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汉臣中保和殿大学士的职位,究竟有多么高?

如题所述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能够充分吸取前朝历代的灭国教训,制定了一系列能够有效稳固统治根基、实现皇权集中的国家制度。“九品十八级”的官制体系,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所谓九品十八级,即“一品到九品,品级分正从”的官制体系,正一品乃系官员等级的最高级别。根据《清史稿·职官志》的记载来看,清朝时期的正一品官职几乎全部集中于中央官职,除了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和三公外,殿阁大学士乃系清朝最具代表性的正一品官职。

清朝时期不设宰相,但以殿阁衔大学士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政。清朝入关之初,设“四殿二阁”大学士,而满汉之间却有着“满员一品,汉员二品”的鲜明区别,直到顺治十四年明确了“满汉同级,皆为正一品”的规定。


清朝虽然有着严重的“扬满抑汉”思想,但汉臣能够官居一品、位列殿阁的也不在少数。但品级相同,也有官职的高低分别;位列殿阁,也有排名的具体区别。

那么,在如此官制体系中,清朝的汉臣最高能做到什么官职呢?

殿阁大学士的排名自清朝入关以后,内阁的具体权力虽然被逐步削弱,但其一直是清朝名义上的最高权力中枢。内阁,以大学士充任,清初时期的大学士施行“四殿二阁”制,根据权势大小和地位高低,从高到低的排名为: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品级为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基本相当于兼领常委职衔的国务院总理,行政级别为国家级正职。


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对“殿阁制度”予以改革,将中和殿省去,添设体仁阁,遂成“三殿三阁”大学士制度,并一直沿用至清末。“三殿三阁”制度根据权势大小和地位高低,从高到低的排名为: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

随着康熙朝南书房,尤其是雍正朝军机处的创设,内阁大学士的具体权力虽然逐步削弱,甚至逐渐演变成一个名誉官职,但其仍然是官职等级的最高代表。也就是说,在最后一位保和殿大学士——富察·傅恒之前,保和殿大学士都是清朝官员所能达到的最高官职。


殿阁大学士的兼领官衔顺治元年,摄政王多尔衮发布诏令,遍求前明遗留汉臣,并给予“原官、原品任命”

的重用态度,于是诸如李霨、魏裔介、杜立德、梁清标这等明末名臣,便纷纷进入内阁,便迅速达到了内阁大学士的顶点——保和殿大学士。甚至还不乏保和殿大学士兼领六部尚书的特例,清初名相卫周祚就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领刑部尚书,达到了正一品加一级的超高官职。

但清初时期的汉臣较之满臣,不管在朝廷地位还是具体权势上,都远远不如,直到康熙朝中后期甚至雍正朝,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善。也就是说,汉臣真正意义上的高官职大抵出现于这一时期。


雍正七年,因朝廷西北用兵,雍正皇帝创设军机处,从此清朝便又多了一个“军机大臣”的官职,汉臣的最高官职也多了一个“领班军机大臣”。也就是说,清朝汉臣的最高官职必须具备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这两个职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阁首辅、军机处领袖的整合体。

同时,鉴于大学士的兼领官衔情况,同时担任内阁和军机处一把手的汉臣,再兼领一个或多个尚书官职,才是真正以上的无以复加、位极人臣。符合这些条件的汉臣,在清朝时期有且仅有一位,他就是被雍正皇帝评价为“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的张廷玉。


张廷玉,身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于清廷权力中枢任职长达半个世纪,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六年,张廷玉被授予保和殿大学士兼领吏部尚书;雍正七年,军机处成立,张廷玉不久又典掌军机,另兼户部尚书;雍正十三年,张廷玉又得雍正皇帝临终顾命,又拥有了总理事务王大臣职务。

也就是说,张廷玉的最高官职为保和殿大学士兼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领班军机大臣(或者,乾隆朝早期的总理事务王大臣),基本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兼中央组织部长、财政部部长兼国土资源部部长、商务部部长、税务总局局长、工商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审计署署长、发改委主任并兼领常委职衔,行政级别自然为国家级正职,但权力大到没边、地位无人能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