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糁"字的来源

如题所述

"糁"字来源于一个事件:

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

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

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

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糁拼音:sǎn shēn

释义:

[sǎn]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

[shēn]

谷类制成的小渣:玉米糁儿。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红糁[hóng shēn] 

指红色散粒状之物。

2、曲糁[qǔ shēn] 

酒槽。

3、糁盆[shēn pén] 

旧时除夕日祭祖送神时焚烧松柴的火盆。

4、玉糁[yù shēn] 

玉糁羹。

5、杂糁[zá shēn] 

杂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糁是喝的一种粥,其做法讲究,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保健价值,被誉为“粥中极品”,在古代皇宫中是“药膳”的一种,也是宫廷贵族的餐前汤品。喝糁有四大讲究,即热、辣、香、肥,一碗热糁配以油条、烧饼、油饼、蒸饺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糁不仅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且有祛风驱寒、开胃、利尿、止呕等功效。
糁,sa,又名“肉粥”,其主要原料是母鸡肉(或牛、羊肉)和麦米、面粉、辅以葱、姜、盐、酱油、胡椒粉、味精、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艺精细复杂,是兰山区的一种传统名吃。它的历史悠久,《说苑·杂言》中就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糁”的记载。《礼记·内则》称:“糁,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这里所说的“糁”,颇类今糁。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相传糁是古代西哉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到了明朝,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
糁的故事很多,流传最广的故事有两个。
故事一:“糁”的名字与乾隆皇帝有关。话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经过现在的郯城码头镇时,想品品当地的名吃,当地的官员就把这种味道独特的早餐献了上来,乾隆爷一尝,怎么从来没喝过如此可口的东西,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糁)?”地方官员忙点头:“这是啥(糁),这是啥(糁)。”因此,天子的随口一问就成了它现在的名字———糁。
故事二: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留着下蛋的惟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的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它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登时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下“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它称做糁

参考资料:词典、百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