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的故事内容和艺术手法?

故事内容要简练,艺术手法要有重点?

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虽然热情激进,却缺少实在感,缺少真正的生命力度,显得有些虚浮苍白。

《家》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而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而言,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刚刚辞世的大哥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

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即,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作者)的眼光去评判他,仅仅潦潦几句的概括而已。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经过这样地人物塑造,《家》的确完成了政治批判的目的。然而,在这一批判目的完成的同时,高老太爷的形象却不免因而显得有些单一、扁平。虽然由于作者难以完全抛却与祖父的亲情,因而在某些地方流露出对这个人物复杂的感情色彩,使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矛盾性和立体性,但却并未达到挖掘人物的应有深度——就一部巨著来说,这不免是一件憾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8
故事内容: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艺术手法:<家>具有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是从受传统思想影响这一侧面来揭露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
第2个回答  2007-12-05
《家》,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态。在高老太爷统治下,这个家庭内部充满着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在潜滋暗长,逐步激化。就在这一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这几个悲剧事件虽然原因各异,但在一个基本点上却是共同的:她们都为追求幸福的爱情而和封建礼教及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从而导致了她们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她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鸣凤的故事在全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她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直接唤醒了它的第一个叛逆者——高觉慧。鸣凤的死与觉慧的叛逆标志着这个家族已走向盛极而衰的转戾点。在觉慧的直接影响帮助下,高觉民起而抗婚,并取得了胜利,从而进一步暴露了封建专制主义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随着全家至高无上的“君主”——高老太爷的死亡,各种腐朽的东西统统明朗化、公开化了,原先隐匿着的各种矛盾冲突统统爆发出来。于是,一方面是蛀虫般地对高家的腐蚀,另一方面是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对高家统治原则的公然反抗,它们都在同时加速地进行着,并构成了两把各自向着相反方向撕裂的钳子,把高家温情脉脉的情感纱幕撕得粉碎。《家》的巨大成功,有力地实现了作者原初的写作意图。“我要反抗这个命运”,“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
第3个回答  2007-12-05
内容...参考资料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同时,由于巴金并未经过较正规的写作基础训练,这部小说又是他早期的创作,因而叙述语言有明显的不完美之处,有时显出稚拙的味道。同时在当时西方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小说中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带有一定欧化的印迹。
第4个回答  2007-12-05
《家》写于1931年,原以《激流》为题在上海《时报》连载,后改为《家》,与《春》、《秋》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小说写的是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它是以年轻一代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描写了梅鸣凤、瑞玉等青年女性被封建礼教吞没的悲惨命运,控诉了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及其腐朽没落,热情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及其民主主义的觉醒。作者巴金就是在那样的家庭中长大的,所以他能如实地描写他的祖父和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子弟。同时,还描写了一些勾心斗角,相互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本文试从觉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浅析高觉新人物形象。
一、高觉新是巴金写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作者认为“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使他“那样的人看见自己已经走到深渊的边缘,身上的疮开始溃烂。”在觉新身上,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体验,细腻的表达出他现实主义识力。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一形象的探讨十分欠缺,多数人对起性格否定性一面批判不够,倾注了过多的同情,这就掩盖了他的处世哲学的反动性,而难以作出公正的评价。高觉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剧意义。
二、作品通过觉慧等人的态度,对觉新遭遇产生怜悯甚至同情,这是事实;然而,作品不时地展开对其性格的批判,这也是事实。我认为,正是通过这些谅解和同情,使读者产生与我们同类的情感体验。当其软弱被当做软刀子杀人时,我们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强烈的反思吗?这样对其性格的否定,以及产生这些这些性格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认识,就会有更进一层的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正是通过这样的真实性得以实现。
从生活出发,塑造人物,这是巴金一贯的艺术追求。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类,就不能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分类。当我们把觉新的性格放在形成这些弱点的具体环境中,把人类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会发现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点,实际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内在的必然性。艺术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征之所以为起特征的必然性。觉新的性格主要特征是:善良忠厚、懦弱顺从、逆来顺受、得过且过。它的产生,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主义的社会根源。
觉新的性格集中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1)、孔子仁学思想为主体构成的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性地规定为“孝悌”消溶满足在以亲子关系为核心的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使仁学的观念,情感和意识与世俗的伦理和日常心理综合统一,而没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导向外在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通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传播,渗透与人们的生活、习俗、行为和思维中,在塑造汉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迹。其缺点和弱点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贫”的观点同庄子对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结合,经常克制和压排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形成逆来顺受,自欺欺人,得过且过的奴隶性格起到十分恶劣的作用。觉新的性格即集中体现这种特点。(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识、信仰、世界观的影响和制约的。这种影响和制约是通过环境和教育,结合个人需要的积极活动得以实现。高觉新主要活动是“家”。作为初级社会群体,“家”对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对人的行为的形成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正是通过这样的环境作用于觉新性格。“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长成”,当父亲用抓阄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恋人时,他“没有反抗的思想”,为了双亲的遗命,便把扶助弟妹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温情脉脉的孝道亲子之爱的“新政”,就使觉新自觉地套上封建礼教的枷锁,把封建伦理道德视为生活的自觉理念,唯封建家长之命是从,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为完全装入封建阶级思想模式。(3)、同时,他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行为规范的特点。高家四房,他是长子长孙,没落阶段的现象通过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内部重重矛盾纠葛必然集中体现于他这个矛盾旋涡中心。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际关系,使他感到“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处呢?”他的敷衍处世乃出于无奈。
“一个人的本性,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性因素。”统治阶级的社会控制,通过群体成员的指导和约束,也通过社会成员的相互影响。高觉新的“情感、仪表、行动”,一切都能证实他的教养和生活环境。这对他的影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能深刻的提示觉新性格存在着发展的社会本质,这完全得力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他把人物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上,从更深一层的生活本质加以反映。作者是在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上,在创作上敏感地感受到这一人物的普遍性和性格深厚的社会基础。
三、高觉新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
觉新性格内在逻辑以及矛盾冲突的历史必然性,便展示在社会历史特点中。黑格尔说过“艺术作品所提供观照的内容,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性的东西。”觉新的性格的复杂性层次,表现在他作为艺术个性的悲剧矛盾冲突之中。
基于阶级和思想局限,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不可动摇,这就是他悲剧性格的思想基础。软弱的性格,在听命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担时,表现为顺从;梅表姐特别是瑞钰的惨死,使他明白“真正夺去他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迷信、整个礼孝、整个制度”。然而,他只选择了苟且:“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殉道精神,不仅使自己丢失了梅表姐、瑞钰,更是软弱的把她们送上旧礼教的绞刑架,置身于理想与现实、思想和行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纠葛之中无法自拔,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悲剧的冲突是觉新性格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对旧社会有切肤之恨的作家,巴金对觉新的性格进行批判的同时,深刻体察了那个造成其“自杀式”生活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根源——看出了这个空报善良愿望,有理事才能的大好人,如何在旧制度没落过程中,不敢斗争,惮于矛盾。而一步步被逼得几乎精神崩溃的边缘。苟且于令人窒息的灰色生活中,从而显示出性格的悲剧意义。因为他的遭遇,并不是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或弱点。故对其言行感到可恨之时,亦会对其与时代相悖而被撕破的善的禀性产生怜悯。
确切地讲,巴金对觉新是“爱而知其恶”。这重的同情和怜悯,不仅因为觉新的原型是他的哥哥,在当时作家的思想中,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因素使然,使得作家的某些怜悯,不能被我们所接受。然而,艺术家忠实以人一生的命运长河作为总体来衡量,以其社会、历史根源来观察,其目的是让读者从其创作的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全部丰满,多彩的现象中,从“自己看着自己死亡”这样强烈的体验中,去看出它复杂,深邃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这就启到了通过教训,就同时产生净化的作用,达到了改造人类这个艺术最高的目的。
觉新性格的悲剧意义就在于,透过其悲剧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为悲剧的社会历史必然性。觉新性格不同于被封建规范压制到了习惯成自然的阿Q精神胜利法,明知所作所为害人害己,却不敢也不想改变这灰色的命运。同时,无奈中制造他人的悲剧,所以也就觉得特别可悲、可叹、可怜、可恨,使读者于强烈的震撼之后开始反省。阿Q为自己奴隶的地位辩护和粉饰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国民劣根性。高觉新做奴隶而不得的性格悲剧,则深刻地展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历史痕迹,同样警示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进行更高的要求,文学形象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的描写和对生活评价的深刻性的统一。高觉新形象的价值是他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攻击。
四、杰出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象,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于客观现实的某些内容和必然规律。巴金不同于鲁迅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角度提出问题,阐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是更多从受传统思想影响这一侧面的揭露,意识到正因为象觉新那样的人太多,高老爷才能够横行无碍。通过觉新性格批判旧制度,洞悉民族文化的心理底蕴,体察是深切的,封建传统的道德沉淀与民族文化心理中中有相当强固的承受力量。在今天社会巨变的历史时期,清除结构中的陈垢,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觉新以自己的哀号,告戒着人们,这仍不失其认识价值。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