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寻人性善恶的例证

如题所述

1《罗生门》

先说两句题外话:影片画面差了一点,黑白片,然后,声音很小,不过故事讲的很清晰,在50年代能够拍摄出这样深刻的电影,不愧是大师。

《罗生门》本身是一个来自佛教禅经里面的故事。讲的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农民破产了,只好拿起刀来,决心作强盗。但是他力弱胆小,并且总是有些有愧于心。一天,他到一个刚刚发生了一场大战役的城墙上去,那里到处都是死尸,他想找到一些财物。结果他竟然发现有一个老妇人衣衫斓缕正在从一个年轻女子的死尸头上拔头发。他冲上去说你这个没人性的,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婆说她只是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罢了。“而且,你以为她生前是个善人吗?她可是把蛇晒干了当成鳝鱼来卖。”“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啊!”。于是,强盗大悟了,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他就抢了老太婆的衣服走了。

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讲的也是发掘人性的丑恶之处,当然他发掘的丑恶是人类善于利用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人性本恶的出发点,跟我们儒家自古到今“人性本善”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我一贯是“动物性主义”的坚决拥护者,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只是停留在动物本能的基础上,所有的事务都可以使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生存啊”这样的借口来说,那么,很多罪恶就可能发生了,比如强奸、抢劫、杀人,我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要抢劫强奸,去干坏事吗?当然不,所以,为了限制我们的动物性,那么就需要道德、法律来做限制。

佛经中很多东西就是为了教人向善的,因为人类是由于动物进化而来的,整个进化过程就是慢慢褪去动物性的过程,当然,人类是动物,不是能够完全褪出,同样的,做出很多动物性的事情都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必须谴责,必须制止,《罗生门》,应该就是采取良药苦口的方式,先告诉你什么是丑恶的,再让你要做好人,要向善。

人性是复杂的,复杂的原因在于道德和动物性之间的冲突,我们都渴望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什么都可以,但是无拘无束的同时就会伤害别人的利益。做某个事情不会伤害到其他人,就可以认为是不作恶;做某个事情如果可以帮助到别人,那么就可以认为与人为善。有句俗话说“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是要做一辈子好人,是很难的”,是的,虽然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但是人类还是免不了有动物性的,所以,人性是复杂的。

为了抑制我们的动物性,于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受到各种教育:“人之初,性本善”,“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等等等等,诸如此类,从父母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我们总是生活在这样的教育里。当然,仅仅只是道德上的说教也许不能够解决问题,同样的,我们的法律约束也出来了,各种法律条文,还有我们耳闻目染的一些犯罪分子伏法被惩罚坐牢的各种信息总是会传递给我们,就是间接的告诫我们自己:“要好好做人,不要做坏事,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做一个符合我们社会要求的人”。

教育是会遗传的,你可以想象,孔老夫子的思想教导一直影响到现在,这个不仅仅是跟统治者的需要有关系,同样的,这些东西正好是符合去约束人类动物性的东西。当时,也有是描述人类最黑暗一面的思想,孔老夫子都是告诉大家:我们本来都是好人,所以为了不让自己变坏,父母要教育,自己要反省,同样的,我们也要相信别人都是好人。当然,除了孔老夫子的思想,法家之类的思想就是纯粹挖掘人类的阴暗面的了。

但是单纯的法家或者是儒家都是单一的面,人类复杂程度就是在于无法直接确定是好还是坏。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人类为了自己基本的需求,是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的,这个完全可以从马斯洛的五大需求理论中获得理论的指导。人类为了抵抗大自然的威胁,所以集体居住,叫做群居,群居久了所以就导致了想要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却又无法脱离整个群体,所以这个就是目前城市人很多基本遇到的困扰。当然,这个问题扯远了,超过了人性善恶的探讨。

人类因为长期共同群居生活,所以为了约束互相和平相处,就制定了各种明文的法律,各种道德约束,同时还有一些潜在的共同遵守的规则,如果群体内的人类违反这些群体规则,那么就会轻则受到其他人的指责和歧视,重则可能会被驱逐或者毁灭。

不论如何,一个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是朝着文明一步步走过来的,但是我们终究是动物,无法完全的驱逐动物性,为了满足动物本能,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丑恶的,但是善恶最直接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善恶的定义就是侵害他人或者一个群体的事情可以认为是恶,帮助他人或者一个群体的事情可以认为是善,当然,很多问题又不是那么简单直接,复杂性就是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善恶都是相对立统一的,没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这些都是对立的,只有善的出发点,才能够把恶对比出来,如果没有对立面,那么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就不成立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没有毁灭,一个是互相竞争的结果,一个是互相帮助的结果,在这个对立统一中,人类社会才慢慢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同样的,为了一个群体的总体利益和发展,就产生了各种国家和社会体制结构,每一种社会体制结构都是符合某个阶级的利益而产生的,当某个社会体制结构不符合这个群体的发展的时候,就会出现改良/改革措施,如果改良/改革无效,那么自然就会产生社会的震荡,最后导致一个新的体制结构的产生发展。

不论如何,我们作为个人的人来来说,还是要坚持与人为善,多读《佛经》和《圣经》,知道什么是原罪,原罪就是人类的本能,动物性,尽量去克制,约束动物性,不要让自己死后下地狱,更多的,让自己做一个有意义的人。

《罗生门》的作用就是:告诉你什么是错的,你才能够做对。也许你无法保证自己能够一直做好事,但是,请记住,让自己不要做坏事,不伤害别人。

2 生活在当下,不论遇到怎样热闹、激烈抑或惊心动魄的事件,都不大容易全身心投入;当然也不会置若罔闻,完全不理不睬。既不会简单到热情参与又不能丰富到心无旁骛;总之是欲言又止、遮遮掩掩、患得患失——这似乎成了浅薄的现代人最普遍的心理秩序,错乱得连自己也理不出个头绪说不出个道理来。
这当然与人性无关,顶多算是世俗人情的圆滑。
不过有一件事例外,那就是面对死亡。当感受到生命最脆弱最卑微的时刻,人心就象成片倒伏的庄稼,方向齐刷刷出奇的一致。只有这时,人才会稍稍消停一下,才明白生命原来经受不了多少外在的拷打。于是我们学会了对生命平静地关注和对人生冷静的思考,浮躁的心灵瞬间沉静。但那得是初次面对死亡。时间一久,发现死亡也不过家常便饭的人间常态,感觉也就熟视无睹,变得麻木起来。因此要保障人性的秩序,必须用宗教般的情结维系对生命的敬畏;只有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才不至于让人性的杂芜蔓延和疯长。
有一回从井冈山烈士陵园出来,一行人默默地走着,鸦雀无声。我傻傻地想:假如那些以身试法的贪官能亲眼目睹先烈牺牲的事迹,贪心也许会大大收敛,甚至从此浪子回头;假如能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官员参与这样的瞻仰和祭奠,兴许贪赃枉法的事件就会大大削减。然而我很快发现,这样的想法过于幼稚,实际情形当然要复杂得多。这至少说明我对人性的私与恶的一面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和理解。
人生的航程有太多的欲望和诱惑。当诱惑成为人追逐的目标,人生的向往里便镶嵌了太多虚幻的灯塔,因此生命的航船难免误入歧途,因此随时可能在失落中触礁。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枚举优秀人才成为阶下囚的例子。有多少前途无量、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却在“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当下,流星般悄然陨落,给世人留下无尽思索和遗憾;也给自己和后人留下无尽的悲哀和悔恨!
人生没有回头路。倘有,不知有多少人会选择从头再来。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纳粹的文字。
在集中营里,有一个酷爱音乐的纳粹军官,每一次都从新来的女囚中挑选一批小提琴手(这在众多的“犯人”中不是难事)。经过一段时间严格训练之后,在一处露天的固定场所演奏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曲目——他就坐在一张木椅上专著地倾听,有时甚至泪流满面——不是装腔作势,不是附庸风雅。那一刻,现场的所有观众都安静极了,象一场素质和规格都极高的音乐盛会。直到最后一个音符戛然而止,他擦去眼泪,缓缓起身,轻轻挥一挥雪白的手套,然后女演奏家们被纷纷押向毒气室。现场又恢复了平静……在他看管集中营的日子,这样的事件被不断重复。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已经忘记为惨死的亡灵祈祷,浑身毛骨悚然。欣赏美妙音乐与扼杀无辜生命的居然是同一个灵魂!我忍不住发问:还能算人吗?当然不能用禽兽不如来发泄愤慨,因为那样对禽兽不公——它们制造不出如此的滔天罪恶。一定是魔鬼,世界上竟真有这样的魔鬼啊!可是他分明又生就了一双人的耳目;这双耳目居然能欣赏音乐。我突然想起埋藏在人性最阴暗最隐秘处的恶来。那么,这个断绝人性的灵魂,一定经了人性中恶的毒液长期浸泡;浸泡得通体霉菌,绿迹斑斑。这样的灵魂当然要下地狱。只是不知如果重新选择,他是否还会选择罪恶?
这也许是人类最丑陋的土壤在最黑暗的日子结出的极端恶果。那么在和平时期,在最平常的土壤里是否也潜藏着善与恶的因子?生活当然不总处于极端状态,然而对立却无时不在。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因为人性善与恶也无时不在对立地存在着;对立双方,表面上虽表现为水火不容,而实际上却常常在历史的背景下不经意间发生转换

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