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里的鱼身上发白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鱼缸水温下降,白点病就来了,小心观赏鱼团灭,水温赶快升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8

因为鱼得了白点病。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

拓展资料

防治方法:

1、在50千克水中投放孔雀石绿03克,将病鱼放入浴洗10~20分钟,然后用棉签轻轻擦菌丝,脱落即可。

2、成年病鱼,可用棉签擦去局部水霉菌丝,然后再用红药水或5%~10%孔雀石绿涂抹伤口,均可收到治疗效果。

3、腹部有伤口的鱼用棉签涂上红药水即可。

4、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霉雨季节里,鱼池(或鱼缸)水中可放入微量食盐(1/10000)或每立方米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有预防效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5

鱼身上有发白色的是,也叫肤霉病、白霉病、绒毛病,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常发病于2~5月间,鱼感染这种病后慢慢出现焦躁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等现象,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防治方法:在50千克水中投放0·3克,将病鱼放入浴洗10~20分钟,然后用棉签轻轻擦,脱落即可。  

拓展资料:

病因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节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为常见,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9

鱼缸里的鱼身上发白是水霉病,也叫肤霉病、白霉病、绒毛病,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


防治方法:

1、在50千克水中投放孔雀石绿0·3克,将病鱼放入浴洗10~20分钟,然后用棉签轻轻擦菌丝,脱落即可。  


2、成年病鱼,可用棉签擦去局部水霉菌丝,然后再用红药水或5%~10%孔雀石绿涂抹伤口,均可收到治疗效果。




3、腹部有伤口的鱼用棉签涂上红药水即可。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霉雨季节里,鱼池(或鱼缸)水中可放入微量食盐(1/10000)或每立方米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有预防效果。

拓展资料:

水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在到目前已经发现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鱼身上有发白色的是水霉病,也叫肤霉病、白霉病、绒毛病,是一种真菌性皮肤病。常发病于2~5月间,鱼感染这种病后慢慢出现焦躁不安、游动失常、食欲减退、皮肤粘液增多等现象,最后因衰弱而死亡。

防治方法:在50千克水中投放孔雀石绿0·3克,将病鱼放入浴洗10~20分钟,然后用棉签轻轻擦菌丝,脱落即可。

成年病鱼,可用棉签擦去局部水霉菌丝,然后再用红药水或5%~10%孔雀石绿涂抹伤口,均可收到治疗效果。

腹部有伤口的鱼用棉签涂上红药水即可。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霉雨季节里,鱼池(或鱼缸)水中可放入微量食盐(1/10000)或每立方米用五倍子2克煎汁全池泼洒,有预防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