脱衣服,有的战士不同意脱,说什么也得穿条短裤。
纪念碑·雕刻
两年单练兵 精工巧匠门槛高
“纪念碑上浮雕和花纹的雕刻是100多名雕刻工匠,用了近3年时间完成的。”老艺术家顾士元告诉记者。他回忆说,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在全国招募雕刻技术精湛的人员,参与纪念碑的建造。
当时在上海工作的顾士元被单位推荐给了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有单位的推荐,并不一定能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还要经过考试,确保雕刻技术精湛才行。
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拿了一块样品让大家去做,两个星期后,如果完成的作品被认为是合格的,就被留下来参与纪念碑雕刻工作。
经过严格考核,近三分之一的人被淘汰了,留下来的有100多人。
顾士元告诉记者,因为对纪念碑雕刻的要求很高,所以1953年到1955年只是练兵阶段,需要进一步培训、学习。
1955年后,雕刻组的100多名成员才正式依照第一次创作的泥塑形象进行雕刻。雕刻工作进行了近3年,到1958年才全部完成,再加上匠人们练兵的两年,仅雕刻部分就用了5年时间。
纪念碑·题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3幅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
然而记者从北京画院提供的史料中看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毛主席共写了3幅。
毛主席给工作人员带来口信说,要多请专家们提意见,问问他们哪一幅可以用。
也可以从这3幅字中选取单个的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
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工作人员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从3幅字中取出个别字重新编排的,虽然不是取自一幅,但仍不失毛主席的书法神韵。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