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百姓的称谓有什么?

如题所述

与此相近的还有黎首、黎元、布衣等。“黎”是“黑”的意思,与古代百姓所戴头巾有关,古时候百姓是将头发挽成髻,包上头巾,而当时规定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故称百姓为黎民

称呼老百姓的,还有一个词:“黔首”,比如《过秦论》中贾谊提到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就是这个意思。

《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另一种说法也是认为百姓只能戴黑色头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另外还有用“布衣”来指代百姓。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十分森严,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所以就导致“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黔首”这一称呼已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黎民、庶民相同。黎,原义是众,是众多的意思,如黎民、黎庶。在古汉语里,黎也通“黧”,即黑色。

因此,也有人将“黔黎”并用,作为黔首、黎民的合称,当然含义还是指百姓。秦始皇认定秦朝是水德的开端,所以要崇尚黑色,群臣衣服、旄旌、节旗都统一为黑色。他将“黔首”固定为对百姓的统一称谓,也是崇尚黑色的一种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百姓是平民的泛称, 黎民 、布衣 、平民 1.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夷一起打败了从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民族,并俘获了大量的俘虏。这些俘虏便成了炎黄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如《诗经·云汉》:“周有黎民,靡有孑遗。”《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2.又称“黎氓”,《北齐书·颜之推传》:“何黎氓之匪昔,徙山川之犹曩。” 3.又称“黎苗”,《后汉书·邓皇后纪·毅上安帝书》“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捐膳解骖,以瞻黎苗。” 4.又称“黎甿” :唐钱起《钱考功集 ·入送李评事题漳州使幕》:“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甿。” 5.还有称“黎烝” 《史记·司马相如· 封禅书》:“正阳显见,觉寤黎烝。” 6.又称“黎首”《千字文》:“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7.又称“黎庶”《韩诗外传》:“黎庶欢乐,衍盈方外。” 8.又称“黎元”《汉书·谷永传》:“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哦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9.又称萌隶(氓隶),“氓”也是古代对百姓(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的称呼。《诗· 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10.又称“氓隶”。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11.又称“庶”。《左传· 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12.又称又称“庶民”,《诗 ·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 弗信。” 13.又称“庶人”,。《教战守策》:“庶人之在官者,教以 行阵之节。” 14.又称“民”,《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 15.又称“草民”“生民”,《孟子·公孙丑》:“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 16.又称“平民”“小民” 《教战守策》:“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劳而未尝有病。” 17.又称 “人民”,《周礼·地官》:“掌建邦之土地,与其人民之数。” 18.又称“民众”《公羊传》:“赵穿缘民众不悦,起弑灵王。” 19.又称“生灵”,《梁书·张缵传》:“拯生灵于宇内。” 20.又称“苍生”,《晋书·王衍传》:“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者。” 21.又称“平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怎麽步步行凶,打死这无故平人。” 22.又称“平头百姓”,《范进中举》“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 23.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种田的多是穷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人。因此又称“野人”代指百姓。《孟子·滕文公》:“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24.又称“小人”,《书· 无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25.又以“丁口”称代百姓。《促织》:“里胥滑黠,假此科敛丁口。”百姓大多没有官职,因而又称“白身”。高适《送 桂阳孝廉》:“桂阳少年始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26.又称“白士”《晋书·羊祜传》:“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满受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8
黔首,平民,草芥,庶民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