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里为什么没有“民”字?

如题所述

“人民”的“民”字是常用字。如果按使用频率来排的话,这个字应该能排在常用汉字的一百个字以内。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当中,不同的汉字已经发现三千多个了,能够释读出来的字也在两千多个。但令人惊奇的是:这其中并没有“民”这个字。
《古文字类编》中“民”字甲骨文一栏中空白
首先,通过甲骨文出土后近百年来专家们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甲骨文的内容与商代帝王们的卜筮活动有着紧密的关联。其记载的内容大多数是祭祀、出行、战争、天气等卜筮后的结果。这类帝王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与百姓无关,所以其内容没有涉及到“民”这个字不难理解。
根据已有古文字、古器物的发现和认知情况来进行推论,是考古工作经常进行的一项研究。其结果往往可以得到真实而不容置疑的确切答案。比如在甲骨文当中发现了“册”这个字。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象形字,其造型就像一部被绳子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一样。那么既然有这样造型的文字,那当然说明当时一定有竹简编连起来的“书”了。所以在甲骨文当中又顺理成章地发现了“典故”、“经典”的典字,其形状像一双手拿着那册书在研读的样子。这说明:编连成册的书在当时就是用手捧着来读的。尽管早于战国时期的简牍到现在一直还没有被发现,但从对甲骨文字“册”和“典”的研究所得出的这一推论,没有人能够怀疑这是瞎猜。只不过因为竹简远比甲骨容易腐烂,所以三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商代的竹简保存下来的机率到今天已然所剩不多了。这是我们至今没有能够发现商代甲骨文字中“民”字的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应该从现在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西周及其以后出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当中“民”字的造型来分析了。从西周早期康王时的“大盂鼎”到春秋时期的“秦公簋”上都发现了“民”字的铭文。而且在这四五百年的时间里面,“民”字的字型变化都不大,其形象和所代表的含义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当时的“民”就是指奴隶,代表了当时叫你干啥就干啥、只需要出力,不需要你明白什么的那些人。而这样的人是不需要历史记载的,是没有资格上史册的。早于西周时的商代,奴隶们的命运只能够比这更惨,而绝不会比这好些。这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商代甲骨文字当中“民”字记载的又一原因。
今天这个三千多年前的“民”字看上去依然让我们感到毛骨悚然:构成社会主要成分的奴隶们当时的命运如此悲惨!由于这个字的字型意义明白无误,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商代前后,许多奴隶的眼睛是被奴隶主们活生生刺瞎的!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防止他们互相串联一起反抗或者逃生。只能乖乖地听从主人的命令出力干活,来换取自己生存的机会。
社会由那时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大多数人踩在脚底下来称王称霸、当太上皇,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国民党丢掉整个中国大陆的事情我们且不去说,就连国民党在台湾丢掉政权后经过八年的反省和检讨,又一次准备重新夺取政权的时候,还是被对手民进党指责为“一党独大”。这不能不使国民党心有余悸!他们赶紧修改自己的选举口号,喊出了“没有一党独大,人民最大”的声音。在大选赢得胜利之后,吴伯雄随即发表感言说,“人民最大,只有人民手上的选票最大,没有一个政党比人民大,我们非常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我们会下最大的决心,一举一动都配合人民的想法。”可见,“人民最大”不仅是国民党的竞选语言,更是国民党丢掉政权、再经八年艰苦斗争重夺政权的深刻体会。
为此,吴伯雄在随后访问大陆来到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时,又一次于“天地正气”牌楼下即席挥毫题词,写下了“天下为公人民最大”八个大字。相信他的这一做法,对两岸执政的那些政党和官员们都会有警示作用的:要想被人民称颂,就要拔去插在人民眼中的锥子,而让人们睁开雪亮的眼睛来检视自己的一举一动,给自己打分,给自己警示,帮助自己完成好自己的历史职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