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如题所述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5
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设立特务机构;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改革行政机构。中央废中书,罢丞相,设殿阁大学士,权力集中于皇帝,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地方集权于中央,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设厂卫特务机构,严格控制臣民,解决皇帝与臣民的矛盾;
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文化,用这种方法处理皇帝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达到其控制知识分子的目的;
实行封王削藩政策,解决了皇帝与皇族内部的矛盾;
第2个回答  2011-06-25
太祖废丞相,直接统领政府,设殿阁大学士为顾问,成立锦衣卫,绕过正规司法机构办事。地方上三权分立,大事决于中央。永乐帝设东厂与司礼监,从此开始皇帝、太监、大臣的三角制衡。但在明代,宦权只是皇权的延伸。宣德已降,内阁正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央政府,进行中央决策,上承天子下总百官。大致的行政过程是:内阁接到地方奏章后,在奏章后写上处理意见,叫票拟。然后经通政司转交给皇帝,皇帝翻看后没意见,就交给司礼监批准、用玺(司礼监有秉笔太监若干,负责文书工作;掌印太监为首,专司盖章)。有意见就驳回内阁重新票拟,不同意或暂不想处理,就“留中”,留中权可以理解为否决权。皇帝圣旨必须经由内阁副署,否则无效。
第3个回答  2011-06-25
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成组朱棣→成立内阁(内阁的权力由皇帝决定)
东厂监督内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