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和金的诏令哪些书籍有记载?

宋史和金史有吗?是哪一卷?

1 《大金诏令释注》补遗
周峰

诏令就是历代皇帝的文书、文告,包括诏、令、敕、制、御札、国书等。因为诏令都是最高统治者所发布的,其内容多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多是第一手的珍贵史料,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历代诏令的汇编,主要有宋人宋敏求所编《唐大诏令集》及宋代所汇集的北宋一朝的《宋大诏令集》。今人董克昌先生主编有《大金诏令释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一书,从各种史书中辑得金代诏令490条,约15万字,对研究金源一代的历史有着重要价值。笔者在学习金史的过程中,发现该书还有一些遗漏,故仿照该书的体例,辑录诏令原文,加以注释,作补遗如下。

一、海陵谕宋旨
正隆六年五月
昨自东昏王[1]时,两国讲好,朕当时虽尚年少,未任宰执,亦备知。自朕即位后,一二年间,帝曾差祈请使巫 及等来,言及宗属及增加帝号等事[2]。朕以即位之初,未暇及此,当时不允许。其所言亲属中,今则惟天水郡公[3]昨以风疾身故外,所请事,后因熟虑,似不可从。今岁贡银绢数,多江南出产,不甚丰厚,须是取自民间,想必难备,朕亦别有思度。兼以淮水为界,私渡甚多,其间往来越境者,虽严戒亦难杜绝。及江之北,汉水之东,虽有界至,而南北叛亡之人想常互有,适足引惹边事。不知故梁王[4]当时何由如此分画来,朕到南京[5]方知。欲遣人于帝处备谕此意。近有司奏告帝以朕行幸南京,欲遣使贺,灼知帝意甚勤厚。就因此使欲便谕及,若只常使前来,缘事稍重,恐不能尽达。兼南京宫阙[6]初秋工毕,朕以河南府[7]龙门以南地气稍凉,兼牧放水草亦甚宽广,于此过夏。拟于八月初旬到南京,当于左仆射汤思退[8]、右仆射陈康伯[9]及同知枢密院事王纶[10]此三人内可差一员。兼殿前太尉杨存中[11]最是旧人,练知事务,江以北山川地里备曾经历,可以言事,亦当遣来。及如郑藻[12]辈及内臣中选择旁近委信者一名,共四人同使前来。不过八月十五日以前到南京,朕当宣谕此事,可从朕言。缘淮南地里,朕昔在军前,颇曾行历,土田往往荒瘠,人民不多,应有户田尽与江南,朕所言者,土田而已。务欲两国界至分明,不生边事。至如帝意,稍有所难,朕亦必从。来使回日已后,朕以前来止,曾经由泗、寿州地分外,陈、蔡、唐、邓边面不曾行历,及到彼处,围场颇多。约于九月末旬前去巡猎,十一月十二日却到南京。帝于差来正旦使处,当备细道来,朕知端的。于次年二月、三月又为京兆[13],亦未曾知。欲因幸温汤,经由河东路分,却还中都[14]。
《三朝北盟会编》卷228第1-3页
注释:
[1]东昏王:海陵王完颜亮谋弑完颜亶后,降亶为东昏王,世宗时, 追上庙号熙宗。
[2]海陵王天德三年(宋绍兴二十一年)二月,宋高宗派巫伋出使金,请求归还宋钦宗以及皇族,并请求增加帝号。
[3]天水郡公:宋钦宗赵桓被俘后,金太宗初封他为重昏侯,后金熙宗改封他为天水郡公。
[4]梁王:金太祖四子完颜宗弼的封号。
[5]南京:即宋汴京,今开封,金海陵王时为南京。
[6]海陵南侵前,派张浩、敬嗣晖等营建南京宫室。
[7]河南府:今洛阳。
[8]汤思退:宋处州青田人,字进之。绍兴十五年(1145)中博学宏词科,除秘书省正字。依附秦桧,官至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桧死,由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左仆射。
[9]陈康伯:宋信州弋阳人,字长卿。宣和进士。绍兴二十七年(1157),自吏部尚书除参知政事,后拜右仆射。
[10]王纶:宋建康人,字德言。绍兴进士。绍兴二十六(1156)年官中书舍人,除同知枢密院事。
[11]杨存中:宋代州崞县人,本名沂中,字正甫,绍兴年间赐今名。父、祖皆抗金而死。本人在抗金战争中屡立战功,官至殿前都指挥使。
[12]郑藻:宋徽宗郑皇后的近亲。绍兴中拜陇州防御使,先后四次使金,官至保信军节度使。
[13]京兆:即今陕西西安。
[14]中都:金中都,今北京。

二、海陵伐宋檄文
正隆六年十一月七日

宋大诏令集
开放分类: 文学

中国北宋九朝诏令文书汇编。原名《本朝大诏令》或《皇朝大诏令》。原书不著编者,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应麟《玉海》、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等文献所载,此书 是由宋绶子孙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 编纂的。凡240卷。今本缺卷71~93、卷106~115、卷167~177,实存196卷。

该书收录自太祖建隆至徽宗宣和年间颁布的诏令文书3800馀件(缺卷无目不计)。全书分门别类,按年系月编次。分帝统、皇太后、妃嫔、亲王、皇女、宰相、典礼、政事等17门,其中典礼、政事二门类目最多,如政事门下分50馀类,类下分目,目下又设子目,约占现卷帙的一半。内容涉及广泛,体例与《唐大诏令集》相似。它对研究北宋历史和考订、补充史书的误漏有重要参考价值。惟所录宋代诏令不全,《宋会要辑稿》中的不少诏令未见诸该书。

该书在嘉定三年(1210),由宝谟阁直学士李大异初刻於建宁。元、明以来已残缺,仅有清代的三种抄本留传於世:一本流入日本,另两本一存北京图书馆,一存北京大学图书馆。1962年中华书局据国内两种抄本详加校勘,采取择善而从的方法分别补订排印出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