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洱源县郑家庄的小学作文

如题所述

 洱源县三营镇共和村郑家庄村民小组生活的7个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是全省的民族团结示范村;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有了困难大家帮,有了致富路子一起走;这里逢年过节,各族群众齐聚一堂载歌载舞,让团结和睦的良好民风不断发扬光大。
  清晨,阳光划破了郑家庄的安静。在村内的民族文化长廊下,68岁的郑和美老人牵着5岁大的孙子在这里玩耍,她指着展板逐字念给孙子听——“民族团结是传家宝”。
  郑家庄,居住着汉、白、藏、彝、傣、纳西、傈僳7个民族,长期以来,民族之间从未发生过矛盾。这里多年保持“零上访”,20多年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这里集体利益高于自家利益,凡集体的事,大家不计报酬,出钱出力。
  郑家庄为何如此团结?为何凝聚力这么强?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里。
  青砖白墙、绿树红花、房屋漂亮、村容整洁,这是进村的第一印象。细致观察,则发现从村口牌坊到各家壁画,从村风民俗到生活习惯,处处透露着民族融合的气象。
  问起村庄历史,村中长者讲述了两段故事——
  一是760多年前,元军入大理,两名郑氏将军率三百户镇守于此,郑家庄因此得名,并经长期生息繁衍、融合融通,形成以汉族、白族为原住民的村落。二是50多年前,根据国家政策,7户藏族游牧家庭定居郑家庄。后来陆续迁来的还有傣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全村人敲锣打鼓,真心接纳各民族兄弟姐妹,还为他们分地建房,教他们农耕技术。
  “民族团结的种子,从那时起便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74岁的郑晓东老人由衷自豪。
  如果说历史是打开村子民族团结的一把钥匙,那么日后的朝夕相处则让村里各民族之间,感情相互交融,心灵聚往一处。
  64岁的王品珍老人,对郑家庄的过往有着深刻的记忆。在他看来,是7个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推动了村子的全面发展。他举例,藏族住进村子后,把经商的传统带了进来,最终让村里的很多人通过售卖药材发家致富;傣族进来把洁净卫生的好习惯带进来,让村子更加干净整洁。
  村民小组长王庆荣说:“每个民族都有优良的传统和文化,只要我们把它利用起来,都能为村子所用,力量更大。”
  结合多民族杂居的实际,村里建设了民族文化长廊,宣传7个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发展,增进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郑家庄,民族团结、村寨和谐的迹象随处可见:
  入村处有个牌坊,上面有白族纹饰、藏族欢迎词,还有汉族对联。对联这样写道——汉藏傣白彝团结进步一家亲,农工商教文繁荣发展满园春。
  村中道路的墙上绘满了壁画,每家人的图案都代表这家人的民族,也有一家人绘了多种民族图案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等民族政策也被写在了墙上。
  “我们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在这里,每个村民都会说出这样的心声。7个民族在生活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团结才能和谐,只有团结才能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大家内心。
  不久前,村里的孩子郑碧荣不幸罹患白血病,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得知他家的困难,党员干部带头为他家捐款,村民每家每户都行动起来,自发捐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