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这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班固明确地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神话传说。尽管古代文献对神话传说的记载十分简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两种重要的小说因素。神话传说原先在口头流传,有的被采入正史,遂逐渐凝固;有的继续在口头流传并不断丰富发展,分化出一些新的神和英雄,增添了新的故事情节。这些继续活在人们口头上的传说一旦记录下来,就成为具有浓厚小说意味的逸史。从神话传说到小说的这根链条中,逸史是关键的一环。甚至不妨说逸史是中国小说直接的源头,逸史中最接近小说或竟可视为早期小说的,莫过于《穆天子传》和《燕丹子》。前者对周穆王周行天下之事多有细节描写;其中的西王母与《山海经》中的记叙相比,减少了神性增加了人性。后者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明)胡应麟称此书为 “古今小说杂传之祖”(《四部正讹》),不为无见。
其次是寓言故事。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小说的意味。《韩非子》中保存寓言故事最多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明白地用“说”来标目,也透露出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寓言故事可以看作小说的源头之一。
第三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小说提供了素材,或为小说积累了叙事的经验。唐代传奇小说多取人物传记的形式,《三国志演义》径直标明是史传的演义,都证明了史传是小说的一个源头。在传统的目录学著作中,有些书或归入子部小说家类或归入史部杂传类,这两类缺少严格的区别,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传对小说的影响之深。
《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家,均已亡佚。今存题为汉人所著的小说,其实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伪托汉人的作品,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十洲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故事》。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很多,重要的如(三国魏)邯郸淳《笑林》,(西晋)张华《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宋)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北齐)王琰《冥祥记》,(梁)沈约《俗说》,(梁)殷芸《小说》等,包括后人的辑本,共约五十种,足见其兴盛的情况。
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可能是因着“文无定法”这条古老的原则,更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文艺思潮令人眼花缭乱的更迭,先是时序规则被发觉是个骗局,接着一大帮新潮作者摧毁了情节和故事,小说竟让人感到如坠五里雾中,一来摸不着边际,一来又那么玄深莫测。
贾平凹怎么说?他说:“小说是什么?小说是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作家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法。”(《白夜·后记》)
管他别人怎么说,我既然要写小说,就写我自己认为的样子。这是我赵文宏说的。我觉得小说是用描写为主的手法,刻画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一种文学体裁。
所谓的典型人物主要是指这个人物的身上有那么一种可以体现作者思想意图的东西,通过这个人物的典型刻画,能实现作者写作意图,就这么简单。至于典型性格是为了典型人物服务的,为了艺术的需要。
教课书上的说法也不能丢,专家们总结了小说的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有较 完整、生动的情节;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为“小说的三要素”。
专家们还给小说作了类别的科学划分,争议较少的方法是从篇幅上分,小说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四种。
由于篇幅的差异,在写作上,这四类小说便有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在实际创作中,了解各自微妙的差别,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选材上,如果你要用一个适合长篇小说的主题,硬往微型小说里套,肯定写出的东西就非常的不是味道。
短篇小说的篇幅和容量比较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绘,以提示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通过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只写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要读者读了以后能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
微型小说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两千字。情节单一,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
在英语中,“小说”(FICTION)一词的原意即为虚构。优秀作家的虚构能力无一例外地总是出类拔萃的。虚构离不开想象力,那么,想象力的基础是什么?
小说的虚构是依赖于作家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上的,虚构是艺术的,而且是有准则的。
作家有“观察型、体验型和想象型”三种类型。法国的莫泊桑是一位善于观察的小说家,10年间他写了60部长篇,300部短篇。而作家从维熙就是体验型的,他在劳改营里呆了20多年,遭受种种**,身边死过好多人,他有着亲身的感受。而年轻作家苏童写的《妻妾成群》、《我的帝王生涯》全是凭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创作的。
我从另外的角度,把作家分为两种。一种比较容易,那就是将生活的材料翻译成文学,这种作家别人可以学着作出来;另一种比较难,他们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为小说本身提供出极大的可能性,因而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任何人都无法将他们与别的作家混淆,其他人无论无何是不能通过技巧的训练所能够达到的。
唐代出现短篇小说,称为传奇
宋代叫话本,这为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清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小说的起源是什么
同时,“小说”也被解释为“浅识小道”,意味着这些作品所包含的只是浅薄的小道理,而非深刻的大智慧。这正是“小说”一词的原始含义。随着历史的推移,“小说”这一概念逐渐演变。到了汉代,小说开始被用来指称那些与儒家经典相对的作品,即“小说家者流”,专以记录怪异故事、草木虫鱼等奇闻异事为务。
中国小说源头是什么
中国小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下是关于中国小说源头的详细解答:“小说”一词的起源:“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其中对“小说”的定义为“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即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这是小说的本来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的“小说”形态: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学人策士为...
小说的发展起源是什么时候
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先秦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唐朝时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宋元时期,话本小说出现。明清时期,小说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涌现了无数的经...
中国小说的起源是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兴起,百家争鸣。为了说服王侯接受他们的思想学说,许多学人策士常常采用比喻、引述历史、借助神话和寓言等方法,以修饰和增强言辞的效果。然而,庄子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做法都微不足道。庄子称这些手法为"小说",意指"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也就是说,这些都是琐碎浅薄的...
小说为什么要叫“小说”
历史起源:“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其中“小说”指的是“琐屑之言”,即细碎、不重要的言论或故事,与讲述大道、治国方略的经典著作相对。汉代史学家班固也持有类似观点,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即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和街巷闲谈。文学特点:古代小说,如先秦古籍...
小说起源于哪个国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1、起源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
中国小说的起源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1. 起源阶段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充满了奇幻色彩,为后世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2. 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在这一阶段,小说开始与历史分离,形成了独立的文学体裁。志怪小说主要记载神奇怪异的故事,而志人小说则侧重于记录人物的言行...
中国古代小说有怎样的起源?
1. 小说作为文学体裁,起源于中国的神话和传说,早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作品,可视为小说形式的初步形成。2.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小说创作变得流行,出现了许多具有小说特征的作品,主要分为志怪和轶事两大类。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代表了志怪类,而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则是轶事类的...
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
我国古代小说的起源于魏晋时代。中国古典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