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失败的因素是什么

如题所述

方腊起义
北宋宣和二年(1120)至四年,方腊率领两浙农起义军,为反抗宋王朝腐败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方腊起义的原因和背景

  北宋末年,朝廷更加腐败。宋徽宗赵佶任用被当时人民斥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和朱勔,让他们把持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六贼”当政,穷奢极欲,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供宋徽宗纵情享乐。宋神宗时期积累的财富被挥霍殆尽,又想方设法增赋税、括民田、提高茶专卖价格,弄得民不聊生。为了修建皇家花园,宋徽宗设置“造作局”和“应奉局”强取民间珍宝、花石,姿意掠夺。面对辽、夏两个政权向北的不断进攻,宋徽宗一味妥协退让,纳款求和。宋朝每年向辽纳银绢30万,后又增加绢10万匹,银10万两。向夏“赐”绢15万匹,银15万两,茶3万斤。这些负担都加在人民头上,致使农民田租、捐税和徭役负担沉重,无法生存。由于宋徽宗对外屈辱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使本来就很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人民对“六贼”“恨之如骨,欲食其肉”。老百姓盼望打倒“六贼”,推翻腐败的宋王朝。宣和二年十月初九,终于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的经过

  方腊,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因不堪官_府穷凶极恶的压榨,于宣和二年十月初九,号召农民举行起义。十一月初一,方腊于地形险峻的清溪西北帮源洞举行了起义誓师。会上,方腊痛斥了宋朝的腐朽统治提出了10年之间“充一”天下的目标,计划先攻占江南列郡,划江而守,抵据宋朝,待中原有变,进军江北,统一全国。方腊在帮源洞建立政权,建元永乐,自称圣公。 方腊起义后,义军劫富济贫,抗击官军,四乡闻风响应,很快聚众数万。起义军迅速壮大的消息震动了睦州知州张徽言,他慌忙派两浙兵马都监蔡遵和颜坦率官军5000人直扑青溪,企图一举将起义军消灭于帮源。十一月下旬,宋军到达万年镇。为了不让敌人逼近帮源洞,方腊派队伍把敌人引到县东80里的息坑,设伏兵诱击强敌。当气焰嚣张的宋军被诱到息坑时,早已埋伏好的起义军突然出击,四面围攻,全歼宋军,蔡遵当场被击毙,颜坦自杀。息坑之战,起义军消灭了睦州敌军主力,声势大震。他们乘胜攻占了青溪县,起义军连续作战,从青溪打到睦州,并以青溪为中心,将势力向东西两方面扩展,攻占了寿昌(今浙建德西南寿昌镇)、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桐庐、遂安(今浙江安西南)、婺源、绩溪、祁门、黟等县。十二月起义军一举攻克睦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随即西进,攻占歙州(今安徽歙县),全歼东南第5将郭师中所部宋军。起义军随即分兵4路,攻打两浙与江南东路诸州:西路八大王军,挺进宣州(今安徽宣城);南路郑魔王军,进攻衢州(今浙江衢县)、信州(今江西上饶);东南路洪载军,攻打婺州(今浙江金华)、处州(今浙江丽水);方腊亲率东路起义军,沿新安江东进,直取杭州(今浙江杭州)。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率军攻占杭州。起义军横扫江浙,先后攻战衢州、婺州、处州,还一度占领湖州(今浙江吴兴),攻占县城52座,活动范围达18个州军。各地民众,纷起响应,起义军“众殆百方”,震动东南。起义军几乎控制了整个东南地区,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北宋王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
  三年正月初七,宋徽宗闻杭州失守,遣使招降方腊。同时命童贯为江浙淮荆宣抚使,王禀为统制,率兵15万兼程南下,镇压义军。童贯率军到达江南之后,按宋徽宗旨意,抢先派兵进驻长江南岸的金陵和镇江两大重镇,扼住长江江防,然后分兵两路:东路宋军由谭缜、王禀、辛兴宗、杨维忠等率领,南下苏州、秀州,进攻杭州;西路宋军由刘延庆、刘镇、杨可世等率领,由安徽宣州入江西、浙江边境。两路军预约在睦、歙间会合,包围帮源洞,合围夹攻。二月十日,宋徽宗又派郭仲苟、姚仲平等率领一支后援部队南下浙东,以应付紧急需要。宋军的迅速南下,出乎方腊预料,两支北上的起义军,还未打到长江边上,即遇到了南下镇压的宋军。东路宋军首先扑向苏州,镇压了石生起义。接着,包围了正在强攻秀州的义军方七佛部。方七佛部被牵制在秀州城外,进行了一场旷延时日的攻坚战。由于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又不能确切了解敌军的动向,一直到陷入敌军的包围圈中,才发现王禀、辛兴宗率领的北宋官军已插到自己的背后。起义军被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激烈的肉搏战。方七佛身负重伤,所部义军遭受重大伤亡,最后突围退守杭州城。这时,童贯统率的各路军,水陆并进,准备包围杭州。方腊闻讯,由南线赶回杭州。义军将领吕将根据南线兵力分散,大部队未能抽回,外围防御又没有准备的情况,建议暂时放弃杭州城,直取金陵,先立根本,然后商议攻取之计,另行发展。然而方腊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却与方七佛等坚守杭州。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军向杭州城发起了进攻。起义军奋起迎击,经过6天6夜的战斗,伤亡惨重;城内粮尽,外无援兵,起义军只得突围转移。在突围转移时,身负重伤的方七佛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他带领由秀州撤回的2万战士断后留城,与敌军白刃周旋,直到深夜,杀伤大量敌人。掩护任务完成之后,方七佛下令烧毁杭州城内的官会、府库、学宫、道观、寺庙、梵塔,最后突围,丢给敌人一座空城。起义军撤出杭州以后,继续在杭州以南的富阳县与宋军转战。宋徽宗又再次下“赦罪招安”令,妄图诱惑农民军投降。方腊领导的农民军毫不动摇,坚持战斗。13天之后,方腊意识到敌众我寡,久战不利,才决定转向睦州。在新城和桐庐一带,起义军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三月宋军打到睦州城,睦州失守。四月,起义军在青溪县作战又失利,方腊率领主力军退回老根据地帮源洞,据险固守。
  四月下旬,童贯会合各路宋军2O多万,进逼帮源洞,形成了对帮源洞的军事包围。当时,方腊领导的农民军还有2O多万人。他们凭借帮源洞险要地势,四向设险,以惑官军。宋兵不知路径,难以攻入。方腊坚守帮源洞,当时只注意从睦州、歙州方面来的敌军,着重于把守北山口通道,而对于从极其隐蔽的南山口小路来的敌人却没有警惕。四月二十六日,北宋官军从南山口小道攻入帮源洞。方腊临危不惧,亲自指挥几万起义军“腹背抗拒”,英勇反击,起义军20多万人腹背受敌,拼死战斗,牺牲达7万多人。二十六日,方腊等起义军首领不幸被俘。八月二十四日,方腊等人在开封英勇就义。方腊被俘后,余部在浙东继续战斗。至四年三月相继被镇压,起义告终。

评 析

  方腊起义是北宋王朝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北宋末年,宋徽宗对外屈辱投降,对内横征暴敛,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方腊所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以“法平等,无有高下”为战斗纲领,团结浙赣一带劳动人民共同战斗,1年左右占领了江南半壁河山,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
  方腊起义仅3、4个月的时间,队伍发展到上百万人,占有睦、婺、处、杭等52县。但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很快地遭到了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方腊起义军面对北宋王朝的南下围剿,在军事上错误地采取了消极固守的对策,没有利用全国普遍发展起来的革命形势,实行“直据金陵……先立根本,后商议攻取之计”的谋略。而北宋王朝统治者则最怕起义烈火向全国蔓延开来,慌忙派遣精锐部队南下围剿,隔绝方腊起义与全国革命形势的联系,方腊消极固守青溪帮源洞,致使义军陷入敌人的重围而遭失败。
  北宋王朝对外屈辱投降,而对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则不惜集中精锐兵力进行疯狂围剿、扼杀。这种防内甚于防外的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北宋王朝的腐败和反动。
  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方腊起义军所表现出的那种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再次显示出中国人民富于革命的传统。“水淌童家店,方腊再出现”,这一在方腊故乡经久不息地流行的民谣,说明了人民群众对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方腊的怀念,说明了人民盼望有方腊一样的英雄人物再出现来领导他们进行革命斗争。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在历史上是永放光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2
方腊起义
北宋宣和二年(1120)至四年,方腊率领两浙农起义军,为反抗宋王朝腐败统治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方腊起义的原因和背景

  北宋末年,朝廷更加腐败。宋徽宗赵佶任用被当时人民斥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和朱勔,让他们把持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六贼”当政,穷奢极欲,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供宋徽宗纵情享乐。宋神宗时期积累的财富被挥霍殆尽,又想方设法增赋税、括民田、提高茶专卖价格,弄得民不聊生。为了修建皇家花园,宋徽宗设置“造作局”和“应奉局”强取民间珍宝、花石,姿意掠夺。面对辽、夏两个政权向北的不断进攻,宋徽宗一味妥协退让,纳款求和。宋朝每年向辽纳银绢30万,后又增加绢10万匹,银10万两。向夏“赐”绢15万匹,银15万两,茶3万斤。这些负担都加在人民头上,致使农民田租、捐税和徭役负担沉重,无法生存。由于宋徽宗对外屈辱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使本来就很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人民对“六贼”“恨之如骨,欲食其肉”。老百姓盼望打倒“六贼”,推翻腐败的宋王朝。宣和二年十月初九,终于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

方腊起义的经过

  方腊,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因不堪官_府穷凶极恶的压榨,于宣和二年十月初九,号召农民举行起义。十一月初一,方腊于地形险峻的清溪西北帮源洞举行了起义誓师。会上,方腊痛斥了宋朝的腐朽统治提出了10年之间“充一”天下的目标,计划先攻占江南列郡,划江而守,抵据宋朝,待中原有变,进军江北,统一全国。方腊在帮源洞建立政权,建元永乐,自称圣公。 方腊起义后,义军劫富济贫,抗击官军,四乡闻风响应,很快聚众数万。起义军迅速壮大的消息震动了睦州知州张徽言,他慌忙派两浙兵马都监蔡遵和颜坦率官军5000人直扑青溪,企图一举将起义军消灭于帮源。十一月下旬,宋军到达万年镇。为了不让敌人逼近帮源洞,方腊派队伍把敌人引到县东80里的息坑,设伏兵诱击强敌。当气焰嚣张的宋军被诱到息坑时,早已埋伏好的起义军突然出击,四面围攻,全歼宋军,蔡遵当场被击毙,颜坦自杀。息坑之战,起义军消灭了睦州敌军主力,声势大震。他们乘胜攻占了青溪县,起义军连续作战,从青溪打到睦州,并以青溪为中心,将势力向东西两方面扩展,攻占了寿昌(今浙建德西南寿昌镇)、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桐庐、遂安(今浙江安西南)、婺源、绩溪、祁门、黟等县。十二月起义军一举攻克睦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随即西进,攻占歙州(今安徽歙县),全歼东南第5将郭师中所部宋军。起义军随即分兵4路,攻打两浙与江南东路诸州:西路八大王军,挺进宣州(今安徽宣城);南路郑魔王军,进攻衢州(今浙江衢县)、信州(今江西上饶);东南路洪载军,攻打婺州(今浙江金华)、处州(今浙江丽水);方腊亲率东路起义军,沿新安江东进,直取杭州(今浙江杭州)。十二月二十九日,方腊率军攻占杭州。起义军横扫江浙,先后攻战衢州、婺州、处州,还一度占领湖州(今浙江吴兴),攻占县城52座,活动范围达18个州军。各地民众,纷起响应,起义军“众殆百方”,震动东南。起义军几乎控制了整个东南地区,严重地打击和动摇了北宋王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
  三年正月初七,宋徽宗闻杭州失守,遣使招降方腊。同时命童贯为江浙淮荆宣抚使,王禀为统制,率兵15万兼程南下,镇压义军。童贯率军到达江南之后,按宋徽宗旨意,抢先派兵进驻长江南岸的金陵和镇江两大重镇,扼住长江江防,然后分兵两路:东路宋军由谭缜、王禀、辛兴宗、杨维忠等率领,南下苏州、秀州,进攻杭州;西路宋军由刘延庆、刘镇、杨可世等率领,由安徽宣州入江西、浙江边境。两路军预约在睦、歙间会合,包围帮源洞,合围夹攻。二月十日,宋徽宗又派郭仲苟、姚仲平等率领一支后援部队南下浙东,以应付紧急需要。宋军的迅速南下,出乎方腊预料,两支北上的起义军,还未打到长江边上,即遇到了南下镇压的宋军。东路宋军首先扑向苏州,镇压了石生起义。接着,包围了正在强攻秀州的义军方七佛部。方七佛部被牵制在秀州城外,进行了一场旷延时日的攻坚战。由于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又不能确切了解敌军的动向,一直到陷入敌军的包围圈中,才发现王禀、辛兴宗率领的北宋官军已插到自己的背后。起义军被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激烈的肉搏战。方七佛身负重伤,所部义军遭受重大伤亡,最后突围退守杭州城。这时,童贯统率的各路军,水陆并进,准备包围杭州。方腊闻讯,由南线赶回杭州。义军将领吕将根据南线兵力分散,大部队未能抽回,外围防御又没有准备的情况,建议暂时放弃杭州城,直取金陵,先立根本,然后商议攻取之计,另行发展。然而方腊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却与方七佛等坚守杭州。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军向杭州城发起了进攻。起义军奋起迎击,经过6天6夜的战斗,伤亡惨重;城内粮尽,外无援兵,起义军只得突围转移。在突围转移时,身负重伤的方七佛为了确保部队的安全,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尚品质。他带领由秀州撤回的2万战士断后留城,与敌军白刃周旋,直到深夜,杀伤大量敌人。掩护任务完成之后,方七佛下令烧毁杭州城内的官会、府库、学宫、道观、寺庙、梵塔,最后突围,丢给敌人一座空城。起义军撤出杭州以后,继续在杭州以南的富阳县与宋军转战。宋徽宗又再次下“赦罪招安”令,妄图诱惑农民军投降。方腊领导的农民军毫不动摇,坚持战斗。13天之后,方腊意识到敌众我寡,久战不利,才决定转向睦州。在新城和桐庐一带,起义军给了敌人以重大杀伤。三月宋军打到睦州城,睦州失守。四月,起义军在青溪县作战又失利,方腊率领主力军退回老根据地帮源洞,据险固守。
  四月下旬,童贯会合各路宋军2O多万,进逼帮源洞,形成了对帮源洞的军事包围。当时,方腊领导的农民军还有2O多万人。他们凭借帮源洞险要地势,四向设险,以惑官军。宋兵不知路径,难以攻入。方腊坚守帮源洞,当时只注意从睦州、歙州方面来的敌军,着重于把守北山口通道,而对于从极其隐蔽的南山口小路来的敌人却没有警惕。四月二十六日,北宋官军从南山口小道攻入帮源洞。方腊临危不惧,亲自指挥几万起义军“腹背抗拒”,英勇反击,起义军20多万人腹背受敌,拼死战斗,牺牲达7万多人。二十六日,方腊等起义军首领不幸被俘。八月二十四日,方腊等人在开封英勇就义。方腊被俘后,余部在浙东继续战斗。至四年三月相继被镇压,起义告终。

评 析

  方腊起义是北宋王朝统治集团日益腐败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北宋末年,宋徽宗对外屈辱投降,对内横征暴敛,造成“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极其尖锐。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方腊所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以“法平等,无有高下”为战斗纲领,团结浙赣一带劳动人民共同战斗,1年左右占领了江南半壁河山,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
  方腊起义仅3、4个月的时间,队伍发展到上百万人,占有睦、婺、处、杭等52县。但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很快地遭到了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方腊起义军面对北宋王朝的南下围剿,在军事上错误地采取了消极固守的对策,没有利用全国普遍发展起来的革命形势,实行“直据金陵……先立根本,后商议攻取之计”的谋略。而北宋王朝统治者则最怕起义烈火向全国蔓延开来,慌忙派遣精锐部队南下围剿,隔绝方腊起义与全国革命形势的联系,方腊消极固守青溪帮源洞,致使义军陷入敌人的重围而遭失败。
  北宋王朝对外屈辱投降,而对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则不惜集中精锐兵力进行疯狂围剿、扼杀。这种防内甚于防外的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北宋王朝的腐败和反动。
  方腊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方腊起义军所表现出的那种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再次显示出中国人民富于革命的传统。“水淌童家店,方腊再出现”,这一在方腊故乡经久不息地流行的民谣,说明了人民群众对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方腊的怀念,说明了人民盼望有方腊一样的英雄人物再出现来领导他们进行革命斗争。方腊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在历史上是永放光辉的。
第2个回答  2012-11-12
1。宋朝皇帝贪图享乐,政府腐败,官员凶残
2。方腊起义因为力量差别太大而很快被消灭,没有改变宋朝的腐败政策,但对宋朝的国力有所削弱,是导致宋朝后来败给辽金的原因之一
3。和清朝的太平天国类似,也是利用宗教来号召百姓,但不同的是,太平天国起初还有洋人的支持,洋人在太平天国期间还发动了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烧毁了元明园,也就是说,清朝同时和太平天国与英法联军作战,这也是为什么太平天国能持续长达13年的一个原因。从起义领导者素质上看,方腊比太平天国的强的多。和方腊起义削弱北宋,最后导致北宋南迁一样,太平天国也大大的削弱了清朝。
第3个回答  2012-11-12
主要原因是方腊起义军面对北宋王朝的南下围剿,在军事上错误地采取了消极固守的对策,没有利用全国普遍发展起来的革命形势,实行“直据金陵……先立根本,后商议攻取之计”的谋略。而北宋王朝统治者则最怕起义烈火向全国蔓延开来,慌忙派遣精锐部队南下围剿,隔绝方腊起义与全国革命形势的联系,方腊消极固守青溪帮源洞,致使义军陷入敌人的重围而遭失败。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说到底还是因为农民的局限性,农民起义能彻底成功的,纵观五千年历史没有几次,秦朝、西汉末年、元末这几次吧,起义要成功,当政者必须很昏庸腐败,而方腊起义时,朝政虽有问题,却不至于民不聊生,所以失败是正常的,大地主阶层也没有支持他们,纯属于孤军作战,可以理解。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