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佐朱棣做皇帝的和尚叫什么?

如题所述

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辅佐朝政

1402年(建文四年),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任命为僧录司左善世。成祖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

1404年(永乐二年),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明成祖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

后来,明成祖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被姚广孝拒绝。明成祖又赐他府邸、宫女,姚广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此后,明成祖往来于南京、北京之间,并几次征伐蒙古,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广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辅佐朱棣做皇帝的和尚叫姚广孝。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与高启、杨基等人结为好友,后被明太祖挑选,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朱棣靖难时,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
  成祖继位后,姚广孝担任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永乐十六年(1418年),病逝庆寿寺,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详细内容参见:
第2个回答  2007-12-13
姚广孝(1335~1418)

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但始终未曾放弃成就大业的抱负,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开国功臣刘秉忠,欲成开国建业之功。明初,因其故友多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杀,对洪武朝政治怀有强烈不满。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广孝以荐入选,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即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等。
第3个回答  2007-12-13
智谋和尚姚广孝

(1368-—1398)末年至永乐(1403—1424年)初年,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伴神秘的人物,若隐若现,神出鬼没,飘忽不定。他身披袈裟,口朗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却又交通王侯,策划兵变,指点江山,觊觎权柄,是货真价实的政客。他最擅长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也能亲自指挥千军万马,守城却敌。作为明成祖朱棣的重要谋士,他在帮助燕王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以其超人和智谋,立下了赫赫功劳,又呕心沥血地著书立说,尤其在文化巨著《永乐大典》的编纂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这位神秘的人就是遁迹佛门的智谋和尚姚文孝。
姚广孝(1334—1418年),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三十四岁以前,是在苦难深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元朝统治下度过的。他十四岁被度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虽然身为和尚,却师事道士应真,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姚广孝少年即十分好学,又极聪明,善于写诗。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姚广孝被选送应试。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结果名列前茅。本可授于官职,但姚广孝不愿受官封,仅接受僧服之赐。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死,明太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荐福。姚广孝因此与燕王朱棣结交。朱棣和道衍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史称:
帝(指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阵,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既功为第一,故成祖即位后,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与语,称太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命他蓄发,姚广孝不肯;赐予府第,姚广孝皆不受。而仍然常常居住僧寺,虽冠带而朝,但退朝后,仍着缁衣。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世的和尚。
姚广孝的一生与袈裟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大有奥妙的。他从十四岁开始穿起袈裟当和尚,但一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交接王侯,策划密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种积极用世的行动是与佛家的宗旨是大相径庭的。他口念佛经而用心时政;身为和尚,又从师道士。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完全不象个和尚,不过是身披袈裟的政治活动家、谋略家。但他当和尚的决心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在夺取政权以前当和尚,借以掩护其密谋活动,自然十分方便,而又完全有必要。在夺取政权以后,政治上飞黄腾达了,他仍然坚持当和尚。甚至于朱棣命他蓄发而不肯,赐其府第宫女而不受,俨然是一位虔诚的和尚。这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岂不相矛盾?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姚广孝终生当和尚,只是他不能中止的高明策略而已。是和尚遁入空门、超脱尘世的形象,使他辅佐燕王起兵夺权的一系列谋划和政治军事活动,得到最有效的隐蔽和伪装,得以顺利而完全地进行。在燕王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处在十分微妙的位置上。姚广孝具有十分清醒的政治头脑,不能无“狡兔死,走狗烹”之防和功高震主之惧。明太祖朱元璋曾大杀功臣,以巩固皇权。明成祖会不会效法其父,姚广孝不得而知。他不能不未雨绸缪。姚广孝坚持不脱袈裟,其微妙概于此也。这正表现了他超人的智谋。他继续当和尚,表明他对权势的超脱和没有政治野心,使他的权势反而更牢固,又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终。
姚广孝在成为达官贵人后,除了继续当和尚,还有一点高明之处,就是不蓄私产。他曾因公干至家乡长洲,乃将朝廷所赐金帛财物散予宗族乡人,自己不留积蓄。这与历来巧取豪夺、营殖家产的封建官僚不啻有天壤之别。
姚广孝不立家室,不营产业,他把精力转向文化事业,并作出了建树。明成祖下令重修太祖实录,即以姚广孝为监修。他又与当时的大才子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大受成祖的褒美。《永乐大典》是最珍贵的古代文献,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编撰,用了六年时间方才完成。共有22937卷,分装成11095册,字数达三亿七千万。大部遗失,现存仅714卷。姚广孝参加纂修《永乐大典》,是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姚广孝在学术思想上颇有胆识。史称他:“晚著道余录,颇毁先儒。”以至召致儒者的鄙视。在儒家思想统治和禁锢着人们头脑的明代,像姚广孝这样敢于诋毁批判儒家的人是不多见的。
姚广孝以谋略才智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终其一世深受成祖宠信。成祖往来两都,出塞北征,皆以姚广孝留辅太子,从镇南京。以八十四岁高寿故去,赐葬房山县东北,命以僧礼隆重安葬。
第4个回答  2007-12-19
姚广孝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