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要让位给袁世凯?

最好是有个人观点的

现在的说法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会议》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因其在武昌,不方便到南京工作,所以让黄兴代职。而黄兴力辞不就,组建中央临时政府陷入僵局。
这样的结果是同盟会不愿接受的,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并选出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解释原因称东南各省久缺统一机关,行动困难,总统之职只是暂时担任。
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做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幕后谈判全部曝光,势同最后通牒,这不但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
袁世凯同意同盟会多人进入总长之列,同盟会最终如愿以偿。为了结束南北对立,1月25日,袁世凯及各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帝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北京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3

    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中注重“承诺”,有“一诺千金”之说。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在全国人民面前,宣誓维护共和,便会尽力维护共和制度,否则将受到舆论和道义上的谴责,对袁世凯的个人诚信产生了幻想。

    帝国主义国家对袁世凯大力支持。清政府的统治,在武昌起义的炮火声中土崩瓦解。帝国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权益,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一方面,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逼迫革命党人妥协;另一方面,支持袁世凯当政,特别是在外交方面。

    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他获取政权的一个重要砝码。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政治抱负,没有政治野心,权力意识比较淡薄。

    南京政府的腰杆不硬、革命阵营内部矛盾激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使临时政府财政极其困难,无法长久支持战争所需,更无法支撑政权建设,被迫与袁世凯妥协。

    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孙中山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的弱小,在革命的过程中,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还有就是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缺少金钱,不足以来维系他们运作政权,发动战争,缺少必要的武器和军饷,为了维护当时的局面,孙中山让位给了袁世凯。

第2个回答  2008-03-30
他需要武装,而当时袁手握重兵,也是无奈之举
第3个回答  2020-08-22

孙中山为何选择让位袁世凯?

第4个回答  2008-03-29
第一、孙先生革命初期到最后使用的革命力量从本质上说都属于“雇佣军”这一点决定了孙先生在政权问题上存在着依附性,他需要一个不同于南方革命势力的政治派系来达到平衡牵制;
第二、袁世凯在北方拥有着决定中国政局的军事力量,在政治界拥有着广泛的人脉和巨大的震慑性,从这一点来说,面对着渐渐壮大的地主阶级和军阀势力,孙中山认为袁世凯掌握政治大权更有利于当时政治社会的稳定;
第三、在新成立的革命政府中还存在有相当部分的前清遗老以及维新派系,袁世凯作为新老政权的传接者,对两个阵营都具有良好的濡和作用;
第四、孙中山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他仅仅是国父,对于袁世凯的过高估计和期望,并没有存在在一定的现实兑现基础之上;
第五、当时的民族工业并没有占据主流,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信仰,而不是经济。孙中山对于中国的经济评价调查不足,导致了三权分立的政权必然将化为泡影;
以上是本人的理解。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