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大神们帮帮忙

如题所述

你好,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 便次频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本病中医认为多由 湿热或疫毒而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湿热痢:症状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治宜清热利湿、调气行血为主。 2.疫毒痢(中毒性痢疾):症状是发病急骤、高热口渴、腹痛烦躁、里急后重、便下紫色脓血,甚至神志不清等。治宜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3.寒湿痢:症状是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白多红少或为纯白粘液、纳少脘胀、精神倦怠等。治宜温中燥湿、行气消滞。 4.休息痢(慢性痢疾):症状是痢疾时止时作,临厕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粘液、精神倦怠、食少畏寒等。治宜温中健脾、清热化湿。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食不洁瓜果,不吃变质食物,做到饥饱有度,不酗酒,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2)切生熟菜的刀具及砧板最好能分开。如无条件者,至少在每次使用前用开水烫一下。 (3)注意身体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4)夏秋季节不能贪凉过度。 (5)保持情绪舒畅,避免抑郁、忧思、恼怒过度。 (6)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7)患者应注意隔离与卧床休息。 (8)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忌辛辣、生冷与油腻的食品。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香连丸,每日3次,每次服6克。用于湿热痢。 (2)安宫牛黄丸,每日2次,每次服1丸。用于疫毒痢。 (3)六合定中丸,每日2次,每次服6克。用于寒湿痢。 (4)人参健脾丸,每日3次,每次服6克。用于休息痢。 2.验方自疗法 (1)白头翁30克、川连5克、木香6克、银花1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 日2次。用于湿热痢。 (2)黄连6克、地榆30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疫毒痢。 (3)鲜黄荆叶150克,浓煎取汁,每日分3次服完。用于寒湿痢。 (4)干姜10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休息痢。 3.饮食自疗法 (1)粳米50克、苡仁30克、马齿苋30克,共煮粥吃,每日2次。用于湿热痢。 (2)活鲫鱼500克、大蒜2只。将鱼洗净,大蒜去皮,一起煮汤,加调料食之,每日1次。用于疫毒痢。 (3)粳米50克、生姜20克、苡仁30克,共煮粥食之,1日2次。 用于寒湿痢。 (4)粳米50克、苡仁30克、生姜10克、红枣10枚,共煮粥吃,每日1-2次。用于休息痢。 (5)生姜9克、鸡蛋2个。将生姜捣烂,鸡蛋打碎。两味相合蒸熟。空腹顿服,每日2次。生姜辛温,解表散邪;鸡蛋甘润,扶正解毒。本方治痢,是大肠治病从肺论治之法。对痢疾初起而兼有恶寒发热者较为适宜。 (6)独头大蒜2只、鸡蛋1个。把锅置火上,蒜放锅内,将鸡蛋打碎烧蒜上,盖严,候蒜熟,空腹食下,以愈为度。大蒜解毒止痢;鸡蛋和中止痢。二味相得益彰,为治痢食疗良方。 (7)干姜适量。干姜烧黑存性,候冷为末,每次服5克,用米汤送饮,具有神效。 本法适用于急性热痢之赤痢。 (8)姜汁15克、萝卜汁60克、蜂蜜30克、浓茶1杯,一起搅拌均匀,放入锅中蒸煮,1次服完,老姜能强化胃、肠的机能,更有解毒、杀菌之功效,几者合用,可以治疗痢疾,尤对痢疾引起的里急后重果更佳。 (9)大蒜2只。大蒜切细放入适量的米里煮成粥,即可食用;也可做成糖醋大蒜。大蒜是高等植物中杀菌力最强的一种,它不但能促进肠胃的机能,且对细菌性的治疗别具功效。 (10)大蒜1只、白糖20克。大蒜去皮切细末,用白糖拌和,每日早晚各1次。饭前吞服,连用7-10天。本方用治痢疾、肠炎腹泻,具有解毒杀菌功效。如菌痢,可同时用大蒜液灌肠,效果更佳。 (11)大蒜1只、苋菜100克、香油少许。先将苋菜洗净切段备用; 大蒜去皮捣烂,铁锅倒入油后立即将苋菜倒入,而后置于旺火炒熟,撒上蒜泥。本方用治细菌性痢疾。注意苋菜不宜久炒过熟,防止养分受到破坏,影响疗效。 (12)鲜姜6克、红糖30克、细茶15克。以沸水冲约半碗,待泡浓时1次饮,连饮2次。病重者可上、下午各饮1剂,每剂冲泡2次。本方治赤白痢疾、菌痢、急性肠炎及腹泻,具有杀菌、收敛的作用 (13)大蒜2只、红糖、白糖各少许。将大蒜去皮,捣烂,兑入适量开水浸泡4小时,然后滤取清汁,放入糖1次服下。本方用治痢疾有较好疗效,具有杀菌驱虫之功效。此外,每日分次生吃大蒜6克,连吃10天,对治疗阿米巴痢疾,也有一定疗效。 (14)鲜姜5片、鹌鹑1只、赤小豆30克。鹌鹑去毛及内脏,切块,同豆、姜共煮粥,食肉、豆粥,每日2次。本方除用治赤白痢外,还可做滋补食品服用,具有止下痢,补五脏之功效。 (15)独头蒜1只、龙井茶60克。大蒜去皮洗净捣成泥,与茶叶同时放入茶壶,用沸水泡开,当茶饮。本方用治慢性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疗效,但要坚持服用,方可见效。 (16)10%大蒜浮游液或浸出液70-1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次,一般6次为1疗程,同时可取紫皮蒜1颗,分3次生食。本方具有抑菌杀虫、解毒 止痢功效,主治阿米巴痢疾 。 (17)大蒜2头、炒山楂3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本方主治伤食腹泻及下痢不止。 (18)生姜6克、陈皮10克、苹果皮20克。水煎服,每日2-3次。本方主治湿浊中阻而致的痢疾。 (19)紫皮蒜适量。每日用紫皮蒜1只,分3次餐中生食,并用10%大蒜悬浮液70-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痊愈后1-2月内每日坚持生食紫皮蒜半只至1只,可防复发。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低热等现象大便每天3-5次或10余次不等,粪便呈果酱样,有腐败腥臭气味。本病是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4.外治自疗法 (1)行军散0.6克,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湿热痢及疫毒痢。 (2)吴茱萸适量,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及两足心(涌泉穴),外用纱布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寒湿痢及休息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02
腹泻 【概述】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诊断】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倒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如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 【治疗措施】 腹泻是症状,根本治疗要针对病因。认识腹泻的发病机理有助于掌握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不言而喻,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需抗感染治疗,以针对病原体的抗菌治疗最为理想。复方新诺明、氟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氟哌酸(环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对菌痢,沙门菌或产毒性大肠杆菌,螺杆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对溶组织阿米巴、梨形鞭毛虫感染有效,因此,这数种药物常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包括预防和治疗所谓旅行者腹泻。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胶性乳糜泻所致的腹泻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发。高渗性腹泻的的治疗原则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易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丢失,除消除病因,还应积极由口服和静脉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溶液,纠正脱水。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治疗胆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因前者不需经结合胆盐水解和微胶粒形成等过程而直接经门静脉系统吸收。 (二)对症治疗 选择药物时,应避免成瘾性药物,必要时也只能短暂使用。病因治疗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尽管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已有好转,绝不可放松或取消应有的检查步骤,对尚未排除恶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泻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氢氧化铝凝胶等,日服3~4次。药效较强的复方樟脑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瘾,故只短期适用于腹泻过频的病倒。复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药有加强中枢抑制的作用,不宜与巴比妥类、阿片类药物合用。氯苯哌酰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药效较复方苯乙哌啶更强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较少中枢反应。初服4mg,以后调整剂量至大便次数减至1~2次/d,日量不宜超过8mg。培菲康可调节肠道功能。 2.解痉止痛剂 可选用阿托品、普鲁本辛、山莨菪碱、普鲁卡因等药。 3.镇静药 可选用安定、利眠宁、苯巴比妥类药物。 4.调节肠道植物神经紊乱药 可选植物神调胶囊等药物。 【病因学】 (一)急性腹泻 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其最常见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于食物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夹膜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杆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现为非炎症性水泻。 2.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肠腺病毒感染时,可发生小肠非炎症非腹泻。 (2)细菌感染:霍乱弧菌和产毒性大肠杆菌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弯曲杆菌属、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难辨性梭状芽胞菌可致结肠炎,产生脓血腹泻。 (3)寄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感染可致小肠非炎症性水泻。溶组织肠阿米巴侵犯结肠时引起炎症、溃疡和脓血腹泻。 (4)旅行者腹泻:是旅途中或旅行后发生的腹泻。多数为感染所致,病原体常为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梨形鞭毛虫、溶组织阿米巴等。 (5)药物引起的腹泻:泻药、高渗性药、拟胆碱能药、抗菌药和某些降压或抗心律失常药,在服药期内不致腹泻。 (二)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有时很困难,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1. 肠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细菌性疾病;③肠结核;④梨形鞭毛虫病、血吸虫病;⑤肠道念珠菌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肠病(克隆病和溃疡性结肠炎);②放射性肠炎;③缺血性结肠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肠炎。 3.肿瘤 ①大肠癌;②结肠腺瘤病(息肉);③小肠恶性淋巴瘤;④胺前体摄取脱羧细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类癌、肠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等。 4.小肠吸收不良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2)继发性小肠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瘘等;②双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胆汁排出受阻和结合胆盐不足,如肝外胆道梗阻,肝内胆汁瘀积,小肠细菌过长(盲袢综合征)等。 2)小肠吸收面减少:①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②近段小肠-结肠吻合或瘘道等。 3)小肠浸润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5.运动性腹泻 肠蠕动紊乱(多数为加速)引起,如肠易激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迷走神经切断后、部分性肠梗阻、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药源性腹泻 ①泻药如酚酞、番泻叶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霉素等;③降压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脑病用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祝你早日康复 《绍兴冬冬》答题专用 ,请误复制。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