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为何一直轻视曾国藩?

如题所述

曾国藩确实不是那种让人“一见即惊”的人,甚至会给人一种笨头笨脑的感觉。曾国藩前后考了七次,直到二十三岁才中了个秀才,而且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他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

所以,在左宗棠滔滔不绝指划天下之时,他只是默默倾听,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贡献什么高明见解,因此才令左宗棠得出了“才具稍欠开展“的第一印象吧。

2、首次合作,编练湘军

曾左二人的首次合作是十分顺利的。

曾国藩俯察天下大事,判定清王朝正规军队已经彻底腐败,要想平定太平天国,必须编练一支全新的武装。

而左宗棠的想法和曾国藩不谋而合。所以,两人前后上过两道奏折,提出“仿前明戚继光之法练兵“,选募乡勇,组编新兵。

其中,曾国藩所上奏折,被认为是湘军成立的标志。当然,我认为湘军的成立,应该是曾左两人充分磋商的成果。

在湖南的防卫方面,具体由曾国藩来操作,而左宗棠则在调人用兵和办公经费等方面多方协助。

曾国藩本是一书生,初涉军事领域,大抵盲人摸象,不知所从。左宗棠为他推荐了满族军官塔齐布为帮手,他的帮助对湘军初期的迅速筹建至关重要。在这段时间,曾左往来信函极多,对左宗棠的称呼也从客气的“尊兄“变成了亲切的”仁弟“,显示出两人日益亲密的关系。

不过,左宗棠的狂傲心态在这段时间也更加明显,以布衣举人之身,对曾国藩指挥训诫,毫不客气。

在湘军正式成立之后,左宗棠曾经给胡林翼写信:

“涤公才短,麾下又无勤恳有条理之人,前自岳州归后,弟无三日不过其军絮聒之。伊却肯听话,所以诸事尚有几分。近来外人亦不尽以书憨嘲之。“

那意思是说,曾国藩才能短浅,书呆气重,又没其他人相帮,所以全赖我左宗棠处处出主意。好在曾国藩毕竟为人老实,“肯听话”,在我的指导下,诸事还算颇有起色。湖南官员们终于不再嘲笑曾国藩是书呆子了。

左宗棠高己卑人的姿态,在信中一览无余。这种做派,在官场上可谓是绝无仅有。试想,一个劳务派遣的事业编,如何敢对一个省部级高官指手划脚,还说对方“肯听话”,这是多么高的一种姿态!

好在曾国藩是个好脾气,对左宗棠言听计从不以为忤。因此才造就了这段难得的“同心若金“。

可惜的是,这段蜜月为期过短。咸丰三年,张亮基调任署理湖北总督,左宗棠也随之北上武汉。这两人一走,曾国藩在湖南马上就遭到了湖南官场的排挤,那些湖南官员早就痛恨曾国藩越位侵权,动了地方官员的奶酪,这时团结起来,处处给曾国藩穿小鞋。

曾国藩一怒之下出走衡阳,想脱离湖南官场,独立创建湘军。然而在衡阳,曾国藩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处境非常艰难。

恰好这时,左宗棠归乡隐居,曾国藩立即写信请他来帮助自己。

曾国藩自觉与左宗棠惺惺相惜,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左宗棠对于曾国藩言辞恳切的来信,回应极为冷淡,明确拒绝了曾国藩的请求。

左宗棠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此事时还语含讥讽:

“涤公(曾国藩)正人,其将略未知何如。弟以刚拙之性,疏浅之识,万无以赞高深。“

很显然,左宗棠不愿做曾国藩的助手,主要原因是对曾国藩的“将略”评价颇低。在长沙期间的短暂合作,并没有扭转他对曾国藩才能的评价。况且当时曾氏以在籍侍郎练兵,非官非绅,地位尴尬,没权没钱,左宗棠不认为他是能大有作为的靠山。

收到了左氏的回信,曾国藩才发现自己原来在左宗棠心目中原来如此无足轻重。这令他深觉伤心。

然而,这点小事,相比于以后左宗棠将要给他的伤害,还真的不值一提。

水城生活汇将用10篇文章的篇幅,和大家聊一聊曾国藩和左宗棠的恩怨情仇,这是第2篇。

末学后进,请大家多多指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8
左宗棠瞧得起谁呀?这家伙别看一辈子没中个进士,但是狂着呢,人家是“今亮”,当今的诸葛亮,当然,自己封的。他瞧得起谁才是比较新鲜的事。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