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边缘系统的作用

如题所述

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 ,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都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①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边缘系统具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如刺激哺乳动物边缘系统环路的后眶回、扣带回、岛叶、颞极梨状皮层、后海马皮层等部都可以出现呼吸、心血管和其他内脏活动的变化。边缘系统的许多部位,还接受内脏神经传入的冲动。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传入冲动对于边缘系统调节内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边缘系统内的一些神经元,本身就是敏感的感受器。这些感受装置对于调节动物的体温、消化液的分泌以及进食活动都有作用。②边缘系统与感觉功能。电刺激外周神经,可以引起边缘系统相应部位电活动变化。高等哺乳动物边缘系统许多部位都接受外周及内脏的传入冲动。这些传入冲动可能对海马结构等边缘系统部分的神经元产生调制性影响,从而影响情绪变化和学习与记忆功能。刺激边缘系统某些部位可以影响痛阈,甚至可以阻断感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传递。③边缘系统与情绪。在整个边缘系统中,下丘脑有些部位的活动与情绪反应关系较为密切。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下丘脑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④边缘系统与睡眠。边缘系统中的后眶回、副嗅皮层、视前区以及下丘脑前部统称基底前脑区。很早就发现当使用电流刺激这一区域时,动物出现睡眠反应。如果损毁基底前脑区,会导致睡眠失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04
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都属于边缘系统。此外,中脑被盖部分的一些神经核团以及中央灰质也因和边缘系统的联系密切而被称为边缘中脑区。

(1)边缘系统与内脏活动 边缘系统具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
(2)边缘系统与感觉功能 电刺激外周神经,可以引起边缘系统相应部位电活动变化。如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猫眶回皮层区的同步化电活动,并使前嗅裂以及杏仁核出现慢波。味觉刺激和损伤性刺激能引起兔梨状区皮层的节律性电活动。嗅觉和味觉刺激还能引起海马节律性的电活动。嗅觉灵敏的低等脊椎动物的海马结构,可以接受各种感觉刺激的影响。
(3)边缘系统与情绪 损伤猴、猫、狗等动物的前杏仁核、海马、穹窿、视交叉前区、嗅结节及隔区等边缘系统前主要部分,可以使动物出现“假怒”。切除大鼠的隔区,能够增强情绪活动。它会反复攻击在面前出现的钢棒,其行为变得激动和狂暴,一反手术前的驯顺。如只损伤大脑的新皮层,而不损伤上述边缘系统的有关部分,则动物变得平静,驯顺。因而人们认为边缘系统的上述部位能单独地,或是与其他神经部分协同地发出一种抑制性影响,能使动物不出现粗野的情感活动。切除新皮层的动物如果进一步损伤杏仁核群或扣带回,动物的情绪反应更加明显,变得更易发怒。损伤大鼠视交叉前区,也出现同样的情绪反应。如果不伤及大脑新皮层,而只损伤扣带回常使动物的情感反应减弱或消失,发怒阈值升高,出现一种“社会性的淡漠”或是“失却恐惧”的症状。这种“失却恐惧”的动物,对于一般必须躲避的严重损伤性刺激,表现得无动于衷。
(4)边缘系统与睡眠 边缘系统中的后眶回、副嗅皮层、视前区以及下丘脑前部统称基底前脑区。很早就发现当使用电流刺激这一区域时,动物出现睡眠反应。在此脑区以下作切割手术,可消除动物的失眠。电刺激清醒动物的基底前脑区,脑电图出现同步化的节律波,并能使动物中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继续刺激,可使瞳孔缩小、瞬膜松弛、肌肉放松、躯体蜷伏,最后使动物入睡。如果损毁基底前脑区,会导致睡眠失调。尤其是损毁大面积基底前脑区之后,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功能混乱的同时,动物出现严重的失眠,可长达2~4星期之久,个别动物,由于长期失眠而死亡。如损毁部位是在基底前脑区的中心,则上述症状更为严重。临床上也得到证实。基底前脑区受损害的病人,也会出现严重的失眠。有人认为,基底前脑区具有积极引起睡眠的功能,原因可能是它向中脑发出的下行纤维,抑制中脑网状结构神经元的“激醒”功能,降低了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导致睡眠。

参考资料: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