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衡字天均文言文答案就是你

如题所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进士及第。田重进守京兆,命仕衡鞫死囚五人,活者四人。重进即其家谓曰:“子有阴施,此门当高大之。”再迁秘书丞,徙知剑州。王均反,仕衡度州兵不足守,即弃城焚刍粟,辇金帛东守剑门。既而贼陷汉州,攻剑州,州空无所资,即趋剑门。仕衡预招贼众,得千余人,待之不疑。贼将至,与钤辖裴臻迎击之,斩首数千级。召还,判三司盐铁勾院。度支使梁鼎言:“商人入粟于边,率高其直,而售以解盐。商利益博,国用日耗。请调丁夫转粟,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岁可得缗钱三十万。”仕衡曰:“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不听,遂行鼎议,而关中大扰,乃罢鼎度支使。累迁司封郎中,为河北转运使。建言:“河北岁给诸军帛七十万,而民艰于得钱,悉预假于里豪,出倍偿之息,以是工机之利愈薄。方春民不足,请户给钱,至夏输帛,则民获利而官用足矣。”诏优其直,仍推其法于天下。顷之,河北阙军储,议者以谓仕衡前过助封祀费,真宗闻之,以为河北都转运使。后集粟塞下,至钜万斛。或言粟腐不可食,朝廷遣使取视之,而粟不腐也。南郊,复进钱帛八十万。先是,每有大礼,仕衡必以所部供军物为贡,言者以为不实。仕衡乃条析进六十万皆上供者,二十万即其羡余。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明年旱蝗,发积粟赈民,又移五万斛济京西。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盗起淄、青间,迁刑部侍郎、知青州。前守捕群盗妻子置棘围中,仕衡至,悉纵罢之使去。未几,其徒有枭贼首至者。(《宋史•列传第五十八•李仕衡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仕衡预招贼众              预:准备。

B、而辇盐诸州,官自鬻之      辇:载运。

C、悉预假于里豪              假:借贷。

D、顷之,河北阙军储          阙:缺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B、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C、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D、安边无大于息民/今不得/已而调敛之又增以转粟挽盐之役欲/其不困何可得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衡为人宽容,诚信对待降人。他受命审讯五名死囚,将其中四名免除死罪;主管剑州时,他招降了贼徒一千余人,对他们毫不怀疑。

B、李仕衡通晓经济,反对与民夺利。他反对梁鼎提出的官府卖盐获利的建议;任河北转运使时,他建议民用不足时,要春季给钱夏季给帛。

C、李仕衡屡遭怀疑,但能经受查验。有人说他储积的粮食已经腐烂,但朝廷派人检视,并非如此;进贡受到谏官质疑时,他详尽地说明了情况。

D、李仕衡关注民生,并且善于攻心。旱蝗灾害时,他赈济灾民,运送粮食救济京西;主管青州时,他释放了盗贼的妻儿后,有人杀了贼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不之罪,谓王旦曰:“仕衡应猝有材,人欲以此中之。”

(2)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答案】

4、A【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含义。能力层级为。预:事前;预先。

5、C【考点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这是李仕衡与梁鼎争论如何采取措施安抚边疆时的意见,根据文意,安边的重点是“民”不是“息”,自然不是“安边大于息”,排除A、B两项。“转粟挽盐之役”与“调敛”是并列关系,“又”这一副词做了提示,因此不应再缀上“欲”字,“已而”在文中不是表示时间关系的词,不能单独放在一起。“何”为疑问代词,应放在句首提问,排除D项。故选C项。

6、B【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春季给钱夏季给帛”错,原文的意思是“春天民不富足时,官府借钱给每户,到夏季再缴纳布帛”。

7、(1)皇上没有怪罪李仕衡,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事件有才能,人们是想借此中伤他。”(“罪”“应猝”“中”各1分,大意2分)

(2)有一个偷瓜并打伤瓜主的人,依法应当判处死罪,李仕衡因为年成不好而上奏宽恕了他的罪行。(“法”“以”“贷”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李仕衡,字天均,秦州成纪人(天水秦安)人,考中进士,田重进守卫京兆的时候,命李仕衡审讯五个死刑犯,其中4人免于死刑。田重进到李家对他说:你有这样暗中施以恩惠的品行,李家门楣应当会为此而光耀。两次升迁之后做了秘书丞,调任剑州知府。王均反叛,李仕衡估计州里的士兵不能够守住,就放弃剑州城烧毁粮草,转而守卫东边的剑门。李仕衡提前招抚了一些叛军,得到1千多人,对待他们不疑心。(这次)叛军将要到达剑门的时候,李仕衡与钤辖裴臻迎头痛击叛军,砍了数千颗首级。朝廷召还他,任命为三司盐铁勾院判官。度支使梁鼎进言:商人运粮食到边地,大都抬高价格并且向百姓销售解盐。商人的利润越来越肥厚,国家的物资一天天被损耗。请朝廷准许征调民夫转运粮食,并且从各州运来食盐,官府自己贩卖,每年可得到三十万缗钱的收入。李仕衡说:要使边界安定没有比让百姓休养生息更重要了,现在没办法已经对百姓有征调劳役和征收税费,这么做又增加运送粮食和食盐的劳役,要是老百姓不困难,怎么能行呢?谏议没有被采纳,于是按梁鼎的建议实行,导致关中地区的大混乱,就又罢免了梁鼎的度支使职位。多次调职任司封郎中,做河北转运使。向朝廷建议:河北每年供应各军布帛70万匹,可是,老百姓挣钱很难,全部提前向乡里豪绅借贷,生产出实物之后加倍偿还本息,因此纺织的利益越来越薄。当春天百姓困难的时候,请户部借给他们钱,到夏天交布帛来偿还,那么百姓获得利益而官方的物资用度也就足够了。朝廷下诏书用优惠的价格收购,并且在全国推行李仕衡的方法。不久,河北军用物资缺乏,有人因此说李仕衡之前过多的赞助朝廷封赏和祭祀的费用,宋真宗听说了这事,把他任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后来,李仕衡在边塞囤积粮食,数量巨大。有人说这些粮食已腐败不能食用,朝廷派遣使者取样检查,发现粮食并没有腐败。在南郊,又进献钱粮布帛80万。之前,每当有大的祭祀礼仪活动,李仕衡一定拿自己所管辖(盈余的)物资供给军用作为向朝廷的上贡,言官认为不是真的。(这一次)李仕衡就逐条详细列明所进60万都是应该上供的,20万就是盈余。皇帝没有怪罪他,对王旦说:李仕衡应对突发状况很有才干,有人因此攻击他。第二年,发生旱灾、蝗灾,李仕衡发放囤积的粮食赈济灾民,又运送五万斛接济京西。有一个偷瓜伤害了瓜主的人,按照法律被判处死刑,李仕衡以饥荒年份为理由,上奏朝廷宽恕了他。盗贼在淄州、青州之间起事作乱,李仕衡升迁为刑部侍郎,任青州知州。之前的守臣抓捕众盗贼的妻子儿女关在荆棘围成的藩篱中,李仕衡到任以后,全部放了那些人,让他们离去。不久,那些人中有人砍了盗贼的头到官府汇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02
“民有盗瓜伤主者,法当死,仕衡以岁饥,奏贷之。”
——老百姓有偷瓜并打伤瓜主的,按国家法律应当判死刑,李仕衡(当时担任尚书工部侍郎、并暂代大名府知府)以饥荒之年(百姓饿极了)为由,奏请皇帝宽恕他(的罪行)。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9-30
莫名其妙,什么“就是你”,你要文言文答案得发图啊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