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北宋灭后蜀的详细经过。

视情况追加悬赏

  乾德二年(964年)至三年,宋太祖赵匡胤遣军攻灭后蜀的作战。 }Ogb|8
  nxB[T o*P
  战争的远因和近因 33 ; '6/
  1tLEKSo+
  唐王朝崩溃后,中原地区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在巴蜀、江南和河东(今山西境内),先后建立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南汉、吴越、闽、南平(荆南)、楚(后为武平)和北汉共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在广大边疆地区,还有契丹(辽)、回鹘、吐蕃、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这时的契丹也很强盛,并从后晋石敬瑭的手里,夺取了燕云16州,乘中原混战,时常南下袭扰,以后又控制北汉,威胁中原。五代十国共历53年(907—960年),是一个由动乱、分裂渐趋统一的时期。 *?\u5O(
  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即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世宗元年(954年),柴荣(郭威养子)继承郭威的皇位。柴荣是一个革新图强,较有作为的君主。他先后实行均平田赋、整顿吏治、加强法制、裁减冗兵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后周的实力日渐强盛。柴荣为了扩大其统治范围,西攻后蜀,取得凤(州治在今陕西凤县东北)、秦(州治在今甘肃秦安北)、成(州治在今甘肃成县)、阶(州治在今甘肃武都)4州;南攻南唐,占领淮南江北14州;北攻辽,夺取瀛(州治在今河北河间)、莫(州治在今河北任丘北)、易(州治在今河北易县)3州,为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初步的基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柴荣病死,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 S*gm[ZLQ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JfY(};&
  赵匡胤出身于大官僚家庭,身经五代的更迭,久统禁军,深知兵权的重要。他和谋臣赵普分析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跋扈,以致战乱不已、朝代频繁更替的历史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军政措施,实行高度的君主集权制。他把过去节度使掌管的兵权、政权、财权收归中央,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收兵权,建隆二年(961年)闰二月,赵匡胤免去了慕容延钊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同年七月,召集主管禁军的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将领宴饮,名义上劝他们“多积金钱,厚自娱乐”,实则威逼他们“释去兵权”,出任地方大使。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随后,他消灭了后周残余势力在潞州(州治在今山西长治)的李筠、扬州的李重进等,巩固了统治,便着手整顿内部,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注重军队的训练,实行精兵政策,因而实力不断增强。 ik #Wlz`4
  xZ6x`BET-
  描述:宋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作战示意图.jpg

  图片:宋灭南平、武平、后蜀、南汉作战示意图.jpg
  TW|- 0
  当时对北宋统一关系较大的割据政权主要有后蜀、南唐、南汉、吴越、南平、武平、北汉7个。这些地区的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很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他们力量不强,兵力不多。而北方的北汉,地区虽小,但士卒强悍,且受契丹的支持,威协宋王朝的北部地区。早在后周时,比部郎中王朴曾提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主张首先并吞江南,然后收复燕云16州,最后消灭北汉。但周世宗没有采纳,而是在取得南唐江北之地后,转锋北上,直指幽蓟,后因中途患病而撤军。赵匡胤即位后不久,北汉便出兵攻宋的河西地区,又策动李筠反宋,于是赵匡胤在消灭李筠之后,便企图先攻北汉。但熟悉北汉情况的武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节度使张永德认为:太原(指北汉)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不易取他。臣以每年多设游兵,扰其农事,仍发间使以谍契丹,绝其援,然后可下也。”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团练使张晖也不主张立即进攻北汉。赵匡胤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放弃了先攻北汉的意图,实行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为此,赵匡胤于建隆三年(962年)四月,选派一批得力将领。率兵守卫北部要点:在延州(治所在今陕西延安)、环州(治所在今甘肃环县)、原州(治所在今甘肃镇原)、灵武(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屯兵,以防备党项(即后来的西夏);在关南、瀛州(今河北河间)、常山(治所在今河北正定西南)、易州、棣州(今山东惠民一带)驻兵,以防备契丹;控制西山(今恒山)、晋州(治所在今山西临汾)、隰州(治所在今山西隰县)、昭义(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以防御北汉。北面的防守加强后,才挥军南下,分别击灭南方的各割据政权。 8Ihl}aguW
  建隆四年(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消灭了南平、武平后,控制了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使后蜀东北两面处在北宋的瞰制之下,取得了溯江入蜀的有利条件。于是积极筹划攻蜀。后蜀是后唐末期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孟知祥所建。据有四川、汉中共45州,建都成都。其后孟昶继立,君臣奢侈,政治腐朽。 *{P/3yH
  乾德元年(963年)四月,赵匡胤任命张晖为凤州团练使兼西面行营巡检壕寨使,令其详细勘察,川陕地形,以备由陆路攻蜀;力紧在开封城南朱明门外凿池引蔡水,造楼船百艘,训练水军号“水虎捷”,以备由水路溯江入蜀;命诸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输送之用;设西南面转运使,作攻战的物资准备。这时,后蜀主孟昶闻宋欲兴师,感到了宋军的威胁。宰相李昊建议孟昶向北宋纳贡,以求偏安自保。但掌握军政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则劝孟昶先发制人,不可坐而待毙。孟昶决计严兵拒守,以抗宋军。当时,北宋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但后蜀前方所能依恃的要地,尚有长江三峡和米仓山等。于是,后蜀一方面派兵东屯三峡,并在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泸州市)、戎(今四川宜宾市东)等州扩充水军,以为后援。另一方面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准备联合攻宋。乾德二年(964年)十月,孟昶派大程官孙遇、军校赵彦韬等出使北汉,约其南下联合攻宋,并预定蜀军出黄花(今陕西凤县东北)、子午谷(今陕西西安南),与北汉夹击宋军,夺取关中。但是赵彦韬中途叛蜀投宋,并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实情,并绘呈后蜀的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赵匡胤正欲伺机攻蜀,得到后蜀约北汉攻宋的密书后,高兴地说:“吾出师有名矣!” ,i1Bo G
  描述:被俘获得孟昶后妃图.jpg

  图片:被俘获得孟昶后妃图.jpg
  T:@7EL
  宋灭后蜀之战经过 hNhEA $X5
  M9""(`U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赵匡胤发兵5万(一说6万),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管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3万出风州(今陕西凤县东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2万出归州(今湖北秭归),溯江而上。两路分进合击,直指成都。临行前赵匡胤分别以阵图授予王全斌和刘光义,并向刘光义指示方略说:蜀军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东)设有锁江浮梁(即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配置炮具,封锁汀面。因此要先夺浮梁,然后水陆夹击,方能取胜。并严令三军不得“焚荡庐舍。驱略吏民”,“违者以军法从事”。 \A,zwdt P
  孟昶得知宋师来攻,命王昭远为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一作韩保贞)、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王、赵率兵约3万自成都北上,扼守利州(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剑阁东北)等关隘;韩、李率部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加强北面防御;东面仍由昭武节度使高颜俦等扼守夔州(今四川奉节)。 rlGv6)vb
  乾德二年(964年)十二月中旬,北路宋军攻入蜀境,所向皆捷,连拔兴州(今陕西略阳)外围各要点。十二月十九日击败蜀军2000人,进克兴州,得军粮40余万斛。蜀兴州刺史蓝思绾退保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蜀军招讨使韩保正闻兴州失守,放弃兴元,移师西县(今勉县西)。 SZyORN
  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率先锋军进攻西县,韩保正懦怯不敢迎战,派兵数万依山背城,结阵自固,被史延德击退,宋军又获粮30余万斛。于是崔彦进、史延德与马军都监康延泽等率部乘胜追击,俘韩保正、李进,越过三泉(今陕西勉西南约百里),直抵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50里),虏杀甚众。韩、李余部为阻宋军南进,烧绝栈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北)。时蜀将王昭远、赵崇韬率军屯驻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及以北的大、小漫天寨(分别在利州城北25里、40里)诸要点,立寨而守。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是入蜀的咽喉之要路。因栈道断绝,宋军被阻,难以直进。王全斌遂率主力由喜川东南的罗川小路迂回南进,由副都部署崔彦进率军一部,赶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然后会攻利州。宋军如计而行,破小漫天寨,蜀军退保大漫天寨。不数日,王、崔两部会师于深渡(大、小漫天寨之间嘉陵江渡口),并夺占桥梁。旋又分兵3部夹攻大漫天寨。蜀军集中精锐奋力抵抗,但被宋军击溃。宋军乘胜拔取蜀军各寨,俘义州刺史王审超等。王昭远、赵崇韬率兵堵截宋军,三战皆败,宋军追至利州北。王昭远等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撤退时焚断浮梁。宋军予十二月三十占领利州,获军粱80万斛。宋军连得大批粮食,避免远途转漕,颇得因粮于敌之利。 .# -F@0a
  东路宋军的进展也很顺利。十二月下旬刘光义等攻入巫峡,连破数寨,共歼蜀水、步军1.2万余人,杀其将南光海,擒其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夺得战船200余艘。乘胜向夔州急进。夔州为巴东之咽喉,蜀军于城东设锁江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列,防御甚严。刘光义军进抵夔州锁江浮梁30里处,按照赵匡胤“切勿以舟师争战,当先遣步骑潜击”两岸蜀军的预定方案,遂舍舟登岸,击败两岸守军,夺取浮梁。接着牵舟而七,进兵至白帝城(即夔州州治)西。蜀宁江(治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北军(指宋军)涉险远来,利在速战,当坚壁待之。”但监军武守谦认为敌至城下,不能避战,必须出击。十二月二十六日,武守谦独自行动,率所部1000余人出战,大败而归。宋军路踪追击,突入城内,高彦俦力战不胜,愤愧自杀。宋军占领夔州后,沿江西上,收降万、开、忠、遂(今四川万县市、开县、忠县、遂宁)等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 ma+AFCi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蜀主孟昶闻王昭远等败,惊惧之余,遂命素不习武的太子玄喆为元帅,率兵万余增援后蜀的重要屏障剑门。时宋军北路军自利州直趋剑门,进占益光(今四川昭化)。宋军见剑门险峻,有人提出以大军由剑门_东南的来苏小路进军,绕至剑门之南,断其后路。康延泽分析当时情况,认为蜀军数战数败,士气低落,可急攻而下,主帅不宜自率大军行狭径作此迂远进攻。于是,王全斌知天剑门天险,不易强攻,命史延德率兵一部经城东南来苏,小径迂回至剑门南,自率精锐从正面进攻剑门。蜀守军一部见宋军由小路往来苏,弃寨而逃;王昭远也处置失当,仅以偏将防守剑门天险,自率大军退守汉源坡(今剑门东)。宋军乘势前后夹击,速克剑门,并趋汉源坡。蜀将赵崇韬布阵迎战,而王昭远惊惧,战守无方,竟“据胡床(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不能起”。未经激战,宋军即击败蜀军,残其万余人,擒俘都统王昭远,乘胜占领剑州(今四川剑阁)。正月初,蜀太子元喆进至绵州(今四川绵阳东),听到剑门已失,仓皇逃回成都。正月初,北路宋军直逼成都城下,接着东路也续至。正月初七,孟昶见大势已去,举城降,后蜀亡。赵匡胤封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随即下令减免蜀境租赋,派参知政事吕余庆入成都主政,逐步平息各地骚乱,巩固了对蜀地的统治。 KPI96P
  k_!e5c
  评 析 /s~S\dG
  K, I
  自王全斌等自开封率军入蜀,至孟昶投降,仅用了66天。宋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胜利,关键是由于战前准备充分,洞悉敌情和地形,部署得当,战法灵活,居于主动。后蜀虽有联络北汉夹击宋军的企图,但未能实施,实际处于战守不定状态。宋军乘机先敌行动,迫使后蜀仓促应战,临时部署防御。赵匡胤利用蜀降将赵彦韬提供的情报,针对巴蜀有嘉陵江、长江直贯南北、东西的地形特点和蜀军防务上兵力不足的弱点,采取东、北两路沿长江、嘉陵江分进合击的部署是比较恰当的。两路宋军作战中,王全斌和刘光义的指挥也较出色。刘光义在夔州,针对蜀军锁江设防,水强陆弱的情况,适时舍舟登岸,先夺取两岸,然后水陆配合,一举突破蜀军利用浮梁所组织的防御要点,接着沿长江长驱直入。北路主将王全斌善于迂回、夹击,避坚击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敌后,因而能较快地突破剑阁险隘,在东路军的配合下直逼成都。迫使孟昶投降。 yW (|au q
  蜀军之所以失败,除政治上不稳外,主要是分兵防御,)准备不足,战守无方,将帅无能,军无斗志。在防御上,由于处处顾虑宋军突入,北面在米仓山,大小漫天寨分兵立寨;东面沿长江分兵守御,致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本来,蜀军兵力多于进攻的宋军,前后投入作战的兵力不下10万,相当于宋军北、东两路的2倍,加之地形有利,原可有效地迟滞宋军,阻其深入,然后伺机破敌,由被动转主动。但孟昶、王昭远、韩保正等人缺乏战略头脑,不懂得守险扼要,重点守备,保持机动兵力,寻机歼敌。东线如果集中兵力于夔州,水陆并重,宋军必难通过,相持日久,犹可寻机击破宋军。但由于分兵散守各城,结果不是被各个击破,便是被迫投降。北线如果坚持屯重兵于剑门和兴元,守可阻止宋军前进,战可乘宋军之隙,或出侧后断宋军之归路,使其腹背受敌,疲而歼之。特别是驻守兴元的韩保正,本可防守坚城牵制宋军南下,威胁宋军的侧后,配合利州、剑门守军的防御,但他竟不战而放弃汉中,这就解除了宋军侧后顾虑,得以集中兵力放手南下。这对北线防御是极其不利的,也对整个防御起了极坏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23
都城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2主,共31年,965 年灭于北宋。 同光三年(925)后唐灭前蜀,以孟知祥(874~934)为西川节度使。次年正月,孟知祥入 成都,整顿吏治,减少苛税,境内渐安。长兴三年(932),知祥杀东川节度使董璋,得东川地。四年,封为蜀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34)知祥称帝,年号明德,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孟知祥死,子孟昶(919~965年)继位,仍用明德年号,明德五年(938)改元广政。 契丹灭后晋时,秦(今甘肃秦安北)、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三州附后蜀。后蜀又攻取凤州(今陕西凤县东),疆士遂与前蜀相同。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秦、阶、成、凤四州又为后周攻占。北宋乾德三年(965)发兵攻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 蜀地富庶,在孟知祥、孟昶统治时期,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后蜀与南唐同为五代时期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区域。后主孟昶喜爱芙蓉花,于是命人在成都遍植芙蓉,故成都别称芙蓉城,流传至今。后蜀宰相毋昭裔与赵崇祚辑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对后世影响很大。毋昭裔还曾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并奏请雕版刻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当时节度使往往兼领禁军,住在成都。孟昶嗣立后,命文臣出任这些地区的知节度事,这一措施,开宋代削弱藩镇的先例。 后蜀(934—965年) 1、高祖明孝帝(孟知祥) (1) 934(四)—(七) 年号【明德】(4) 934(四)—937 2、后主睿文帝(孟昶) (31)* 934(七)—965 年号【广政】(28) 938—965 *后主即位未改元。 后蜀的官职制度都按照的是唐朝的制度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