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

如题所述

清政府立宪举措及对中国法律近代化的意义。
1906年,清政府设立考察政治馆,次年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此后,进行了一些预备立宪活动。一、设立咨议局和筹建资政院。二、制定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并于1908年宣布立宪以九年为期。大纲的精义有: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独揽统治权;臣民按照法律有应得的权利义务。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愤,同时也让立宪派大失所望。三、《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则是在武昌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清政府为了渡过危机而临时炮制的"宪法”。其采用责任内阁制,在形式上限制了君权,扩大了国会和总理的权力,但用君主立宪的形式保持皇帝的统治地位,对人民民主权利只字未提,暴露了它的欺骗性和反动性。
认识晚清预备立宪的保守性和欺骗性的同时,我们也要正确看待它的积极意义:(1)加速了清朝的灭亡。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2)清政府在实行"预备立宪”过程中,相应地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它缩小了皇帝与国会之间的权力比例,调整和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拉开了封建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序幕。(3)预备立宪传播了宪政知识,进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启蒙,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识分子,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明末清初具有启蒙意义的反专制政治思潮

明政之弊虽有多端,然究其病源,实在于君主专制一事。专制君主,天下为私。惟其私天下,故戮功臣,除异己,信宦官以钳制正人,敛财赋以遂淫欲。此种种专制政治之弊,在明末清初更激起了直接的反专制的政治思潮。其主要代表当首推黄宗羲,人称梨洲先生。其所著《明夷待访录》表达的政治批判思想为黄氏学术中最精彩的一部分,而且本书可谓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也是中国古代贵民和天下为公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政治哲学的大要在阐明立君所以为民与君臣乃人民公仆二义。
1.“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黄氏在《原君》中把人类历史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天下之人孜孜于一己之私利的无君的时代,即“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接下来就是君出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时代,即“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由于百般辛劳“而己又不享其利”,所以人们都不乐于为君。在他看来,这是君“为客”、“为天下”,大公无私的时代,正是人类社会的盛世。而自战国秦代以来,人类历史则进入了君主为天下大害的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君主“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依黄氏之见,不仅君主应“以天下万民为事”,做臣的也应如此。所以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因此,其论君臣关系一扫专制天下“君为臣纲”的传统思想,认为“君之与臣,名异而实同”。也就是说,君尊臣卑,名位虽有差别,而其职分是相同的,即均在利民。
2.政治制度上的改革主张
黄氏在这方面的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恢复宰相制度;二是,公是非于学校。黄氏主张恢复宰相制度,其言不脱君主政体的范围,实际上无多少价值。然其抨击专制的弊病,深切著明,亦自具有历史上的重要意义。黄氏反对专制之意,于其论学校选举中尤为明显。他认为,学校之用不仅在于“养士”,而亦在于培养健全之舆论。也就是说,学校除作育人材外,尤须监督批评政府,务使免有过失。所以,主张学校之目的在“使朝廷之上,闾阎子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是非于学校。”乃至“使治天下具皆出于学校”。
清末维新运动之时,梁启超与谭嗣同等“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9
明代社会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独裁专制,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因此明代以后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就是从专制主义走向民主共和。
第2个回答  2012-04-30
君主专制的强化,官员不再有隐私,一切都被最高统治者控制,明朝的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
第3个回答  2012-04-29
加强王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