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历史上,哪些人是特一品?哪些人是正一品?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官员是分品级的,就是官的等级,最高的官是一品大员,不过清朝的一品大员对应的官职和你想的不太一样。总督之类的大官并不是正一品。往细了说清朝官员的品级是有9个大档,18个小档次,也就是“九品十八阶”,品级是由一到九,但是每个品级都分一个“正”和一个“从”,那等级最高的自然是“正一品大员”。


文官和武官中自然都有正一品的,但地方官是没有正一品的。即使是最高的总督领兵部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一般的总督都还是正二品。文官中的正一品有这么几个: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散阶特进光禄大夫,外务部头等出使大臣。


除了殿阁大学士,什么太师,太傅,太保,总觉得怪怪的,这些官职似乎听过,但似乎不是清朝的事情,其实这太师,太傅,太保是周朝的事情,合称“三公”,一开始权力很大,但后来成了虚职,只是个荣誉象征,没什么权力。《清史稿.官职制》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这些职位只是一种荣誉而已,并不真管什么事,所以一般他们还会兼任其它职务的;后面散阶特进光禄大夫也是一样,是荣誉职,所谓散阶指的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光禄大夫在汉朝是为掌议论之官,但后来成了“阶官”,就是这个官不管实际职务,仅仅是表示品级。


不过殿阁大学士很重要,这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清朝一开始有“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这些全是正一品。

武官正一品不是等级最高的,还有些是超品的存在,比如和硕亲王,多罗郡王,镇国公,辅国公,一二三等公爵(功臣),一二三等侯爵(功臣),一二三等伯爵(功臣)等。而武官中的正一品有,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臣,一二三等子爵(功臣),一二三等镇国将军(宗室),郡主额驸,散阶建威将军,还有伊犁和绥远的将军,陆军部大将军和陆军部将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封建等级森严的缘故,朝廷的各大官员一般也都是需要分等级的,按级别决定官职的大小和俸禄的多少,官职往往决定地位,这与我们现代的政府工作人员可不一样,我们如今虽然官职仍旧会有大小,但在地位却是人人平等,这也是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

而在历史上诸多王朝之中,清朝是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朝代,等级制度相当完善,自然它的官制也会是相当具有代表性质的。

题目既然说道一品,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个一品官职。一品有从一品,正一品,后来甚至还产生了一个突破一品的品级——那就是超品。而题目中的特一品大概率也就是指代这个超品。
而在回答问题之前,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下爵位,毕竟在有清一代,官员的品级一般会与爵位制度相结合起来。清朝的爵位制度在早些年,也就是清军还未入关之时其实是相当的混乱,不过这种情况在顺治时期得到了完善,品爵逐渐系统化。而此时,清代官员的品级是与爵位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品级会有所对应的爵位,反之也亦然。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爵位中最低是为男爵,但二品之后就无男爵。
做完准备功课后,接下来步入正题。

一、超品(特权阶级为主)

在当时,官员品级最高的是超品,超品这个等级也算是有清一代所特有,它在乾隆年间才形成,在乾隆之前也是没有的。这个级别是仅次于皇帝的,也就是品级中最为高级的那档。

一般情况下,有宗室血缘关系的皇亲达到超品这样品级相当轻松,但对于没有背景的普通官员来说这个比较艰难。他们需要某些特别因素,比如立了大功或者是深受皇帝所喜爱,才有希望挤进超品。这应该算是封建君主统治下,对于特权阶级地位的一个保障手段,所以超品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他们特权层面的专属品级。

在当时进入超品所对应的爵位有公、侯、伯三类,也就是说非宗室官员可以通过这三类爵位获得超品品级。在有清一代,像公爵的和珅,伯爵的左宗棠与李鸿章等人,都是属于超品的。
二、一品(有正一品与从一品,本文把官员分为文、武两类方便理解)

按文武分类只是粗略的分类,当时京城这个政治中心里最多的就是文官,而当时的武官大多都是在地方或是在边关地区。

1、正一品

文武分类是按照他们的职能进行划分的,文官的正一品主要是在京城的带有太字以及大学士的官职,比如太师、太傅以及殿阁大学士等都是正一品的官职。太字辈的太傅、太保、太师又被统称为三公,这样的职位是很尊贵的,他们基本上可以算作是文官官员的领头羊了。

不过比较让人遗憾的是,这三个官职只是地位崇高,但却几乎没有实实在在的权力,算是一个虚职,真正的百官之首应该算是内阁大学士了,他的手里掌握的才是真正的权力。
而在地方上,总督级别的官职就是正一品,正一品的武官则是中央的领军内大臣以及边疆地区的将军。“董帅侍卫亲军,偕内大臣、散秩大臣翊卫扈从”就是说的中央领军内大臣,这是正一品的武官,负责的是皇帝近身侍卫的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始议于新疆设兵驻守”这里指的就是边疆地区将军“伊犁将军”的产生,因为新疆地区的管理问题才设置了这样的管辖职位。可以说当时的这种驻边将军虽然是一品,但实际上算是那个地区的“土皇帝”了,清政府对他们的掌控达不到普通地区的程度,只能保证这片地区的归属是清朝的。2、从一品

在正一品之下的就是从一品了,与太字辈的正一品相对的就是少字辈的从一品了,少师、少傅、少保都是三公的辅助官职,地位仅次于三公,最早的时候是在周朝出现的,只不过中间经历过废除的时期,直到清朝时期被捧到了比较高的地位。

不过这几个官职也是没有实权的,和荣誉挂名称号一样,得到这样的职位主要是为了显示皇帝对这位臣子的喜爱和看重,这种职位的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除此之外,当时的各个部的一把手比如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各部尚书也是从一品的官职,但和之前少子辈的虚名不同,他们都是有实权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比如其中吏部尚书是“铨综衡轴,以布邦职”,职责是负责这个部门的大小事务,管理的是官员的任免、调度、考核等等方面的事务,可以说只要是与官员相关的事物都是属于吏部掌管、决策的。又比如兵部事务的主管,在《清史稿》中有相关记载:“釐治戎政,简覈军实,以整邦枢”,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是负责士兵以及武官的升降调度,还有就是负责军队的各项设备等事务。
总结

总体来说,超品的官员大多都是特权阶级人员,多为满清贵族阶层,而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员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他们负责的是一个国家的最主要的问题,国家的运行需要的正是这些顶层官员的配合和才能。清朝的政权大部分都是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的,而从等级制度上看,他们都是处于顶层的,即使不是顶层,也算是一个国家上层的人物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

第2个回答  2019-09-20
一等伯曾国藩,一等伯李鸿章,一等伯左宗棠,一等公和珅,三等伯张廷玉
第3个回答  2019-09-21
正一品的人很多,像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特一品的,估计是皇亲国戚了。
第4个回答  2019-09-21
特一品应该就是那些就是鳌拜吧,和珅是正一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