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

如题所述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极为伟大的防御工程。它不仅是我国古老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在明代时续修的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中国最早开始修建长城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当时称为“边墙”或“长垣”,较最早修建长城得是楚国,楚长城在历史上被称为“方城”或“万城”,全长近500千米。齐国也是诸侯国中修建长城最早的一个国家。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次修建长城的高峰。第一次是公元前221年,那时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军队及数百万民夫北上,先修缮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部分旧长城,再另筑部分新长城将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7000千米的长城。第二次则是在西汉初期,汉武帝为了抵御匈奴的不断南侵和保护新开发的“丝绸之路”,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汉长城。汉长城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辽东,长达10000余千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条长城。第三次是从朱元璋建国的第一年开始的.那时他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建长城.直至明朝灭亡的200多年中一直没有停止修建,其中大规模修建就多达18次。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全长7000多千米,途中经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共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万里长城的第三次高蜂时期,也是最后一次高峰。
现存明长城上有许多重要关隘,其中数河北秦皇岛市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和甘肃西部的现存长城关城中最完整的嘉峪关最为著名。
长城的墙体平均高7.8米.墙基平均宽6.5米,墙顶平均高5.8米左右,墙上可容10人并进或五马并骑。墙体内填黄土与石块.夯筑坚实,两侧用花岗岩条石包砌。墙顶两侧砌墙,内侧称女儿墙或宇墙,高约1米;外侧称垛墙或雉堞,高近两米。垛墙上突出的部分称垛口.低凹的部分称堞口。每个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孔。墙顶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
敌台是跨墙而筑,高出墙体,一般为两层,个别的为三层,四面开有望孔和箭窗,其内部分隔成“回”字等形。可以用于士卒居住,存储武器、弹药、粮食,顶层四周均砌有带垛口的矮墙,中间建有楼橹或铺舍的也称敌楼.供巡逻瞭望的士卒休息。
墙台是与墙体同在一平面,向外突出的平台.也叫“马面”其突出部分砌有垛墙,平时为士卒巡逻放哨,习武操练的地方。墙台在作战功能上作用很大.士卒可站在突出墙体的地方从侧面反击登城的敌人。
另外还有烽火台又称烽堠,烽燧、烟墩、狼烟台、亭等,用于传递军情信息。一旦敌人来犯,烽火台上便点燃烽燧,古人将白天燃烟报警称烽,夜间举火报警称燧.报警时用狼粪做燃料,烟飘的高义不易消散,非常醒目,故又叫“狼烟”。烽火台大部分是独立建筑,不与长城墙体相连。明成化年间规定,来犯之敌百余人左右,燃一烟点一炮;五百人左右.燃两烟点两炮;千人以上,燃三烟点三炮;五千人以上,燃四烟点四炮:万人以上,燃五烟点五炮。
修筑长城的人力资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戍防的军队:二是被强迫征调的民夫;三是发配充军的犯人。明代以前的长城主要使用土、石、木料,用土夯筑。明长城以砖石垒砌城墙,历代规划设计长城是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或是两山之间的狭口,或是河谷汇合转折处,或是平川往来的必经之地,都是筑城的地方。烽火台则修筑在高山之上,或空旷的地方,以便于瞭望观察。修筑时墙体多沿山脊或山脊的岩壁修筑,这样既控制险要,又节省人力和材料,否则代价太大而且事倍功半;在工程管理方面,长城绵延万里,统一管理施工及其困难,因此采取修筑与防守任务相结合的办法,即分区、分片、分段包工施工。在八达岭长城上曾发现一块记载明万历年间修筑长城的石碑,碑文记载了由几千名官兵包修七十丈(约200米)城墙和一个券门的情况;在材料供应上,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法。在施工方法上,砌筑城墙墙体的条石首先要“找平”,即每层条石都要平砌,不能紊乱,这样才能使受压面的压力均匀,不至产生坍塌。其次要“顺势”,即城墙要顺着山岭起伏弯曲的形式,利用在山脊做基础,使之坚固。修筑城墙时先砌两帮,即把基础打好后,画出外线,把条石层层上砌,然后再层层填厢,砌到规定高度后,便铺砖和砌垛口。墙顶和垛口在坡度不大的地段就斜砌,如果坡度超过45度,就分成梯道平砌;在材料运输上,首先是人力搬运,其次利用动物,如山羊、毛驴等,再次使用简单机具,以保证顺利施工。
长城在历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在军事方面,当中原王朝处于战略防御时,横在游牧民族骑兵面前的高大坚固长城迫使其弃长就短.优势顿时化解;另外长城在经济上也有重要作用,它屯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在和平时期互市加快了经济交流。长城还是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它使各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增加了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再有就是它保卫了亚欧大陆桥,著名的“丝绸之路”正是在长城的有利保障下,才得以畅通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1-18
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
2009年4月时,中国国家测绘局及国家文物局报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显示,明长城全长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墙体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国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此间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和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千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6
第3个回答  2020-05-26
第4个回答  2012-11-18
上网百度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