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我们断除味欲,是对酸甜苦辣的执着吗?为什么不能香华涂身?放下利望,命望人活着还有意义吗?

如题所述

断除的是欲望,不是事相,这个要清楚;练的是心,不是事。事上有,但心上没有,所谓“如如不动”;不涂脂抹粉(香华涂身)是怕有执著,执著于这些东西,我们最大的执著就是“我”,就是我们这个身体,以为这个身体是“我”,其实不是的,“我”是指自我、真性、神识,不是这个肉壳子。“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让我们远离的意思,是怕我们起执著,是怕我们贪染,是怕我们造因,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要搞错了本意,所谓要解“真实义”。你看菩萨在世间教导众生帮助众生,那是哪个行业都有,哪怕屠宰、色情、强盗等行业,为什么呢?不住于心,事上有,心上没有,道理在此!我们喜欢钱财、喜欢美色、喜欢名利、喜欢美食...这都会造因,下地狱还账的因,所以佛菩萨慈悲教导我们不要这样做,就是怕我们到时候受罪的时候来到眼前,就一切都晚了;有句话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是因为菩萨看的清楚,我们糊涂看不清啊!另外,我们不涂脂抹粉会咋样?会丑死吗?少吃一口肉会咋样?会饿死吗?少得一点钱财会咋样,会穷死吗?少一点名望会咋样?会孤寂死吗?不会吧!既然不会,我们为什么不减少或者断除呢?---末学粗陋浅薄,认识未必全对,还望各位善知识及师兄指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26
放下的是自私自利的欲望,而非放下事情不要做。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
“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

凡圣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对立心,而成为圣者。放下是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提起是什么?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僧人舍家弃欲,青灯古佛,不明者以为躲避逃脱责任,而实际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先求自己觉悟,再想法设法觉悟别人。佛教的大乘行者,他们所作的事业,不但是自他两利,而且是利他重于自利,为人急于为己。孙中山先生曾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即是有见于此而说的。

佛说法49年,竟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如来无所说。佛又说: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对于我们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就是“放不下”。

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把贪嗔痴等身心的各种毒素,把假恶丑放下。不是让我们把原则道义法律都放下。从未听闻佛法的人,只要懂得放下,就是个觉悟的人。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悟,无所住就是不执着,就是放下。
不执著,是心里不执著,事还照常做。这样我们做事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不会患得患失,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着,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比如,你放不下爱情,你就会受到爱情的折磨和挫折,你的嗔恨心就随着爱情怒火炽烧而出现了,那时候,你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你非常心痛、怨恨、孤独、寂寞、委屈、恨不得走极端的路,极其痛苦了,你的痛苦犹如地狱冷和热的痛苦,非常折磨你,这就是爱情的地狱之心;
甄嬛传里的甄嬛,就是典型例子。她本以为皇帝是真心爱她,执著心太强。没看透皇帝的心,认为皇帝既然喜欢爱她,就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啊。其实皇帝早说过:看上她,是她的福气。而她却当真了,认为爱情来了。一旦爱情不再,她就执意要离开皇帝,宁肯到尼姑庵里青灯古佛一辈子。后来看透了人情百态、世间冷暖,不执著了,就设计回到皇帝身边。

事还照常做:
比如,佛法并不否定权谋学问,而是要看我们拿这个来做什么。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比如:佛教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五代十国乱世时有个冯道,因曾历四朝,相六帝,被后人称为官场“不倒翁”,破中国历史以来官场记录。南师怀谨评冯道:他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特别声明这个人,是不能随便效法的。现在只是就学理上,作客观的研究而已。(佛家说到大菩萨境界时,才能随类化身,随缘不变) 
宋朝欧阳修说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有奶便是娘!如果说太平时代,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确实不简单。第一点,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自称“长乐老人”,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这么吹牛,其中一个是当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
凡是被人攻击的,归纳起来,不外财、色两类,冯道这个人大概这两种毛病都没有。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洁,没有嗜好,真的是学佛的。乃至他的儿子买了一条活鱼,他一看到,把儿子叫过来,就把活鱼放生了。在乱世中间拨乱反正要做到这样一个人,太难太难。
在五代这八十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千秋不忠的罪名。由他的著作上看起来,他当时的观念是:向谁去尽忠?这些家伙都是外国人,打到中国来,各个当会儿皇帝,要向他们去尽忠?那才不干哩!我是中国人啊!所以他说“狼虎丛中也立身”,他并没有把五代时的那些皇帝当皇帝,他对那些皇帝们视如虎狼。再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清廉、严肃、淳厚,度量当然也很宽宏,能够包涵仇人,能够感化了仇人。老实说,后世的人要学冯道也学不到,因为没有他的学养,也没有他的气节。且看他能包容敌人、感化敌人,可见他几乎没有发过脾气。
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从历史上找出一个人物,就是冯道,那真是得了庄子的秘诀。
第2个回答  2012-10-27
  佛陀教我们的目的不是断除味欲,而是最终悟入实相。这首先需要我们通过修行持定,摆脱舌根对味尘而生的味觉所生出的了别作用。你所说的所谓断除,只是必经之路,不是最终目的。
  香华凃身,是为了爱惜皮囊麽?爱惜皮囊,人便会自然而然地,为了这个皮囊必然的生老病死、这个皮囊的吃喝玩乐而忙得不可开交。不涂饰香鬘是沙弥十诫之一,既然是沙弥、是出家人,还为这个皮囊忙活作什麽?如果爱惜这个皮囊,愿意为这个皮囊忙活,何必出家,何必修行呢?
  至於人生的意义,则绝不在名闻利养,这些都是朝生暮死的东西,若执著此间,得到的时候比失去的时候少,痛苦远多於快乐。痛苦的人生,活着,也肯定具有个人认可的意义,但有谁乐意来着?
第3个回答  2012-10-27
1 瘾君子问:放弃毒品,人生还有意义吗?
采花贼问:放弃采花盗柳,人生还有意义吗?
腿残人士问:放弃轮椅,人生还有意义吗?
某小贝问:离苦糖葫芦,人生还有意义吗?

试问,上述诸众,若身心健康,还需要那些依赖吗?
是身心健康更有意义,还是依赖那些更有意义?

2 为什么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因为否则可能会引起交通事故。如果您不过马路,大可以不看。
为什么汽车加油要先熄火?因为否则可能会引起火灾和爆炸。如果您不开车,不存在熄火问题。
为什么进电气试验室要穿绝缘鞋?因为否则可能会轻易触电身亡。如果您不接触电气,大可以不必。
为什么饭后不宜剧烈运动?因为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果您饭后已经1小时,大可以尽情运动。

为什么佛陀教诲舍离五欲?因为求无上道、证一切智、离一切苦、度一切众,需要圆满六度万行,解脱六根于六尘之中,离诸欲染,以清净心,自见本性,了达诸法。若迷于六尘,沉溺五欲乐,无以自利,无以利他,于自解脱,无以成就。
您若未发无上道心,誓度一切众生于生死苦海,那么您就如同"不过马路的人不关心红绿灯"一样,于解脱正道只觉索然乏味。又如未近考试的学生,于教科书丝毫无趣。惟到用时,方恨功少。
第4个回答  2012-10-26
世间一切相,都只是一翳障目,空花乱坠而已~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时间的财色名食睡,都是自己在骗自己玩儿,偏偏人们还玩的不亦乐乎,起惑,造业,受报。寂灭是真谛,贪着是轮回~阿弥陀佛。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