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和核舟记中关于而、之、以、为的所有用法

如题所述

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7
这么多。。。。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