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是那部佛经里讲了五蕴以及八个识 三界 的定义

如题所述

  讲的非常清楚的有《阿比达摩俱舍论》。

  ﹝出大乘广五蕴论﹞
  蕴者,积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亦名五阴者,阴即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也。翻译名义云:积集有为,盖覆真性。是也。
  [一、色蕴],色即质碍之义。谓眼、耳、鼻、舌、身诸根和合积聚,故名色蕴。
  [二、受蕴],受即领纳之义。谓六识与六尘相应,而有六受,和合积聚,故名受蕴。(六识、六尘、六受者,眼识受色尘,耳识受声尘,鼻识受香尘,舌识受味尘,身识受触尘,意识受法尘也。)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四、行蕴],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
  [五、识蕴],识即了别之义。谓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之识,于诸尘境上,照了分别,和合积聚,故名识蕴。

  《法界次第》云:‘名色开之为五阴。’所以开为五阴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大乘广五蕴论名五蕴,蕴者集聚之义,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翻译名义云:‘积聚有为,盖覆真性也。’五蕴者,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八识:
  (名数)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与末那识Manas及第八识也。末那为意,意为思量之义,无始已来无间断,了别第八识,思量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故名意识。此识为识体意,故名意识。前之第六识以此意为所依,故名意识。因而为别二识,存梵名也。是为一切众生妄惑之根本。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也,译曰藏,以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故。是为有漏无漏一切有为法之根本。恒了识种子五根器界之三境,故名为识。旧曰阿梨耶,译曰无没。无没为不失之义,与藏同意(贤首)。又虽在生死,亦不失没,故名无没(净影)。【又】性宗于楞伽经开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而为八识。【又】大乘义章三末列八识。前六识如常。第七为阿陀那识A^da%na,译曰无解。以体是无明痴闇故也。是当于唯识之第七识。第八为阿梨耶识。合楞伽经之真识与唯识之阿赖耶识而为一识之名也。
  三界:讲到的经论太多了。
  显扬一卷十六页云:欲等三界者: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二、色界。谓已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三、无色界。谓离色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
  二解 瑜伽二十七卷十三页云:云何诸界?所谓三界。一者、断界,二者、离欲界,三者、灭界。见道所断一切行断,名为断界。修道所断一切行断,名离欲界。一切依灭,名为灭界。
  三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即由此内外二事,出离增上,听闻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处三种言事差别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过去界,未来界,现在界。
  四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四页云:又由远离此因缘义,及由修习此对治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善界,不善界,无记界。
  五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四页云:又由善修清净差别,缺缚义故,无缚义故,具缚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
  六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由所染所净清净,即此不净清净增上,如前所说外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
  七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如前所说内不出离出离义故;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色界,无色界,灭界。
  八解 瑜伽九十六卷十三页云:又由所知诸苦烦恼多中少义,当知建立有余三界。谓劣界、中界、妙界。若有上苦,及上烦恼;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烦恼;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烦恼;是名妙界。如是遍知劣中妙界。
  九解 俱舍论二十五卷十八页云:经说三界,谓断离灭。以何为体?差别云何?颂曰:无为说三界。离界唯离贪。断界断余结。灭界灭彼事。论曰: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言离界者,谓但离贪。言断界者,谓断余结,言灭界者,谓灭所余贪等随眠所随增事。故经说三界即无为解脱。
  十解 谓断界、离界、灭界,是名三界。大毗婆沙论二十九卷五页云:云何断界?答:除爱结,余结断,名断界。云何离界?答:爱结断,名离界。云何灭界?答:诸余顺结法断,名灭界。此中先约阿毗达磨,依世俗理,说三界别。近对治道,有差别故。余结断者:余八结断。顺结法者:谓除九结,余有漏法。是名一种三界差别。复有说者:若八结,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断界。若爱结,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离界。若诸余顺结法,及此相应,并生等断;名灭界。即有漏善,及诸有为,无覆无记,名顺结法。复有说者,若无明结断,名断界。若爱结断,名离界。若诸余结断,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诸法,能缚非能染,彼断、名断界。或有诸法,能缚亦能染,彼断、名离界。或有诸法,非能缚非能染,而是所缚,是所染,彼断、名灭界。复有说者,或有诸法,是能系;非能染。彼断、名断界。或有诸法,是能系;是能染。彼断、名离界。或有诸法,非能系,非能染;而是所系,所染。彼断、名灭界。有余师说:唯诸随眠,有自性断。问: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一切行断,故名断界。一切行离,故名离界。一切行灭,故名灭界。品类足说,复云何通?如说:云何所断法?答:一切有漏法。云何遍知法?答:一切有漏法。彼作是答:若诸随眠,缘八结起;彼断、名断界。若诸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若诸随眠,缘余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时,皆得断故。有作是说:唯爱随眠,有自性断。问:若尔;前说契经及论,当云何通?彼作是答:若爱随眠,缘八结起;彼断、名断界。若爱随眠,缘爱结起;彼断、名离界。若爱随眠,缘余法起;彼断、名灭界。评曰:彼不应作是说。诸有漏法,先被系缚。离系缚时,皆得断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烦恼体断,名断界。于境离系,名离界。弃诸重担,名灭界。胁尊者言:无系缚,系缚息;名断界。无染污,染污息;名离界。无彼果,彼果息;名灭界。尊者设摩达多说曰:诸烦恼断,名断界。无贪治贪,名离界。果相续灭,名灭界。尊者左取,作是说言:相续断故,名断界。于缘离系,名离界。离执受故,名灭界。复有说者,过去烦恼断故,名断界。现在烦恼断故,名离界。未来烦恼断故,名灭界。如烦恼断,蕴断、亦尔。复有说者,苦受断故,名断界。乐受断故,名离界。不苦不乐受断故,名灭界。如三受断,顺三受法断,亦尔。复有说者,若苦苦断,名断界。若坏苦断,名离界。若行苦断,名灭界。复有说者,若欲界断,名断界。若色界断,名离界。若无色界断,名灭界。如是等说,皆依世俗,随就一门,辩三界别;皆非胜义。
  十一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二页云:前说诸界诸趣诸生诸地受苦,应说云何界趣生地?界有三种。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二十处。谓八大地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炎热,七、极炎热,八、无间。并傍生、鬼界、为十。有四洲人。一、赡部洲。二、胜身洲。三、牛货洲。四、俱卢洲。有六欲天。一、四大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合二十处。色界有十六处。谓初静虑有二处。一、梵众天。二、梵辅天。第二静虑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第三静虑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有八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烦天。五、无热天。六、善现天。七、善见天。八、色究竟天。合十六处。大梵、无想、无别处,故非十八。无色界,虽无上下处所,而有四种生处差别。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追问

为什么都是 论 来解释 而 经 里没有解释定义 请问 眼根 是什么意思 根当什么讲?

追答

其实佛经中也有很多直接阐述的,只是论中总结的比较系统,而且前面说的这些论都是公认的大成就者的著作。
五蕴:《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九》四大五蘊假合成,筋骨相纏而暫有,智者誰應耽著此,凡夫迷故生欲心。《大般若经》夫五蘊為有情之封,二我為有封之宅;《心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这里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就是五蕴);《大宝积经》:於是六根六境五蘊六界。深知虛假皆不執著。以不著故是名出家無欲之法。諸長者。若不著眼乃至識界。以不著故則不保護。何者不保護。眼不保護。耳鼻舌身意不保護。色不保護。聲香味觸法不保護。色蘊不保護。受想行識蘊不保護。地界不保護。水火風空識界不保護。以不保護則無煩惱。若無煩惱則名為輕。另外好多经典都有提及,例如维摩诘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等等,太多了。
八识:《金剛三昧經》、《入楞伽經》、《大乘密嚴經》、《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佛說普賢曼拏羅經》、《大乘舍黎娑擔摩經》……
三界: 讲述的就更多了,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大方便佛報恩經》、《菩萨本行经》、《方廣大莊嚴經》、《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贤愚经》、《出曜经》、《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
眼根:六根之一。眼识发生之所依者。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其体质清净,是为实之眼根,不可以肉眼见者,是名胜义根。彼以肉眼可见之眼球,称为扶尘根,为彼胜义根之所依者。即如盲人,有扶尘根,无胜义根故,不能生眼识也。俱舍论一曰:“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同颂疏一曰:“眼等五根,体清净故,如珠宝光,故名净色。”
根:(术语)Indriya,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则名为信根。又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则名为根性。俱舍论二曰:“根者是何义?最胜自在光显名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大乘义章四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记三曰:“胜用增上,故名为根。”

追问

经 中大多是提及 似乎没有详细解释 论不是佛所说 “ 能生之义。增上之义。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干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强力,能生眼识,则名为眼根”------这应该是是对眼根功能的解释 比如 碗可以装饭 可以装水 可碗是什么?盆也可以装水装饭 眼根就是眼睛?

参考资料:《佛学电子词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8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世尊。

应知受想行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
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想行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第2个回答  2011-06-18
五蕴:色 受 想 行 识
三界:欲界 色阶 无色界(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
八识: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末那识 阿赖耶识
第3个回答  2011-06-17
《八识规矩颂》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